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具有德育、美育和智育的多重功能,并且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增强民众综合素质、培养民众良好的品德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让学生从中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魅力。但是就目前来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开展教学工作。同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在真正意义上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建立在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上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而道德与法治课堂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资料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丰富小学德育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是规范学生的基本道德行为,也就是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基础的道德要求,包括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够主动向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具备善良、坚强、诚实、勇敢等优秀品质;二是公民品德和政治素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道德,如何实现道德素质的养成,同时对学生进行有关政治事件的扩展,以此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三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是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通过科学、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总的来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
(三)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要想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结合,能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进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足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相关的文化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继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大部分教师都能有秩序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并且教学手段更为先进、科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并没有将新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仍然沿用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上依然沿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无法对道德与法治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很少与学生直接沟通,总是保持“威严”,教学氛围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长远来看,这不仅对教学改革发展十分不利,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许多教师没有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在素质教育时期,教师需要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来推进课堂教学的发展,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教育界对学生的德育素养给予了更多关注。然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教师只是按照课程主题内容来设计教学方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导致学生不能真正地感同身受,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单调、沉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对抽象的课程理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探索欲望,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三)缺少有效实践环节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重视理论课程,又要重视实践操作。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的重要渠道。然而,一些教师对此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根据教科书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课程。由于学生缺少实践操作的经历,使得他们难以对所学理论知识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极易被未知事物吸引注意力,传统教学中单调、死板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依据,灵活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了解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的同时,教师要主动与教材相联系,在满足教学目标需要的情况下进行课堂实践,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一)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适时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最近发展区强调学生学习情况在现实和理想上的差距,提示教师应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基础,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区,使其在无意识中获得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更全面的发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会被家庭所影响,造成他们的学习基础与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准确认知,在备课的时候设计有效的内容,帮助他们尽量到达潜能发展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衔接,并且衔接过程和方式不能呆板,而是要灵活地、有联系地进行衔接,使学生愿意主动去学,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利用教材强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比如,在进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最基础的权利义务,如人身自由权、劳动权、遵守公共秩序等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就教学内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也可以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做好准备。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让学生了解权利与义务的定义,之后通过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权利和义务,让其进一步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遵守校规校纪、遵守交通规则等生活化的情景问题,向学生强调日常生活中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穿插讲述一些关于古人履行义务的故事,从而通过知识整合加强对学生的德育。
(二)从教科书中发掘传统文化,领会其真正内涵
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道德与法治教材蕴藏了许多的传统文化教育素材,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并采取有效手段,将其与具体教学活动相结合,使教学课堂更具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积累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进行传承与弘扬。在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时,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类型进行教学设计,也可以以教材单元内容为依据开展教学。
比如,从《快乐学习》这一单元的内容入手,挖掘其中存在的古人提倡的“乐学、好学”思想,让学生认识到古人读书的不易,明白“乐学、好学”的精神内核;从《安全护我成长》一课中感受安全的重要性,从国家、社会、人民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古人来说,修筑城墙、水渠等是自我保护的方式,放在当代同样适用;在《为父母分担》这一单元,教师可以结合古代关于孝道和养育子女的故事,让学生学会承担家庭责任,培养他们的自立精神。由此可以看出,教材中具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素材,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的素材资源,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加深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情境中融合传统文化
时代在变化,人们对教学的要求也在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讲求“灵活”、讲求“变”,与时俱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一切的“灵活”与“变”都必须以具体的教学目的为中心。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使其更好地融入课堂,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求“变”,在教学方式上求“变”。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变”是指教师的情感调动和实例指导,用自己的情感来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究,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发现自己身边的传统文化活动。在教学方法上,“变”是指教师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法、直观示范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以最适合、最有效的方式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能获得适合的学习任务,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此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强化教学效果。比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古代法律和现代社会中的法律,然后选择两组同学,一组演绎古代的土地法,一组演绎现代的交通法,从而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情境中。之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明白法律意识是贯穿始终的,进而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
(四)注重教学实践,真正实现经典传承
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活动的重点更多地体现在“实践”上。实践活动一般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让学生自由结组来共同设计实践活动,并以手抄报、视频等形式来体现本小组的实践成果。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学生需要查询活动的有关信息,以完善实践活动流程。而在完善流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思考,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进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走近我们的老师》一课为例,为了完成教师安排的实践任务,学生需要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进而完善活动记录表。这时,教师可以在总结过程中将古人关于“师”的观念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白古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理念,明白教师在古代的地位和角色,并将尊师重道、尊敬师长小故事等加入活动记录表,以朗读的方式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五)引导学生传承发展,强化传统文化对接
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既是对当下时代价值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续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传统文化进行对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形成“古为今用”的意识,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被其所吸引,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得到触动。比如,在教学《我们生活的地方》一课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景、物产、家乡的新变化,从而使学生对家乡产生一种深厚的感情。其次,教师可以将古代文人的思家乡愁故事作为扩展,讲解给学生,对于家乡山川草木和亲人深厚的感情,现代人与古人有着相同的感触,通过寻找情感的连接点,强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了解其中渗透着的深厚情感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从学生角度去设计教学活动,以教材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切实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发展意义的自主探究意识,并进行有意义的实践学习,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