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提出:“教师要立足核心素养,丰富教学内容,注重整体性课程设计”,同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增强法治意识,发展社会情感,提升关键能力,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并针对第四学段的课程内容提出35个议题建议。因此,以议题式教学方式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凸显新课标理念,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及思维迁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是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从理念走向实践,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
一、大单元整体设计下的议题式教学内涵
议题式教学普遍认为是以争论性议题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呈现议题的不同观点,使学生在讨论、辩论中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策略或课堂组织方式。单元整体设计下的议题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基于大单元视角整体思考、设计和组织实施教学,在大单元教学理念下,教师以议题为中心贯穿教学,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综合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的课堂组织形式。
二、大单元整体设计下的议题式教学意义
(一)重整体,建构逻辑思维
崔允漷教授指出,将知识进行结构化、条件化和情境化处理的大单元设计,可以突破传统的学科内容本位课程发展,能够更新课程育人观念,同时有助于更加明确地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行动与策略。大单元整体设计下的议题式教学,在大单元教学理念下,采用“议题式”的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过程,可以整体规划教学内容,使教材知识呈现清晰的内在逻辑,打破“知识本位”的碎片化教学,从而更好地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逻辑框架,使课堂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思维能力。
(二)重思辨,实现素养育人
在教学中,教师基于教学内容,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情境,并设置议题贯穿全课,为学生创设问题探讨、思维交流的环境,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做出价值判断与道德选择,提高其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通过对真实情境的思辨,引领学生培育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健全人格、道德修养,提升学生高阶思维及知识迁移能力。
(三)重生本,促进主动学习
大单元整体设计下的议题式教学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知识与技能,通过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议学任务。课堂体现了师生平等、生生合作,能够有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现状,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营造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议题探究活动,构建深度学习课堂。
三、大单元整体设计下的议题式教学实践策略
(一)依据课标定位议题
大单元整体设计下的议题式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及系统性,教师在执教前需要依据新课标整体梳理教材。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对应的课程标准学习主题是“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具体对应的课程目标是:第一,政治认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道德修养。促使学生养成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行、践行助人为乐的道德要求,做社会的好公民;理解热情服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做好未来的建设者。第三,健全人格。学生要具有真诚、友善、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互助精神。第四,责任意识。学生要树立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主人翁意识;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培养担当精神。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在逻辑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规则的基础上,本单元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奉献社会。本单元内容是对第一和第二单元内容的深化,第四单元的维护国家利益、担负历史使命则进一步将社会责任扩展到国家层面,是对本单元内容的进一步拓展。
笔者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及学情分析,设计单元总议题为“如何承担社会责任,谱写青春篇章?”这样具有思辨性且直指单元主题及核心素养的议题,可以统领单元教学,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在单元总议题的统领下,笔者将单元内容整合为三个层次的议题,即“什么是责任?”“为什么要承担责任?”“如何勇担社会责任?”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面设计有逻辑关联的议题,既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让学生通过情境议题探究获得的核心素养与达成的学业要求。
同时,笔者围绕情境、活动等议题式教学的主要组成要素设置了任务线、情境线、问题线及活动线。其中,任务线是认识责任,包括责任的含义、来源、责任与角色的关系、责任的表现(对自己、对他人);了解如何承担责任(思想上正确认识代价与回报、行动上勇于担责);了解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及做法;体会服务社会的意义,树立服务社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情境线是围绕“甘肃地震事件”撰写责任清单,探究责任与角色的关系,明确“我”要承担什么责任;通过“ 微行为(图片)微点评 ”活动,感悟关爱他人的意义,了解“我”为什么要承担责任;通过杭州亚运会志愿者“小青荷”的志愿服务活动,明确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意义,掌握服务和奉献社会的途径,学会勇担社会责任,实现知行合一的深度融合。问题线是“我”要承担什么责任;“我”为什么要承担责任;“我”如何承担责任。活动线是设置视频观看、小组合作探究、撰写责任清单、交流展示、微点评、经历分享、评价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承担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厚植家国情怀。
通过单元整体任务线、情境线、问题线及活动线的梳理,为本单元的大单元整体设计下的议题式教学的推进理清了思路。
(二)着眼议题设置情境
议题情境的创设是大单元整体设计下的议题式教学的关键。教师围绕社会热点话题选择典型案例,创设情境主题,指导学生在情境主题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成果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思维迁移能力。例如,笔者执教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时,围绕问题线中“‘我’如何承担责任”这一问题,拟定议题“如何服务社会,奉献青春力量”,同时下设两个子议题,分别是“服务社会有什么意义”“如何服务和奉献社会,奉献青春力量”。
