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使其在掌握语文知识以及学习技能的同时,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同时创新教学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索的积极性,促进整体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这样,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才会得以显著提升,对其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使其对教学问题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获得自身理解能力以及感知能力的提升。相较于小学语文知识来说,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的难度更大,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能力,才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在探索问题过程中的真实状态,强调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与掌握,促使学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与探究性,教师应当在完成基础知识讲授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以及深入探究能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构建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实现自身创新创造精神的提高。
(三)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发展需求。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问题的探索,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整体课堂质量与效率。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趣味故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以及深入思考的氛围,使其可以借助语文知识探索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品质,实现自身思维意识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分析,锻炼其逻辑思维以及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设计教学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提问者,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引导逐步解决问题。然而,这种循规蹈矩的提问方式很容易带给学生枯燥感与乏力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注重教学提问形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在不断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问题意识以及批判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权,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实现整体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受身心特征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初中生在参与提问环节时会出现积极与消极两种极端状态,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以人教版(五四制)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00ef613962fbe90092e5086007c0f89f单元第二课《济南的冬天》为例,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写景的方式展开讲述,全文围绕济南冬天“温晴”的特征进行表达,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年有几个季节?一提到冬天,你会想到什么?”将其带入学习氛围,使其获得课堂专注力的提升。在学生完成互动讨论后,教师组织其结合文章的具体描述谈谈自己对济南冬天的认识,强化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深度思考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问题,使其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逐渐获得批判性思维以及思考能力的发展。
(二)改变教学模式,创设灵活翻转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缺少师生互动以及学生自学的机会,这会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无法获得自主意识以及综合能力的形成。为了转变这一局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灵活的翻转课堂,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以及合作探究的空间与时间。在翻转课堂中,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获得思维的开拓性发展,推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教师应当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互动,构建民主、科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表达以及沟通交流的兴趣,使其更加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实现创新思维意识以及实践探索能力的发展。
以人教版(五四制)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秋天的怀念》为例,在正式课程开始前,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文章的阅读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使其自主完成阅读学习,并标记不懂的地方,到正式课堂上与教师及同学进行交流,解决疑问,实现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秋天的怀念》这一课的阅读学习中,学生能够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体会到作者对深沉又无私母爱的赞美。为了使学生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将翻转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强化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感,使其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整体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三)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获得语文成绩以及学科素养的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逐渐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初中语文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以及学习经历创设教学情境,采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创新的教学手段构建现代化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获得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
以人教版(五四制)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雨的四季》为例,文章主要以总——分——总的结构描述了四季中雨的不同特点。为了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春雨洗淋万物、夏雨浇灌大地、秋雨净化心灵、冬雨特殊温暖”等不同的景象,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以图画、视频的方式呈现文章中对于“雨的四季”具体的描写,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提升其文化素养以及审美情趣。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较为常见的事物,在作者笔下却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带给学生别样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当组织学生用心阅读文章,体会雨的四季有何不同,实现自身文化核心素养以及思维创造能力的提升。
(四)利用思维导图,开启思考的新视角
初中语文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教师可以采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开启思考的新视角,使其获得创新思维意识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思维导图会将同一主题的知识按照不同的层级进行划分,并以图形的方式将关键词以及重要内容进行直观呈现,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共同参与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锻炼学生归纳总结、深入分析以及概括说明的能力,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以人教版(五四制)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本篇文章是以介绍物候知识为主的说明文,教师可以采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有条理地认识事物,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完成全文阅读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从“物候与物候学的定义”“物候观测对农业的影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四个方面进行更细致的学习。例如,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这一主层次的内容来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文章中找到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多个因素,并逐条进行细致分析,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思路,实现自身阅读理解能力以及逻辑思维意识的发展。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获得思考问题的新方向,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
(五)加强课堂互动,促进学生思维运转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为此,教师应当加强课堂互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问题的探索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其愿意敞开心扉进行沟通,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设计正确的教学方案提供帮助。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既可以活跃教学氛围,又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表达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对其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显著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兴趣偏好进行互动性的课堂设计,促使其获得思维的有效运转,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
以人教版(五四制)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三峡》为例,本篇文章主要从三峡雄壮美、奔放美、清幽美以及凄婉美的角度进行了描写。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强化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在完成全文阅读后,引导学生以“三峡的……美,美在……”句式进行自主创作,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又有利于强化生生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对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肩负起自身引导者的职责,把握课堂节奏,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
(六)利用读写结合,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
在初中语文教学结构中,阅读与写作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应当将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融入实际教学过程,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使其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达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同时,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开展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获得深度思考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在日常阅读学习中积累丰富的写作技巧以及文化知识,为后续自主创作奠定基础。
以人教版(五四制)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需要学生完成《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四篇文章的阅读学习任务,并积极参与“学写游记”的写作探究任务,在读写结合的氛围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获得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意识的形成。在开展本单元读写结合教学时,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强调游记类文章的写作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结构,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文学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为后续自主创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在完成四篇游记类文章的阅读学习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教师应当鼓励其将在阅读学习中积累的知识应用于“学写游记”的写作练习中,拓展思维深度与广度,获得全面素质的显著提升,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
(七)开展生活实践,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初中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教师在实际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当注重生活实践要素的有效融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整体教学质量得以显著提高。日常生活中处处蕴含着语文知识,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实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有利于降低语文学习难度,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使其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获得自身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提升。
以人教版(五四制)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散步》为例,在教学之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有没有晚间散步的相关经历?和谁一起?发生了哪些事情?将实际生活融入语文教学课堂,使学生获得情感共鸣,从而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文章的阅读学习,实现自身理解能力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完成交流互动后,学生会想到与自己的亲人、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获得幸福温暖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正式课程,带领学生进入《散步》这篇文章的阅读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符合当今时代的教学发展需求。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保障教学内容与学习需求之间的一致性,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获得文化素养的提升。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带给学生丰富的学习体验感。学生在不断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会逐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获得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