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双减”政策的深入落实,小学语文学习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小学语文是学校教育的重点,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对同一主题的单元内容进行组织或重组,形成系统、全面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层含义,在螺旋式上升的学习环境中实现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对教材、单元主题和内部交流的深入研究,加强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一、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现状与不足
(一)教师的语文教学素养不够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细节,缺乏整体规划,导致教学内容无法串联起来,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语文课堂上,很多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够关注,对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规律等未引起重视。有的语文教师喜欢将课堂搞得很活跃,但实际上教学内容与教材不符,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还有的语文教师不能摆脱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单元备课不足,教学方法陈旧
首先,教师往往照本宣科、照搬教案,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学习目标和单元内容,没有对单元目标进行阐述和交流。其次,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比较、鉴别和理清单元内各课之间的联系,人文价值的界定比较僵化,导致学生在专题学习中缺乏自主感。最后,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讲解法,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主观情况,语言要素的学习往往被简化为记忆特定的句子、推理或方法,不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掌握语言实践活动策略。
(三)忽视单元整体教学与单篇教学的协调
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课文中蕴含着大量的语文信息和生活信息,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课文能够触动学生心灵,加深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这就是整体单元教学的重要性。虽然单元的整体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单篇教学的弊端,但是单篇教学是单元教学的基础,单篇教学的实质应该是对整体教学重要内容的继承和发展,是教与学的统一。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只注重单篇教学的说教内容,忽视了不同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学习的信息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难以形成知识框架。
(四)缺乏对学生合理的教学评价
课堂评价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点,课堂教学与学生评价的整体联动是解决这一难点的有效方法。为了满足不同形式学习的需要,课堂评价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实现个体的自由发展。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进行的,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体系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单元测试是学生评价的一部分,虽然单元测试加强了对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但只是从分数上进行考查,缺乏对结果的有效分析。
二、小学语文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要求学生提高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综合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单元整体教学强调类比课型,教师逐一梳理全班学生的思维关注点,在完成每门课程的归类后向整体迈进。整体分为部分,再融入整体,既要领悟课型的全貌,又要有部分情景体验,通过整体性教学手段的引入,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从一般了解课程内容,到掌握核心知识,不断建立整体性的知识结构。整体性单元教学促进了学生感知能力和一般理解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语感,锻炼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按照最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继续加强学生课外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小学语文课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分层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利用所学知识创设问题,让学生全面了解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来源和形式,并为其创设语言交际环境,培养其语文实践教学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切教学都应与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者的发展特点和自身掌握知识的水平有效地联系起来,与情境单元的学科特点以及与语文教学实践相关的优势资源搜集方式有效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知识,学习、整合并运用信息材料。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认知的内驱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思维固化,新时代学习途径多元,学习方式各异,死板的板书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单元教学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调节了学生的消极情绪,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单元教学中,导入课可以让学生参与相关课文的学习,通过练习巩固对新知识的掌握;单元总结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发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语文课堂实践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四)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更加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流,拓展跨学科知识领域,达到综合性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语文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加深其对人文知识的理解,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任务。课后,学生可以获取更多信息,积极构建语文知识库,培养全局观,从而更加全面地思考学习主题,构建人文知识体系,最大限度地获得思维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一)合理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在进行单元教学之前,教师应首先明确单元整体学习目标,然后将这一整体目标转化为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起着指导作用,是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保证。要想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目标必须明确、合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单元主题、单元的一般学习需求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备课时,教师要深入分析单元教材,对单元主题和课文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分类,提前确立单元总体学习目标和每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对这些目标进行细化。
