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活动 且行且思

2024-07-16 00:00:00马艳龙
天津教育·上 2024年6期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开展丰富多样的数学知识探究和数学技能实践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知、知识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又能借助各种生动的思考类、体验类任务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联想思维、逻辑思维、迁移思维等,使其进一步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提高课程认知质量。对此,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文从探知与实践角度出发,阐述教师通过开展情境探知、实操探知、生活实践等活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具体策略。

一、小学数学开展综合实践课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其中有很多理论和概念是对现实规律的抽象概括,而这对于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认知难度。为了增强学生自主认知数学知识的信心,提升他们数学学习的质量,教师可以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借助生动有趣的实践任务帮助其加深对数学理论的认知,快速启发他们的抽象思维,并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提高数学综合学习能力和最终的认知质量。

在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数学元素和生活元素创设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沉浸式认知环境中发现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明白理论含义,进而提高抽象认知能力,提升深度认知效果。

教师开展各种自主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形成严谨的知识探究态度,提高自主探知能力。与此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其自主学习的意识。除此之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使其知道知识应用于现实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学生在亲身实践、动手操作过程中提高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时应当遵循开放性原则,所探究的内容不能只局限在教材中,探知方式也不能仅限于教材阅读,而是要设定明确的探知主题或实践主题,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方向地自行探索数学知识,自行应用数学技能,同时,借助各种资源开阔他们的学习思路,使其能够更加高效地独立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提高最终认知质量。

(二)实践性原则

在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应当更加注重教学的实操性与实践性,遵循实践性原则,开展更多动手操作类和亲身体验类活动,借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够在知识实践过程中深化认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掌握数学理论与技能的正确用法,从而提高知识实践运用能力。

三、小学数学开展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实践探知活动,提高数学认知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各种资源,在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开展多样化的探知活动,如情境探知、操作探知、推理探知等,让学生在情境联想、实物测量、推导思考过程中加深对教材综合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1.创设情境化活动。

根据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这一特征,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资源构建数学探知情境,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开展情境深度探知活动,引导学生从常见场景或生活事物中探索数学知识,以提高他们的生活化探知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借此拉近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逐渐养成观察生活、自主探知的习惯,初步形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意识。

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课程为例。在实践课程中,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内容丰富的校园场景图片,让学生自行找出图中与“角”有关的部分。比如,有的学生观察到学校钟楼上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形成一个角;图中数学教师拿着一个大的三角尺教学工具,这个三角尺包含三个角;学校体育场中,足球门上有两个角,地面所画的足球区域线上有四个角;运动器械区域中,有位学生双手支撑双杠时,双脚抬起,腿和身子成一个角。通过观察生活情境,学生能够对“角”有个初步认识。其次,教师让学生观察身边与角有关的事物,对比各种角的大小,探究影响角大小的因素。例如,有的学生对比书桌桌角与书籍角的大小,发现虽然两种物体的大小不同,但是角的大小却相同;有的学生用三角尺中的某个锐角与课桌桌角对比,发现桌角大于三角尺的锐角;还有的学生比较钟面上11:30时分针与时针所形成的角与流动红旗的角,发现流动红旗的角更小。学生对比现实物体,能够发现角的大小与物体大小和边的长度无关,而是与形成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程度相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掌握角的画法,在设计操作过程中认识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提高他们画角的能力。教师创建生活情境探知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意识,又能提升他们生活化探知的能力。

2.创设操作类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动手实操和认知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创建实操探知活动。在此类活动中,教师要先提供必要的实践操作工具,如直尺、卷尺、三角尺、电子秤、台秤、弹簧秤、度量杯等,然后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对实物进行测量或操作,比如用弹簧秤称量物体的质量、用度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等,以此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其在亲自操作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理论的认知,从而提升实操探知水平。

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程为例,针对本单元的米和厘米知识点,教师可以开展实操探知活动。首先,将班级学生合理分成多个合作小组,为每组学生提供游标卡尺、直尺、卷尺等长度测量工具。其次,以“长度单位探知”为主题,让各小组自行测量身边的物体,引导他们结合现实事物和教材内容认识米和厘米的概念,探究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例如,有的小组用游标卡尺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铅笔的长度、橡皮的宽度等,通过对比三个物体的测量结果,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和1厘米的长度概念有了初步认知;有的小组用直尺测量课本边长和书桌边长,对十几厘米和几十厘米形成初步认知;还有的小组用卷尺测量讲台的长度、黑板的长度和门框的长度,对米的概念和1米的实际长度有了初步了解。再次,教师让各组学生分别用米尺和30厘米的直尺测量1米长度的事物,使其在多个厘米数相加的过程中体会米与厘米之间的联系,同时建立1米=100厘米的概念。最后,教师让各组自行选择班级中的一个物体进行测量,并用米和厘米两个单位分别表示物体的长度,以此锻炼他们的长度测量能力,使其能够用不同的长度单位精准表示物体的长度。教师开展实操探知活动,不仅能够利用常见物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知兴趣,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其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高实践认知质量。

