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 年版)》(以下简称 《标准》)明确强调,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理解力与判断力,这一要求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奠定了方向,让越来越多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认识到情境教学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促进深度课堂的构建。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教学并非只是认知活动,更包括情感意志活动维度,而情景教学法兼顾两方面的内容,以“形”引导学生入“境”,以“情”启迪学生理解,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周围世界”相关联,构建出有思有情的高效课堂,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为了凸显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效性,身为教育教学者,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环节,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以此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将围绕这一论述主题详细分析情景教学法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路径,以期“抛砖引玉”,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供参考的教学思路。
一、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必要性
(一)沟通已知和未知,激活学习动力
根据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可知,所谓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其本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结合这一观点可以发现,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具体、已知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基于脑海中对教学情境的已有认知,实现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与抽象性,这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不少需要背诵的内容让一些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而情境教学法作为沟通已知与未知的桥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种“未知”所带来的负面感受,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成果,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理论联系实践,打造生动课堂
梳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发现,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不少理论性的知识点要重点记忆,这让不少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同时,结合教学经验发现,一些学生虽然能够熟练背诵知识点,但是依然做不到活学活用,这也说明学生虽然记住了,但是并没有理解,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基于真实情境理解教学内容,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知识迁移中深化所学知识。其次,情境教学法顺应“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具生动性,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同时在参与学习情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调动多重感官,沉浸于课堂教学中,激发学习热情,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三)由被动到主动,推动发现学习
受应试思想的影响,不少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缺乏积极性,以应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很少对学科的思维与方法进行总结,然而,这种机械性的学习难以让学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其在学习中不得要领。而情境教学法能够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反映学科思维,不仅帮助学生落实所学知识,更有助于推动学生发现学习,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魅力与实效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二、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紧扣生活之境,推动情感共鸣
生活是培育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土壤,也是这一学科教学实践的最终走向,换句话说,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实践原则,让教学内容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挖掘教学案例、开发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一次实现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回归真实世界,基于生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增强认知,唤醒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可视、可感、可知、可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产生情感共鸣,最终优化教学成果。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爱在家人间”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与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家庭生活经历,如亲子之间的矛盾与相互理解、夫妻之间的理解与帮助、家中老人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等,并挑选关于家人间相处的难忘温情片段进行分享,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述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从综合的角度牢牢把握家庭文化的中心——“爱”。然后,教师可以跟随学生的讲述引导他们对家庭文化进行进一步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责任心,培养学生建设家庭美德的思想意识。这一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恰好利用了学生的同理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并基于自身的家庭生活经历来理解教学内容,让情感共鸣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活动积蓄力量。
除此之外,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助于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最终培养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意识。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二课“男生女生”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匿名书写有关自己正在经历的男女交往中出现的困惑,并将所写的内容投入教师准备的箱子中。然后,教师从学生的经历与困惑入手,将校园生活中男女交往存在的问题作为主线,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沉浸于真实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性的问题。在课程的尾声,教师可以创设“我为男生/女生代言”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层层递进,逐步了解,直至最终能够欣赏“他”和“她”,懂得运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相处,建立起真挚的友谊。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重要且必要,是推动学生深化理解所学内容的关键,更为学生提供了知识迁移的契机,凸显了学科本身的育人价值。
(二)优选本土情境,引发深度学习
情境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基于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启发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串联,最终实现对现实生活与现实问题的解读。教学情境的创设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说生活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那么本土情境就源自学生周边的大事小情,教师在创设本土情境的过程中要把握时效性,让教学内容“情真意切”,引发学生共鸣。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教学为例,教材在这一部分引用了我国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名言“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戚继光曾经率领戚家军将倭寇追击至福建省漳浦的蔡陂岭(盘陀通坑附近),倭寇企图设法埋伏,最终依然被戚家军包围,现在天福茶博物院就立有忠勇碑、戚继光雕像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段故事,结合教材上的名言,引发学生深入了解戚继光的生平事迹,让学生认识到民族英雄也曾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浴血奋战,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民族英雄也不再是学生眼里的一个“符号”,似乎跨越了千年,因为地域与我们有了一丝“联系”,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民族英雄的爱国之情怀,及其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抱负。
再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教师可以引入福建省优秀农村教师陈智平的故事,这位教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成长、热爱教育事业,二十二年如一日扎根于农村教学工作一线,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教师可以讲述乡村优秀教师陈智平的事迹,让学生对人生价值进行进一步思考。
本土情境的创设是引发深度学习的重要路径,既有助于让教学内容更具亲切感,又能够避免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心境。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学习不仅来自课本,更体现在时代变迁与我们身边人、事、物的方方面面,本土情境的创设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也使其摆脱了思想的桎梏,能够从横向与纵向感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价值。
(三)创设思辨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年龄特征以及学习特点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实现“知行合一”,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能力。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不能只停留于简单的识记层面,更应该由低阶思维发展为高阶思维。为此,教师要摒除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化模式,创设思辨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巧用一条新闻引发学生思考——“上海迪士尼乐园进园翻包”事件。教师可以基于这一事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有过迪士尼游玩的经历吗?也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吗?你们当时有没有维权呢?为什么?如果你想维权,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呢?对于消费者协会所设的‘啄木鸟奖’你有怎样的看法呢?”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从自身角度进行思考,增强权利意识,充分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应该具备这样的思想意识。
再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善用法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群众抓小偷后殴打小偷”的案例,并提出阶梯性的问题:“你觉得小偷该不该打?为什么?如果小偷应该被打,那么谁可以打他?在抓住小偷后,为什么不能打小偷,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如果法律允许‘打小偷’,会出现怎样的后果?”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小偷犯法应该被惩罚,但是群众打小偷看似“行侠仗义”,却违反了法律,从而让学生完善法律意识,认识到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需要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善用法律。
(四)巧用信息情境,开阔学生视野
无论教师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都需要体现“以学为本”的具体思想,让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认知情况。从初中生的角度而言,他们常用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如果教师延续“一黑板一粉笔一教材一堂课”的教学模式,自然难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加深学生的认知。基于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巧用信息情境,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新奇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利用影音视频资料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开阔学生视野,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具活力。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的教学为例,这一课涉及按劳分配制度相关知识,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很难理解,更无法形成深刻的感受,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课件,将分配制度与分蛋糕相联系,让学生形成直观具体的印象,从而让原本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再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离不开社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入“狼孩”的故事,让学生观察“狼孩”的照片、聆听“狼孩”的声音,并就“为什么‘狼孩’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一问题展开思考,从而引发学生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进一步认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视域下,情境教学法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顺应当前的教学理念,通过沟通已知与未知、联系理论与实践、促进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成果。作为教育教学者,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巧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发挥育人价值,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