例如,在讲解五年级有关父母之爱的主题单元时,《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这两篇课文虽然作者的国度不同、选材角度不同,但都是通过场面描写或细节描写赞美父母之爱,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应从整体上考虑,寻找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优化整合教学资源,以达到语文教学综合化的整体效果。从先前理解到结合经验再到深入理解,可以将重点放在理解本单元主题上,通过课堂上不断地熏陶,让学生理解情感的升华需要内化,言行需要锤炼,学生才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一年级的第八单元,以“观察”作为核心主题,课程通过《雪地里的小画家》《乌鸦喝水》以及《小蜗牛》三篇文章,将故事的焦点放在了小动物身上,通过寓言和童话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情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中,课后问题询问雪地中出现了哪些“小画家”以及他们进行了哪些活动;而《乌鸦喝水》的课后问题则是让学生描述乌鸦是如何喝到水的。这些课后问题都旨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基本概念。通过这些练习,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并清晰地规划课堂教学的流程。《小蜗牛》的课后练习则要求学生依据图片来阅读文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联系文章内容,并通过图片捕捉文章的重点,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两篇文章的练习侧重于从文字中提取信息,而最后一篇则是通过图片来理解文章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框架下,教师可以设定学习目标为:从文章中提炼简单知识,并通过图片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小学的综合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从文章中提取基础知识,并通过阅读图片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深入探索,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强调情景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源于生活,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积极立足于生活,让学生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在实际生活中掌握语文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有趣的情景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其抽象的语言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语言趣味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生动精彩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传授《守株待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将先前教过的《拔苗助长》与之相结合,借助寓言故事内涵的生活哲理层面来进一步强化课程主题,连接故事和生活的关系。学生依据对故事的领悟,并参照他们的生活经历来畅快淋漓地发表个人的见解和感想,这样会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这般一来,语文课程的教授,就超越了单纯传递语文知识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推广正确的人生观念,建立适当的洞察,增强道德和审美的感受。因此,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学科课程的情感参与增强,情感教育融入了全体教育中,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使得他们接受了正确的观念,促使语文教育前行。
还有,在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主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读图解文和提取信息作为联合教学策略,引领学生探寻学习。首先,教师让学生观看课文插画并询问他们“图片描绘的是什么?他们在做什么?雪地里面留下了些什么?”当学生在观察插画时,图画中的小动物在雪中嬉戏的快乐情景真实触动了他们的生活记忆。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分别确定哪些是小鸡画的竹叶与哪些是小狗画的梅花。细心研究的过程帮助提升学生的基础分析技巧和判断力。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将图片与所描述的动物进行对比,使他们在脑海中建立起鸡爪、竹子的图像。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小鸡画竹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头脑中的形象愈发丰富,所学的东西越多,表现能力就越强。
(三)明确教学思路,突出教学重点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本单元教材内容相结合,以独特的教学思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进程。单元整体教学方法有利于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做到思路清晰、胸有成竹。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等传统文化主题单元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饮食、工艺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根据本单元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结合文章内容制定了规范的教学计划,从而使本单元的整体教学更具条理性、规范性和针对性。
又如,在教学二年级爱国教育单元时,教师结合文章《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这几篇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文章内涵,整合教学重点。这些文章描写了我国革命家的事迹,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文章类型进行深入研究,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要讲了哪些故事,以及这些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特点。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回顾革命历史,缅怀革命英雄,内化革命精神,传承革命文化。
再如,在讲解《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安塞腰鼓》这三篇课文时,“民族文化”是本单元的主线,而每篇课文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精神、力量就好比这串“项链”上的“珍珠”。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多媒体平台进行合作探究活动,探究民族文化和工匠精神,了解民间故事。
四、结语
总而言之,确定具有整体性的主题和学习目标,加强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整合单元文章,分析文章的内在联系,加强学生对单元整体的理解和感悟,找到单元语法规则,提高单元的可理解性。其次,教师要深入探究文章细节,找到与单元主题相关的阅读技巧,发现文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提高语言知识和技能。最后,结合新课程改革背景,教师着眼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推进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既要重视高层次的审视,使语文单元教学由浅入深,又要重视每节课梯度目标的制定,使单元核心素养的培养从零散走向完整,从战略层面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深化听、说、读、写、思的体验,发展语言能力。当然,学生的成长条件和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发展。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