为了推进教学,笔者选取杭州亚运会志愿者“小青荷”进行志愿服务的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主题,并围绕这一情境主题设置系列问题链:“小青荷”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收获了什么?“小青荷”们的行动对个人、社会、国家有什么意义?“小青荷”们身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对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有什么启示?服务社会“我”可以做些什么?让学生置身“小青荷”志愿服务情境,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进行思考、探究,从而掌握服务社会的途径,明确奉献社会的意义,树立服务社会、奉献青春力量的意识。笔者以“小青荷”进行志愿服务的素材作为教学情境,体现了情境设计的典型性、亲和性、主题性原则。
(三)创设活动驱动议学
议题式教学主张教师基于议题,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推进教学。教师需要围绕情境主题,根据问题链设置描述、论证、决策三个层次的序列化学习任务。对于学习任务,新课标建议“教师要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社会”。因此,在“如何服务社会,奉献青春力量”这一课时的议学活动中,笔者采取个人思考谈感受、角色扮演话收获、小组探究说启示及撰写公益策划书等方式,完成议学任务。
首先,播放杭州亚运会志愿者“小青荷”进行志愿服务的视频作为课堂导入,引导学生置身情境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初步了解服务社会途径的基础上,笔者出示志愿服务过程的几种情境,提问:“如果你是小青荷,面对这样的情境会如何处理?”学生则通过角色扮演,切身了解“小青荷”们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视野不断开阔、知识不断丰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从而明确服务社会的意义。其次,笔者顺势组织学生阅读“小青荷”们做志愿服务的三则素材,围绕“小青荷们身上具有什么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对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有什么启示”等问题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更深入地了解了如何服务社会。最后,笔者设置“服务社会我可以”方案单交流活动,为学生在课后积极投入公益活动,奉献一份青春力量奠定基础。在课堂中组织多样性、多重性、开放性的活动,能够让学生议中有思,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
(四)延展议学培育素养
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时,教师要适时总结、升华,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课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其知识迁移,提升核心素养。例如,在“如何服务社会,奉献青春力量”这一课时的议学中,笔者设计了“走进公益,争当志愿者”的项目式拓展作业,通过微公益小调查、微公益在成立、微公益在招募、微公益在策划、微公益在行动五个任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体会承担责任对个人、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增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活动中落实对学生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核心素养的培育。
四、关于大单元整体设计下的议题式教学实践
(一)议题选择遵循价值性、思辨性、学科性原则
议题式教学的主线是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价值性和科学性,因此,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议题的选择不能盲目,要遵循价值性、思辨性、学科性原则。
1.价值性原则。
道德与法治议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因此,议题选择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教师要设置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辨,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学习和生活。
2.思辨性原则。
好的议题能够引发学生辨析、联想,教师创设探讨问题、碰撞思维的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形成新思维、新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具有思辨性的议题,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剖析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对事物做出正面的价值判断。
3.学科性原则。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有学科知识的支撑,所以议题要选择那些具有可挖掘点、基于学科知识又高于学科知识的问题,即具有鲜明学科属性的问题。因此,议题的设置不能简单地追求可辩性,而是要用支撑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基本观点统领议学过程,紧紧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思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
新课标强调“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评价涉及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方面,贯穿学习全过程和教学各环节,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
教师进行大单元整体设计下的议题式教学时,要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将评价活动嵌入议学活动中,使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素养的落实及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要想做到“教——学——评”一致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准制定核心素养目标,让课堂找准方向。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是达成“教——学——评”一致的前提,因为议题的设置、议题情境的创设、议题活动的布置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第二,逆向设计评价。先确定议题式评价任务,再设置具体的教学活动,让评价优先于活动,指导活动设计。第三,在设计议题式评价任务时,要注重与学习目标相匹配,从而确保“教——学——评”的深度融合。
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教学前通过议题式评价任务了解学情,重点设计了基础性作业;在教学中将议题式评价任务嵌入议学全过程,设计了课堂表现评价、课堂活动评价量表;在课后设计了符合“双减”要求的作业评价,通过基础达标作业、综合运用作业、作业自助餐以及单元学习评价等方式,力求评价方法多样化。同时,笔者重视发展性评价,将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相结合,采取自评、生评、师评等丰富的评价方式,形成育人合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以议题式教学方法开展单元整体教学,从大单元整体教学视角出发,设置可“议”的议题、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利用多样的活动驱动议学、坚持“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能够打破“知识本位”的碎片化教学,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地开花。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