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造假行为宣战

2024-07-20 00:00:00方正宇
新体育 2024年7期

黄钰杰、于炜景还有孙弘燃,如果只是提起这三个名字,估计大多数球迷都毫无印象。这些名字出现在中国足协发布的公告中,代表了中国体坛向各种造假行为宣战的态度和决心。

孙弘燃和于炜景都曾出现在中国足协2009年龄段精英青少年训练营第一期名单中,一度被视为很有前途的希望之星。然而,足协的公告显示,黄钰杰和于炜景因为年龄造假被禁赛2个月。孙弘燃的情况更复杂,他被处以禁赛1个月,理由居然是“姓名造假”。换句话说,人们根本不知道现在正在讨论的这位“孙弘燃”到底姓甚名谁。

无论年龄造假还是姓名造假,伪造身份信息行为的目的通常只有一个,那就是在青少年赛事中实现“大打小”的优势,为球员乃至所在的球队谋求不正当利益。只有在了解到这一背景之后,才能理解在中国体坛曾经出现过的很多奇特现象。比如有些球员“年少成名”,刚过30岁就呈现出明显的老态,在本该维持巅峰的年龄段黯然淡出。其实,只要把他的官方年龄再加上几岁,这种“高开低走”的现象就能得到合理解释。又比如,某些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偶然会谈及属相之类跟出生年份有关的内容,结果,球迷拿来跟官方年龄核对,发现有出入,也算是窥见了部分“天机”。

此类造假行为带来的后果显而易见。从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来看,在那些有年龄限制的青少年赛事中,“大打小”通常能带来出色的战绩。正因为如此,种种造假行为的操盘者往往并非球员自身,而是球员所在运动队乃至背后的管理部门,所以才能完成诸如修改年龄和姓名之类的高难度动作。

长远来看,这些球员终归要走向不再有年龄限制的竞技场,一旦脱离了当初借年龄带来的体格优势,他们往往在更高级别的赛事中显得泯然众人,辜负了当初在青少年赛事中曾经获得的高期待。更糟糕的是当初在这批超龄球员的阻挠之下,部分具备技术潜力的适龄球员可能因为体格劣势而受到压制,从而无法正常攀上金字塔尖的位置,最终损害到中国体育的人才储备。

对于以上种种弊端,体育主管部门自然是早有了解,也曾不止一次向各类造假行为宣战。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针对青少年运动员测骨龄,从中发现生理数据与登记身份信息严重不符的情况,进而查处年龄造假的情况。中国足协从2011年开始推出“骨龄分赛制”的青少年赛事体系,以骨龄而非身份证上的年龄来划定运动员的参赛级别。据说,在引入此项检测的第一年,骨龄测试的不合格率高达22%,足见足坛造假行为的泛滥与荒谬。

上述举措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隔一段时间,足协都会公布针对年龄造假的处罚公告。但细心人不难发现,其中大多数处罚的力度都极为有限,往往只是像本次事件这样禁赛几个月而已。造假者如果能实现瞒天过海,就能从“大打小”中实际获益。哪怕东窗事发,区区几个月的禁赛,也在可以承受的损失范围之内。或许也正是因为违规成本过低,才会导致此类造假行为屡禁不止。

由此可见,如果希望根治危害中国体育基础的各类造假顽症,就必须提高处罚的力度和广度。需要采取的措施不只是延长禁赛处罚的期限,更是要揪出造假源头予以严惩。正如以上提及的那样,诸如修改出生日期甚至姓名这样的举动,并非普通家庭能轻松实现的,背后往往有运动队乃至管理部门的直接参与,他们也是“大打小”的直接获益者。板子不能只打在运动员个体的身上,更需要深挖整条造假链条。如果部分造假行为涉及违法犯罪,应当移交相关部门继续问责。在体育领域内,对造假团队也应当给出严厉处罚,包括取消既往比赛成绩、剥夺未来参赛资格等,甚至对相关责任人处以行业禁入的制裁,唯如此才能真正杜绝造假行为持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