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a。中书令温彦博
曰b:“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c,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徵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d,谏者颇有忤旨e,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f:“诚有是事。”
(标题为编辑所拟)
注释:
a 帝:此指唐太宗。
b 中书令:中书省长官。中书省主管机要,秉承君主意旨,发布政令,为全国政务机构。温彦博:字大临。曾与突厥战于太谷,被俘,因不肯泄露唐朝国力虚实,被囚之阴山。太宗即位,突厥归顺,得还。贞观时,迁中书令。既掌机务,经常提出政事利害,受太宗器重。
c 伏:对尊者的伏首,作为敬词。
d 营缮:兴建土木工程。
e 忤旨:不合皇上心意。隐喻太宗对臣僚的进谏听不进去,有反感。忤,逆。旨,主张、意志、命令。
f 拊掌:轻轻地拍掌,表示赞同。
译文:
(贞观六年)十二月,癸丑这天,唐太宗与跟前的大臣谈论国家安危之根本的问题。中书令温彦博说:“我希望陛下能够一直像贞观初年那样,那就非常好了。”太宗说:“难道我近年来治理国家大事松懈了吗?”魏徵说:“贞观初年,陛下一心节俭爱惜物力,鼓励大家多提改进意见,一点都不厌烦。近年来,大兴土木有点多了,对提出的一些不合心意的建议,也听不进去了。这些情况就跟过去不同呀。”太宗听了,拍着手掌,大笑着说:“确实8fO4q7udq/+gCblDTfl38w==有这样的事。”
【解读】
唐太宗在武德九年(626)即位,第二年改元贞观。他吸取隋亡教训,以民为本,能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特别是重视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开创了“贞观盛世”。贞观六年(632),太宗与重臣对治国安邦问题的谈话,说明他是时有警惕,时记图进。
通常,人们做事,不论大小,只要有一点成绩,就容易自满,即使程度极轻,往往不自觉地会放慢前进步伐,开始享受,萌生骄矜。李世民对自己的一些变化,经大臣的提醒,及时感到做得确实有了偏差,没有半句辩驳,随即拍掌大笑,表示赞同,说明他善于纳谏。这对当时唯我独尊的帝王来说,能如此接受意见,十分难得。正因为他表达明确,无责于人,群臣才敢大胆提出不同的看法、相反的意见。上下相辅相成,必然出现太平盛世。
居安思危,这是一种推动奋进的力量。思危,要对未来可能发生阻碍甚至破坏稳定发展局面的种种问题,作出预测,加以防范,以避免陷入困境。未雨绸缪,是一种积极措施;饱时不忘饥馑,并非是老生常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