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装上阵:百年前的首届冬奥会

2024-07-19 00:00:00姜森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4年7期

穿着西装上场比赛,挥舞扫把为冰壶开道,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驾驶雪橇飞驰……这场百年前的冰雪赛会有着太多令人难忘的瞬间。

创设之初遭抵制

20世纪初,冰雪运动在一些欧美国家广泛开展。1901年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举行北欧运动会,后来这项比赛形成传统,直至1926年停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很早就设想举办冬奥会,国际奥委会曾就此进行讨论。但顾拜旦的建议遭到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强烈反对。瑞典、挪威等国认为,既然已经有了北欧运动会,就没有必要再举办与之“平行”的冬奥会。另外,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上并没有冬季项目。

单独举办冬奥会的计划搁浅后,国际奥委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频频尝试在奥运会中“塞入”冰上项目。1908年伦敦奥运会首次引入花样滑冰,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除花样滑冰外,又增加了冰球赛。有意思的是,这届奥运会的“观众缘”不太好,各项比赛观众都不多,但花样滑冰和冰球赛人气极高,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冰上运动爱好者前来观赛。这说明观众对冰上项目以及新的奥运项目的喜爱。借此机会,国际奥委会将举办冬奥会的计划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1921年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布拉格会议期间,挪威、瑞典、瑞士、法国、加拿大等国代表讨论了举办冬奥会的问题,并提出了方案。在1922年国际奥委会巴黎会议上,顾拜旦竭尽全力劝说每一位反对者,终于说服他们作出了一定的让步。国际奥委会决定,在1924年夏季奥运会前举办冰雪项目赛事,但须避开“奥运会”的称谓,称之为“奥林匹亚体育周”。很明显,当时国际奥委会并未将它设定为正式的赛会,而更多是定位为“奥运会之前的冰雪项目表演”。

1924年奥运会的东道主是法国,因此,国际奥委会将“奥林匹亚体育周”委托给法国承办,赛址选在夏慕尼。当时参赛的有冰雪运动水平较高的挪威、芬兰、瑞典、瑞士、奥地利、美国、加拿大、法国,也有对比赛成绩未抱多大希望、但很感兴趣的英国、意大利、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拉脱维亚、匈牙利、南斯拉夫和波兰。从参赛国家名单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一场欧美国家参与的冰雪运动大赛。16个国家共有参赛运动员258名,其中女选手只有13名,男选手有245名。比赛项目有滑雪、滑冰、冰球和有舵雪橇。

没有着装要求的赛会

1924年1月25日,夏慕尼天空清朗。法国教育部部长加斯东·维达尔主持了开幕式。与夏季奥运会以英文首字母为代表队排序不同,本场赛事按法文首字母为代表队排序,且由东道主法国队殿后。

由于没有举办冰雪项目赛事的经验,国际奥委会未对运动员的着装提出要求,再加上运动员的心态大多是“游戏”多过“比赛”,所以很多人甚至没有带运动服前来参赛。他们脱下防寒服,穿着西装就上阵比赛了。回顾冬奥会历史,这是唯一一届没有着装要求的赛会。

同1896年的首届夏季奥运会一样,获得首个冬奥会冠军的是美国人——男子速滑运动员查尔斯·朱特劳。他在有27人参加的500米速滑赛中取胜,成绩是44秒。本届比赛的速滑项目除500米外,还有1500米、5000米、10000米和个人全能。芬兰人包揽了其余4个项目的金牌,其中克拉斯·顿贝格一人独得3枚金牌和1枚银牌,是本次赛事中成绩最出色的运动员。

奥地利在20世纪初是花样滑冰强国。早在19世纪末,维也纳就创办了一所花样滑冰学校,培养了不少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运动员。这次赛事,他们派出了最优秀的选手参赛。

在男子单人滑项目中,金牌的主要竞争者是两次世界冠军、瑞典的吉·格拉夫斯特隆和奥地利选手威·伯克尔。奥地利在女子单人滑和男女双人滑项目中,均夺得了他们预期的胜利。在女子单人滑中,两次世界冠军黑·索博轻松获得金牌。但在男女双人滑中,奥地利碰上了强劲的对手。代表奥地利出场的是海·恩格尔曼和阿·伯格。恩格尔曼曾获1913年世界冠军,不过当时的同伴不是伯格。他们的对手中有1911年世界冠军、芬兰的亚科布逊夫妇,还有法国名将安·若利和皮·布律内。恩格尔曼和伯格最终涉险夺冠。

