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整合式教学策略

2024-07-16 00:00:00姚秀莉
天津教育·上 2024年6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并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作出要求: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大单元整合式教学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学科教学内容结构化整合,符合《标准》对学科教学改革的要求,是对如何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有益探索。

本文分析了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整合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原则,依据大单元整合式教学流程,提出“整合内容明确目标”“有效引导调动热情”“任务教学提升素养”“实施评价完善设计”等建议,旨在通过大单元整合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板块化学习,建立全新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

一、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整合式教学的重要性

(一)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实施大单元整合式教学推动了学科教学重心的转变,将提升学生知识体验维度作为重点,体现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有效教学提供保障。在大单元整合式教学中,学生将以单元整体视角进行学科知识的解读与整合,实现多元化学习,有利于激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其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体现自主学习的重要作用。自主学习能够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理解学科知识,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实现知识串联与深度学习,形成学科思维。

(二)优化学科教学模式

以大单元整合式教学为导向,教师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综合解读单元知识,通过整合各项教学要素,从整体层面优化学科教学模式,保证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的适配性,提高教学效益。这实现了数学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强调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与建构,转变其被动的学习状态,既能全面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又能使学生在单元学习中获得多元化的感悟,推动其全面发展。

(三)推动核心素养落地

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大单元整合式教学的实施也应建立在满足《标准》要求、明确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立足宏观层面进行教学设计与方案规划的优势,深化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提高其学科认知水平,保证教学效果。同时,新课标视域下的大单元整合式教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师不仅要做好基础知识内容的讲解,还应注重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机会,逐步提升其学科实践能力。

二、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整合式教学原则

(一)整体性

“单元”是大单元整合式教学的关键要素,这要求教师对单元知识作出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明确单元学习重点,结合核心素养内涵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结构优化。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单元整体,以整体性为原则,建立单元知识框架,辅助学生对单元知识内容展开探究式学习,建立对单元知识的模块化认知,深化对单元知识的理解,锻炼学习能力,提升思维水平。

(二)一致性

一致性也是教师在大单元整合式教学中应注重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一致性,即要求学生以正确的数学思想为指导,结合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充分理解知识内涵,对单元知识形成全面且整体的认知,并将这种学习思想贯穿于数学学习活动中,构建完善的单元知识体系。基于一致性要求,教师在大单元整合式教学中应跳脱出传统以单节课程或单一模块知识为教学重点的理念局限性,而是从单元整体层面思考各节课程或各个模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知识点的一致性,使学生在明确基本学习思路的基础上,对单元知识内容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三)阶段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能力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这表明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其进行学习活动,避免囫囵吞枣。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认知阶段性特点,分析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从而合理把控教学难度和知识体量,既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保证知识编排的合理性,又要探索符合当前阶段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失去方向,陷入迷茫。这要求教师把握好大单元整合式教学的“度”,以科学的内容设计与合适的教学方法逐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认知。

三、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整合式教学策略

(一)立足单元内容,整合教学目标

大单元整合式教学应基于整体性原则探寻实施路径,且整体性在单元知识教学和素养培养方面都应有所体现,这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统筹教育思想为指导,重新思考知识内容整合与教学目标制定方法。结合大单元整合式教学强调高质量教学和多样化发展的特点,教师要综合单元整体知识,明确教学目的,设计层次化目标,保证大单元整合式教学的有效实施。在教学准备环节,教师要梳理单元知识,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向,依据方向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力求促进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单元中,结合单元知识结构特点,教师应明确本单元的教学方向:引导学生感知数字之间存在的特殊数量关系,正确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基于这一方向,教师应设计以下层次化教学目标:

1.理解数字之间的倍数关系,能够正确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初步认识“倍”数。

2.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倍数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强化对“倍”相关知识的掌握。

3.认识“倍”相关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倍”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单元知识运用方法。

