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推动习作教学生活化顺应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为习作教学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方向。习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天然的“素材库”,也是灵感的源泉。然而,就当前习作教学的现状而言,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语言技能的培养方面,沿用“教师教,学生写,教师改”的思路,导致学生的文章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无法体现出真情实感。
小学阶段是学生习作学习的起步阶段,在学生未来习作学习中起到积蓄能量、打下基础的关键作用,同时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生活化习作既符合他们当前的认知特点,又为他们未来的习作学习奠定了思维与情感的双重基础。由此可见,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需要走生活化教学之路,让学生的习作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匹配,激发学生基于现实生活的写作动力,并能够通过写作彰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最终让学生乐于动笔,热爱生活、观察世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习作教学的意义与优势
(一)引领学生入境,关注个人体验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工作中发现,当前的学生作文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即不同学生笔下同一主题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维不同、认知不同、生活经历也不相同,但是所写出的作文无论是选材、结构还是内容都大同小异。这一普遍性的问题凸显了传统程式化写作教学的弊端,说明不少学生在写作时并没有“走心”,换言之,他们只会机械性地模仿范文、运用写作套路,写出来的文章既没有关注个人体验,也没有反映个人情感。这样的写作模式或许能够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取得还不错的作文成绩,但是对未来的习作学习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尤其到了初中和高中,习作考查要求更关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体验,这样程式化的作文势必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基于此,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在小学阶段开展生活化习作教学的意义与优势。
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习作主题能够发现,不少主题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结合生活,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走马观花,并没有真正将写作主题与个体生活建立起密切联系,导致其在写作中缺乏独特的发现与体悟,让作文沦为平庸。生活化写作教学是一个引领学生“入境”的过程,通过生活元素的运用与生活场景的创设,学生能够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将自己与周遭的万事万物建立起联系,只有当学生感受到生活种种与自己有着密切关联时,才能够拥有一双会观察生活并解读生活的“慧眼”,在写作中才能感同身受,写真实事物、抒真情实感。写作教学从来不应该是套路化的机械模仿,而是以我手写我心,执笔抒胸臆。
(二)发挥育人价值,推动个性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教学已然从传统的知识教育转变为当今的素养教育,作为教育教学者,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基于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写作素养的提升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塑造相结合,通过写作教学让学生学会“说人话”“传人情”“写人性”“观人心”,最终达到“立人生”的境界,而生活化教育就有这样的意义与优势,能够将习作教学与立人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化教学能够推动学生写作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习作活动中实现个性的舒展,给学生创设了自由的写作空间,关注个人心声的吐露与传达。在生活化教育视域下,通过习作教学,学生能够用笔书写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描摹自己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生活不仅是作文的“素材库”,而作文也会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久以来,受“唯分论”的思想桎梏,功利化写作教学在实践中层出不穷,致使写作教学与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相背离,如果学生只是将写作视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那么他们不可能从中收获快乐,培养学习的自主性更是无从谈起,习作终将不会推动他们的个性发展。而生活化教育理念让习作教育回归真本,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习作教学实践路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在学生的习作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都面临着两大难题:其一,不知道该写什么;其二,缺乏写作动力。实际上,小学语文习作主题多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展开,因此,针对学生当前面临的两大难题,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调动学生的记忆与情感,让学生能够“写真事”“抒真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与情感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生活情境能够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元素引入习作课堂,突破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自主自发地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中提取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具体内容,在习作中体现个人经验与个性思考。其次,要想让学生有写作动力,并能够流畅地写作,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强化学生的习作内在驱动力,而创设情感情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这一要求。
在生活情境的创设工作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入生活元素或设计贴近生活的课堂活动,为学生还原真实、具体的生活场景。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消除学生在习作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与恐惧心理,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课堂生活化的同时,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践经验无缝衔接,引发学生基于具体的生活场景进行学习、想象与感悟。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作业中找到自己的“心爱之物”,并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这一教学设计既能够活跃语文课堂气氛,又引入了个性化的生活元素,为习作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学生能够结合具体事物产生真实情感,进行真实描述,让文章内容详实、具体。