值得一提的是,挪威女子花样滑冰运动员索尼娅·海妮在参加本次赛会时只有11岁,是年龄最小的选手,也是最受瞩目的运动员之一。由于不熟悉比赛规则,她不得不到场边询问教练。虽然海妮在这场赛事中未获得任何奖牌,但那里成为她辉煌事业的起点:从15岁起,她获得3次奥运会冠军、10次世界冠军和6次欧洲冠军。在结束竞技体育生涯后,海妮成功跨界电影圈,成为当时好莱坞“三大支柱”之一。海妮为花样滑冰女选手的服装做出了突出贡献——大胆改革服装款式,将裙子提高到膝部。这一“惊人举动”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女子单人滑技术的进步。

雪橇、冰球与冰壶

雪橇运动19世纪已在一些国家开展。19世纪末,瑞士圣莫里茨的居民和旅游者经常看到一些英美青年坐着雪橇从山上滑下,还举办比赛。1908年,奥地利举办首届全国雪橇赛。1910年,德国也举办了这类赛事。进入20世纪20年代,雪橇运动日益发展,不少国家成立了雪橇俱乐部,经常举办国际比赛。

在“奥林匹亚体育周”中,东道主法国将有舵雪橇列为比赛项目。进入前6名的都是欧洲国家代表队,瑞士队最终获得冠军。

有舵雪橇是一种4人集体乘坐,利用舵和方向盘控制,在人工赛道上滑行的运动。不同于如今有舵雪橇的流线型封闭式座舱,当时的有舵雪橇几乎没有任何外部防护,运动员完全暴露在外,惊险地控制着雪橇的速度和方向。

“冰球”(Hockey)一词源于法文“Hocquet”,即牧羊人用的弯头拐杖。不同于现代冰球运动员全身穿戴护具,“奥林匹亚体育周”中的冰球运动员,护具清单上没有头盔、面罩、护肩和护胸。加拿大和美国在冰球项目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冰壶又称掷冰壶、冰上溜石,14世纪起源于苏格兰,是以队为单位在冰上进行的一种投掷性竞赛项目,被称为“冰上的国际象棋”。1924年,在英国和法国爱好者的努力下,冰壶作为表演项目被纳入“奥林匹亚体育周”,仅限男子参加。不同于如今冰壶运动员手持毛刷,当时的运动员手里只有扫把——用它给向前滑行的冰壶清扫冰面,同时又不碰到冰壶,需要高超的技巧。

半个世纪后“纠错”

在滑雪项目上,北欧国家占据明显优势。29岁的挪威运动员托雷夫·豪格是其中的佼佼者。从1918年至1923年,在世界性的霍尔门科伦滑雪大赛中,豪格7次在40公里、50公里和两项全能项目中获得冠军。

赛前人们预测,以豪格为首的挪威滑雪队是主要夺标者。结果正如所料:在4个滑雪项目(18公里、50公里、跳台滑雪和两项全能)中,12枚奖牌几乎全被挪威队收入囊中,只有芬兰的塔·尼库在18公里赛中夺得1枚铜牌。豪格一人独得4枚金牌中的3枚,另获1枚跳台滑雪铜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半个世纪后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国际奥委会于1974年发现,在1924年“奥林匹亚体育周”的跳台滑雪比赛中,豪格的分数(18.000分)计算有误,正确分数应是17.821分,低于美国运动员安德斯·豪根的17.915分——这枚铜牌应该属于美国人。1974年9月12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的一次特别仪式上,豪格的女儿郑重地将这枚铜牌交还给了豪根。

有心还是无意?

本场赛事共有14个单项,挪威队夺得金牌4枚、银牌7枚、铜牌6枚;居奖牌榜第二位的芬兰队,金牌与挪威队相同,但银牌和铜牌少于挪威队,分别为4枚和3枚;奥地利队夺得金牌2枚、银牌1枚,位居挪威队和芬兰队之后。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场原本被称作“奥林匹亚体育周”的冬季运动项目赛会,会成为历史上第1届冬季奥运会。由于这次赛事大获成功,1925年国际奥委会布拉格年会正式承认了它的成绩和纪录,并将其作为1924年奥运会的一部分。不知会议秘书是有心还是无意,在会议记录中把这场赛事写为“第1届冬季奥运会”。后来国际奥委会据此予以认可,并决定从此由夏季奥运会主办国优先承办同年的冬奥会。

自1948年起,为减轻主办国的负担,同一年的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由不同的国家举办。1994年,国际奥委会再度进行调整——冬季奥运会与夏季奥运会在不同的年份举办。

(摘自《检察风云》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