在教学中,第一个目标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萝卜数量图”,引导其分析不同种类萝卜之间的数量关系,由6个红萝卜和2个胡萝卜推算出红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数量的3倍,认识6与2之间的倍数关系。第二个目标需要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道具,如小木条,结合教材中的“做一做”开展教学,要求学生在第一行和第二行摆出不同数量的小木条,保证两行之间的小木条数量存在倍数关系,并通过调整各行小木条的数量改变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第三个目标应结合教材习题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运用倍相关知识求算倍数或者未知数,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制定针对性的目标完成标准,在保证单元教学效率的同时,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重视教学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大单元整合式教学较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特点,在实际学习中时常出现学习兴致不足、学习思路不清晰、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这将直接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唯有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才能提升学生的单元学习效果。对此,教师一方面应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要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从单元知识内容中挖掘契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点的元素,探索有效的教学引导措施,调动学生的知识学习热情,科学发展其学习能力,提升单元整体教学成效。

由于单元知识内容较为抽象,教师应将其转变为学生熟知或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呈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效开展单元教学。分析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其频繁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并在探索单元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几何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积累研究图形的数学经验。譬如,教师在导入环节提出问题:“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或者物体是什么形状?这些形状对应着哪些平面图形?”并为学生展示一些对应的图片,指导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将平面图形从这些立体物品中剥离出来,并通过分辨各个平面图形直观认识四边形,从而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实现单元知识的趣味导入。由此,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探究热情显著增强,教师可以鼓励其自主学习单元知识,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思考如何计算两者的周长,高效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三)科学布置任务,锻炼综合素养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大单元整合式教学作为学科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同样需要思考如何在单元授课中促进学生多项能力的发展。聚焦于此,应在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由教师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指导使学生进行针对性和计划性的单元学习活动。依据单元知识结构,教师应在任务设计中体现任务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明确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增强其单元学习的目的性,并结合多种任务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这一单元中,主要内容有认识面积、了解面积单位、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等,各模块知识难度依次递增,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结合单元知识设计层次化的学习任务,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同时开展个性化的单元教学活动。具体任务内容如下:

任务一:认识什么是面积,能够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

任务二: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结合各个面积单位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与其较为接近。

任务三:自主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数学实际应用问题。

任务四:探究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对于数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要求其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二,夯实面积相关知识学习基础,使其能够直观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所对应的面积大小;对于数学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应重在提升其知识整合能力,鼓励其在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二的基础上,以任务三为主要探究目标,掌握单元重点知识,强化知识掌握程度;对于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以拔高为主,组织其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任务四,说明探究思路,总结任务成果,提升能力素养。

(四)完善单元评价,促进知识内化

数学学科知识较为抽象,理解难度较大,大单元整合式教学所呈现的知识体量也较大,实施教学评价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帮助其构建完善的单元知识框架,是大单元整合式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教学评价是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也是新课标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基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制定科学的单元教学评价模式,依据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单元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综合性评价,完善教学活动整体流程。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学中,根据单元内认识小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个知识模块,教师应设计以下评价标准:

1.能够正确认读一位和两位小数,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小数表示一些事物的价格。

2.掌握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变换,正确比较小数大小。

3.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其解决一些涉及小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习题。

基于上述评价标准,教师应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单元学习情况。例如,教师给出不同商品的价签,要求学生认读,并根据标准1进行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教材中“做一做”习题,结合“一元钱与一角钱”的习题案例,检验学生是否认识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以标准2进行评价;教师对接生活设计小数习题,要求学生运用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根据学生的题意理解、列式表达、计算过程、结果正误等情况,以标准3客观评价其单元知识掌握情况。针对评价情况,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引导其把握复习重点,内化知识,提升能力。

四、结语

在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实施大单元整合式教学为学科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实现了对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重新构建。教师应研读《标准》要求,发挥大单元整合式教学结构化呈现学科知识内容的优势,并基于教学要求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另外,教师应整合单元知识,分析其结构化特点,在明确重难点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单元教学目标;结合内容特点精心设计导学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发挥其自主学习的作用;依据核心素养要求,以单元知识为基础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教学评价活动的实施,使单元知识结构顺利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助力学生学科思维的形成,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