3.创设推理类活动。

为了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迁移思维,增强他们推理探知的意识,教师可以结合已教授的知识创建推导认知活动。针对这一活动,教师需要先利用有效的手段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他们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联想,找寻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再结合已知理论推导与之相关的新理论,使其更加快速地理解单元新知识,提高学生的推导探知能力。

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课程为例,教师可以结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知识点创建数学推理实践探知活动。首先,带领学生回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知识点,如整十数相加或相减的算法,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法,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法,两位数加、减十位数进位和退位的算法。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推理思维,根据上述知识点中所蕴含的算法规律,推导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加法的算法,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减法算法。比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列出竖式算式,从个位加起,把相同位数上的数相加,得数满十则需要向十位进“1”,而前面位数除了本身的数相加之外,还要加上后面进上来的“1”。由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上述思路推导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法,比如,把相同数位对齐,列出竖式,从个位数加起,当个位数满十时向十位进“1”。教师创建推理探知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迁移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又能够使其结合已有经验对新知识进行推导,借此增强他们的推理认知意识,使其在思考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新知识理解效率和推导探知能力。

(二)布置自主实践任务,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知识运用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布置深度体验类学习任务,如发散思考、生活实践等,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他们知识关联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1.设计发散思考任务。

数学知识不仅从现实生活中得来,还要应用于实际问题之中。对此,为了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灵活应用知识的水平,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生活资源布置实践任务,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将所学数学理论与技能进行合理应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作用,明白数学学习的意义,同时提高知识精准运用的能力。

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课程为例,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认识物体不同形状的方法,提高判断物体特征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布置自主观察和发散思考任务,让学生自行观察校园环境,针对某一物体或某一建筑进行多角度思考,分析不同角度所呈现的不同形状,探究不同形状的具体特征。首先,让学生自行组成实践小组,在校园中找寻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多角度观察,并记录每个角度所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比如,有的小组选择观察校园中的一个创意雕塑。从正面看,雕塑由正方形和圆形组成;站在二楼俯视,能够看到雕塑由倒着的长方形和圆形组成;站在雕塑的侧面观察,发现其是由竖着的长方形和圆形组成。其次,学生需要记录不同视角下所观察到的图形特点。比如,从正面角度来看,雕塑中的正方形四四方方,四条边长度相等,而圆形没有棱角,边缘非常圆滑;在俯视视角下,圆形样子不变,而正方形变成了长方形,且长方形侧边的长短于底边的长;侧面视角下,圆形依然不变,而倒着的长方形则变成了竖着的长方形,侧边的长度变得长于底边的长度。最后,学生需要将不同视角下观察到的图形画成相应的组合图形,用更为直观的平面画面进行呈现。学生完成上述技能实践任务,既可以锻炼图形观察能力和辨认能力,又能够激活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从而提高在生活中辨别几何图形的水平。

2.设计生活实践任务。

对于数学综合实践课程而言,培养学生知识关联生活的意识和实践应用意识,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其问题解决水平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根本目的。对此,教师可以结合现实情况,围绕单元知识,利用实际问题布置生活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合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使其自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扎实掌握单元知识的实际运用方法,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水平。

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课程为例,学生需要通过单元知识学习掌握时间的正确读法和写法;建立1小时=60分钟的概念;知道分针与时针之间的关系;明白钟表表盘上大格和小格的意义;能够根据一个已知时间推算几分钟之后的时间;能够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需要完成的事。针对上述知识点,教师可以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布置“自行制定生活计划”任务,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习惯和任务要求,自行设计周末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要精准规划每个时间段的具体内容,合理安排时间。比如,任务要求为:合理安排周末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八点的活动计划,每项活动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精确到分钟,所安排的事情在时间上不能重复,同时,活动内容要符合现实情况。

针对上述要求,有的学生设计以下生活计划:7:00-8:00洗漱和吃早餐;8:30-9:30阅读汉语绘本故事;9:30-10:00自由活动;10:00-10:40阅读英语绘本故事;10:40-11:30做自己喜欢的事,如绘画、剪纸等;11:30-12:30午饭时间;12:30-2:00午睡;2:00-4:00参与户外锻炼活动,如篮球、跳绳、跑步、散步等;4:00-5:30自由学习,可以阅读书籍、听科学故事、做趣味实验等;6:00-6:30晚饭时间;6:30-8:00准备第二天所需物品,洗漱睡觉。学生自行安排周末活动计划,既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较强的独立意识,还能提升规划时间的能力,增强自行解决现实问题的信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进一步增强数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灵活性、开放性与实用性,教师需要对探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合理优化,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数学知识、自行实践数学技能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完成各种生活化的、实用的学习任务加深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