摘要: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农业的数字化成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强有力的推进剂,文章从数字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数字经济创新农业经济模式、数字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探讨数字经济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分析其理论基础;从陕西省数字经济和农业发展现代化现状出发,提出了四条实现路径: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带动农业数字化生产、加强数字化人才培训以及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
关键词:数字经济;农业数字化;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49;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9-0000-00
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的兴起与快速发展,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其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与改造,可以有效地提高产业效率、推动产业转型,这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技术创新。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为农业农村发展变革所提供的重要机遇。2015年《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2019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2020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均强调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的重要性,从多角度指导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创新发展的一大重要发展趋势。
1数字经济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现有学者对数字经济驱动农业现代化机制做了较详尽的研究,多集中在数字技术对农业生产方式、经济模式、农村公共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促进作用。[1][2][3]也有学者从农业数字化的技术逻辑和在农业生产、物流、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应用逻辑方面论述了数字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4]本文综合上述观点,从数字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数字经济创新农业经济模式、数字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论述数字经济驱动陕西省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1.1数字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传统的农业生产要素,如土地、水等自然资源,以及人工劳作等,具有竞争性和消耗性。生产多依靠个人经验,“看天吃饭”波动性大、工作效率低、质量难掌控。与传统生产要素不同,数据具有非竞争性、非消耗性、零边际成本、替代效应等特点,数据并不会因为参与生产过程而减少数量或者降低质量,更不会用尽、枯竭,反而在参与生产的过程中实现本身的价值增值,其与其他各类要素的结合,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乘数作用。[2]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精准农业,农业经营者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实时收集各类信息,帮助农户优化生产决策和资源投入,对农作物生长环境、动植物生长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测,对生产资源科学、合理调度,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1.2数字经济创新农业经济模式
传统的农业销售模式,由于销售渠道不同,信息不对称严重,导致农产品价格较低和销售滞后。数据要素的使用,可以大大缓解供需两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数字经济为农户提供了与市场接触的平台,便于了解市场需求,为农民生产提供方向参考,减少无效供给,逐步向精益生产模式靠近。通过开放的数字经济平台,网络销售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与协作,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农业生产、供给、营销等各个环节更活跃、更高效。同时,数字经济以整合多方资源、技术相互渗透、拓展农业功能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扩大了范围经济的应用,使得农户低成本地开展多样化的业务成为可能。数字经济通过创新农业经济模式,给予农业发展更多的可能性。
1.3数字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数字化正迅速成为生产创新的主要驱动力,而且成为环境管理的主要驱动力。[5]精准农业利用模型数据测算,实现农业精准灌溉、精准施肥,对幼苗的生长状态进行实时监控,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水、肥的灌溉投入,并减少了农业污染的危害,突破制约农产品发展的环境障碍,实现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体系建设和环境保障。[6][7]传统农村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数字经济能够帮助农村摆脱此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绿色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8]
2数字经济驱动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关于数字经济驱动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本文重点讨论马克思的供求理论、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新熊彼特增长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其理论内容及作用机制,详见图1所示。
3数字经济驱动陕西省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全省数字经济呈现出加速推进、蓬勃发展、生态优化的良好态势,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二、三产业外,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在传统农业中的应用,为加快省内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更好地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于2022年4月印发了《陕西省“十四五”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目前,全省数字农业正蓬勃发展,呈现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和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产不断加强的特征。
3.1现有成果
3.1.1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陕西省农业农村经济在2021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22陕西统计年鉴显示,2021年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等,总体上较2019和2020年持续增加,第一产业增长速率较快、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增长。基地县特色产业如梨的产量近三年相对稳定,苹果和猕猴桃产量则逐年稳步上升。
3.1.2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省委、省政府充分认识到数字技术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高度重视农业农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固定宽带下载速率创新高,4G、5G基站总数不断增加,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更趋均衡。相关规划政策也一并出台,《陕西省“十四五”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指出,截止2025年,全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数字“三农”协同管理平台、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建成,实现数字农业农村建设重大进展。
3.1.3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产不断加强
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38.6%,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为8.9%,较上年增长8.5%。其中,陕西省数字经济总量达到72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30.2%,与全国数字经济水平相比稍显落后,但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较高,2020年全省农业生产信息化程度为30.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2.5%。农业生产水平受数字化影响程度在不断增强。在“互联网+农业”方面,目前相关重点工程如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农业农村地理信息平台等正在加快建设中,全省的所有贫困县都已建成农村电商服务中心,为农产品精确生产、产销衔接、品牌打造等一系列智慧农业尝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农业数字化示范基地利用数字技术,助力农业智能化、产业化和高效化生产,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如陕西移动打造的全过程数字化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农业部门和种植户可以通过果园内的5G数字信息收集装置,及时掌握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根据构建的数学模型,优化果园管理方案、调整施肥方案、有效管控病虫害等,果农从“靠天吃饭”变成“看数生产”,为农业提质增效做出重大贡献。