在课堂展示中,教师可以设计四个环节: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心爱之物讨论一下心爱的含义,并相互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说一说心爱之处;其次,让学生更加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心爱之物,从物品材质、外观以及独特之处等多方面进行展示与讨论;再次,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心爱之物有怎样难忘的回忆,是哪件具体的事情或者哪段难忘的经历让自己如此心爱此物;最后,通过以上教学环节,学生的思维、感官与情绪都得以调动,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以上环节的内容和感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以此作为后续写作的基础。
写作文需要真情实感,而感情也是作文习作的重要内驱力,尤其在很多抒情类习作主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感情境,让学生有情可抒,诉说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情感情境的创设工作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影音视频资料渲染情感氛围,调动学生情绪,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亲身经历的情感体验,让课堂教学更具有感染力。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我想对您说”习作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亲情、友情、敬畏之情的视频片段,并配以沉浸式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让学生能够以我手写我心,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二)联系实际生活,延伸习作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化写作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通过生活进行教育,让学生的作文学习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延伸习作教育。具体而言,学生的习作学习不能一味地受限于课堂,更应该走进生活,让习作教育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得以延伸。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入生活元素,让学生能够通过感知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气息发展写作思维,积极用笔去记录生活点滴,创作出具有生活气息的作品。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学生学习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两篇文章,教师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思想感悟——文章中所写的皆不是惊天地的大事,却传递出了浓浓的爱与亲情,以此为基点,鼓励学生讲一讲自己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场景,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延伸习作教育,而学生既能够在分享自身故事的同时丰富写作经验,又能够深化对所学文章的理解。再如,在四年级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中的爬山虎,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感受文章的精妙之处,从习作者的角度提炼习作思维、丰富写作技巧。
其次,习作训练不能只停留于语文课堂上。与有所限制的作文相比,学生更喜欢自由自在地写作,由此,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写日记、周记或随笔的好习惯,这些习惯既有助于学生锻炼文笔,又能够让学生及时积累写作素材,成为未来作文写作中的能量,同时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观察日记”的教学为例,在完成这篇习作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就参考了自己以前写过的日记、周记、随笔等,写出来的文章素材丰富、文笔细致、情感真实,是他们基于自己以前写作内容的凝练与升华。
习作教学不能囿于习作课堂,因为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找到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练笔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被动学习自觉转变成为主动学习。
(三)培养观察能力,提炼生活素材
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写作思维与技巧,更应该拥有善于观察生活的一双慧眼,学会发现生活之美、总结生活感悟、提炼生活素材。而要想达成这一点,观察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走马观花者”转变为生活的“沉浸式体验者”,只有这样,生活才能成为学生习作的来源与丰富的“素材库”。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每一面,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留意自然景物,学会观察自然之美,沉浸其中生发出独特感受,有助于学生在“我眼中的缤纷世界”“这儿真美”的习作学习中妙笔生花;留意校园生活,观察校园生活点点滴滴的经历,助于让学生在“多彩的活动”“那一刻,我长大了”的习作中行云流水;留意家庭生活,有助于学生在“我想对您说”的习作中具有思路与动力。由此可见,只有学会观察生活、深入生活,在写作时才不会无话可说。
除了向学生强调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的观察有重点、有要点,更有针对性,而不是茫然、无目标地“胡看乱看”。例如,在一次校园运动会上,班里的体育委员一开始在长跑比赛中遥遥领先,但中途摔倒了,被不少选手超过,但是体育委员并没有气馁,依然咬紧牙关站起来坚持比赛,虽然最终没有取得冠军,但是依然赢得了全班同学的赞扬与对手的尊重。在这一事件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体育委员的神态——从领先时的得意自豪,到摔倒时的惊讶失落,再到站起身来的坚定不屈,直至继续跑时的咬牙忍痛,最终在赢得全班同学赞美时的自豪与害羞,这一连串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体育委员的心情变化,凸显了其不放弃的精神品质,更能成为写人主题作文的重要着力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展生活化写作教学作为顺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改革,值得教育教学者的高度重视与深入研究。生活化写作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作为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者,需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在生活中进行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此实现理想的教学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