3.2存在问题
3.2.1发展基础薄弱
陕西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起步较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虽成果显著,但稍有滞后。根据《2021年通信业统计年报》,东部地区电信收入占比为51.1%,西部为23.8%;据《2021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西部地区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34.1%,对比东部地区41%,发展基础薄弱,东西差异较大。
3.2.2数字化基础设施投入较高
普通农户生产难以达到规模效应,传感器、5G、千兆网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对于普通农户而言,成本较高。小农户即使能明确数字农业对于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显著促进作用,仍然可能因为高额数字基础设施的成本投入而保留传统生产模式、拒绝创新。
3.2.3体系队伍不够健全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向城镇迁移,乡村人口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乡村人口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67.73%降至2021年的36.37%,乡村就业人员数也逐年降低,2021年乡村就业人数为838万,与2020年的870万相比,降低了3.68%。数字化人才是数字农业发展的必要保障,乡村劳动力及人才流失,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3.2.4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差
传统的金融服务门槛较高,具有排他性。农户收入偏低,经济体量小,金融观念较差,对金融产品不信任,导致传统金融交易成本较高。农村作为熟人关系社会,民间借贷较为成熟,传统金融服务可得性差。
4数字经济驱动陕西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陕西省地处我国西部,农村人口较多,目前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转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参差不齐。[9]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较经济发达省份还存在很大差距,存在发展基础薄弱、数字化基础设施投入较高、体系队伍不够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差等问题。在现有发展基础之上,本文提出应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带动农业数字化生产、加强数字化人才培训、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四条路径以实现数字经济驱动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
4.1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尤其是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的农产品生产流通设施,是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的基础。[10]5G、千兆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和应用普及,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后盾,强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实践。陕西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以东部省市为标杆,持续推进。
4.2以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带动农业数字化生产
发展特色农业,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具有重要意义。陕西省自2019年起,大力推行特色“3+X”农业,“3”即大力发展分别以千亿级苹果、奶羊山羊、棚室栽培为代表的果业、畜牧业和设施农业;“X”即因地制宜做优做强若干区域特色产业。虽然“3+X”特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但目前陕西省特色农业发展仍存在诸多短板,如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少、冷链保鲜弱、产业链增值不多等。[11]数字技术拉近了交易的时空距离,使农产品的交易流通变得高效、便捷,有力地推进了特色农业的发展。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切实将数字农业的优势展现在农户面前,并将小农户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应,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陕西省“十四五”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也指出,要新建农业农村示范基地50个,以促进我省的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全面开展。
4.3加强数字化人才培训
数字化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数字化人才需要掌握数字技术、能够利用数字技术完成在某一场景的应用、能够紧跟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人才是第一要素,数字化推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才。对于农业农村发展,一方面,需引进数字化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农户的互联网技能培训,指导农户正确使用电商平台,了解市场需求,做出有利决策。同时,通过数字化的相关讲座及政策宣传,可以进一步打消传统农户对于新事物的排斥心理,更好的接受数字化产品。
4.4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
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强调了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尽快补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金融服务的短板,以数字技术赋能农村普惠金融为契机,让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地走进农村、为农民服务。普惠金融相比较传统金融,能够克服金融排斥问题,提高低收入群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缓解城乡收入不平衡。[12]利用数字化,发展真正适合农村需求的金融普惠产品,通过多种支付、借贷、融资方式,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更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鼓励农民创新创业、促进消费升级。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显示,陕西省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由2011年的40.16上升到2021年的374.16,数字金融发展越来越成熟,东西部差异正在逐渐缩小。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手段,能够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殷浩栋,霍鹏,汪三贵.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现实表征、影响机理与推进策略[J].改革,2020(12):48-56.
[2]钟真,刘育权.数据生产要素何以赋能农业现代化[J].教学与研究,2021(12):53-67.
[3]管辉,雷娟利.数据要素赋能农业现代化:机理、挑战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22,36(6):72-84.
[4]金建东,徐旭初.数字农业的实践逻辑、现实挑战与推进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2,43(1):1-10.
[5]CARONP,BIENABEE,HAINZELINE.2014.Makingtransitiontowardsecologicalintensifificationofagricultureareality:thegapsinandtheroleofscientifificknowledge.Curr.Opin.Environ.Sustain.8:44–52
[6]寇有观.试论智慧生态农业和智慧生态工业[J].办公自动化,2018,23(8):8-12.
[7]吴友群,毛莉,廖信林.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1):18-27.
[8]杨梅,王苑乂.数字化背景下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困境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22(7):30-32.
[9]高布权.论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科技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4):241-245.
[10]梁琳.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22(9):113-120.
[11]薛晴.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N].光明日报,2022-08-09.
[12]张新月,师博,甄俊杰.高质量发展中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研究[J].财经论丛,2022(9):47-58.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大学科研项目“陕南绿色发展的数字化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LGKYXM2226);陕西省教育厅一般专项:“数字经济驱动陕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JK0058)。
[作者简介]屈梓桐(1996—),女,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数字经济研究;冯妍(1996—),女,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