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2024-07-16 00:00:00王文芳
天津教育·上 2024年6期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深化,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在新的发展方向引导下踏上了新的发展道路,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需要重点突出数学学科的普及性与发展性,以此来展现数学学科的育人功效,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切实发展,也让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落实。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也成了各位教师的重要着力点,这一趋势既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趋势,深化了数学学科的价值与功能,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数学应用意识,其实是指学生在面临生产、生活以及学习活动中的具体问题时,能够运用数学思维,从数学的角度出发,灵活调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内化,还可以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新知。由此可见,数学应用意识包含了数学共情能力、数学感悟意识与数学感知意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围绕着“新课标视阈下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这一主题,详细论述了数学应用意识的具体内涵、培养意义与培养路径,以此来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高水平发展。

一、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具体内涵

我们想要认识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具体内涵,需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具体的学习特点进行理解。小学学生处于系统化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都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因此教师在培养其数学应用意识过程中,应该结合其具体学习情况,让教学设计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生活化教学”“人本教育”等教育理念并将其作为教育设计的重要支撑点。

在培养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眼于以下三个维度:首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能够保证学生在生活中面对问题时能够积极主动地从数学角度展开思考,并且灵活自如地运用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处理。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意识到并且留意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数学知识与数学概念,在现实生活与数学学科之间搭建起一座思想桥梁。最后,经过数学应用的培养,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所在,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深度学习能够主动建立起数学学科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意义与价值,提高自身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活动为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如下的思考与疑问——“人民币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人民币要有不同的币值呢?”“人民币不同面值之间如何进行换算呢?”这些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基于学生的疑问自然而然地引入生活情境,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就这一学习内容进行探索。不仅如此,在学生掌握《认识人民币》的所学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一部分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实际应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超市采购,从而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并实现“生活—数学—生活”的思想闭环,推动数学应用意识的切实性增强。

二、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基于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数学学科需要加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过程中,需要重点着眼于真实情境的创设,从而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具体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先着眼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首先,小学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发展、数感意识等能力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虽积累了一些数学知识应用体验,但是感悟相对而言较为浅薄,在面对很多需要活用数学概念、数形结合知识的问题时往往难以及时解决。与此同时,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生活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在沉浸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发展数学认知。教师所构建的情境越真实、越形象、越直观,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发展成果就越理想化。因此,教师在备课工作中,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素材,并为其创设出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实际经验出发,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发展与变化的全过程,在“做真事”“真做事”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的教学为例,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材通过对摸球游戏的呈现,引导学生就“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并引导学生就生活中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确定性的判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展开摸球游戏的教学活动时引入学生学过的“分数”知识,让学生在判断可能性的同时具体说出摸到某颜色小球的概率,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实现精准判断。在完成教学内容后,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出“模拟新店开业抽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基于真实情境,开展数据分析,具体说明摸出某一奖项的可能性,并将可能性精确到具体数值,从而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

(二)巧用实际生活,搭建思维桥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系统化数学学习的初始期,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为他们带来一定的学习困难,导致学生产生概念理解不深入、概念混淆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教学的质量与成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为学生搭建起实际生活与数学概念之间的思维桥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构建出数学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意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也是应用意识的具体表现之一,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发展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明确的教学方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进而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与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从生活出发,为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产生的实际背景与应用情境,鼓励学生运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为例。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可能在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因此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脉络,结合直观形象的知识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可以先通过课堂提问:“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是有角的?”“我们的课桌是什么形状的?”“课桌具有几个角?”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实际经验出发进行思考,调用生活经验理解“角”的具体概念。在学生理解具体概念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直角尺,开展“找一找身边的直角”学习活动,既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又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

再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正确地认识“圆”,并且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圆的具体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本课知识的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为学生创设出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进行学习,达到理想的目标。首先,在概念理解中,我们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根据这些具体的“圆”初步体会“圆”的具体特点——瓶盖是一个“圆”,车轮是一个“圆”,盘子是一个“圆”,鸡蛋是“椭圆”,眼镜片也是“椭圆”。学生通过集思广益与观察总结,很快便能捕捉圆的具体特征,以及不同圆的特点。而后,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绳子测量法”,让学生感受到“圆的周长就是圆的边长”这一知识要点,进而具体说明“圆的周长”的概念与运算方法。最后,在学习“圆的面积”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纸张和剪刀剪出大小不一的“圆”,进而让学生产生“剪纸大小即为圆的面积”这一思考,为后续概念与运算公式教学奠定基础。教师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测量方法与手工活动为学生创设出了不同的课堂互动情境,并引发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创设实践活动,提供应用空间

在新课程标准视阈下,我们可以认识到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建立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容忽视的密切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推进。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过程中,其实践能力、创造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能够提高。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出多元化的主题实践环节,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具体价值,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的教学活动为例。这一教学内容属于小学低年级学段学习内容,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在创设实践活动时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主导性,以此取得理想化的教学成果。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安排学习生活,为自己制作“每日计划表”。在学生完成计划表的制作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每日计划表制作的合理性。例如:有的学生安排自己每天写作业5分钟、看电视1小时,这样的计划就缺乏合理性,也无法实现。继而,教师可以就 “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一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用能力与思维发展状况有所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在创设实践活动时弱化自身的引导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索与实践空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先绘制出90度与120度的角,然后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在不使用三角尺与量角器的情况下绘制不同读数的角,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能力、数学素养、应用意识都有了一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就可以体现出更强烈的开放性。在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及扇形统计图这三种统计图的具体特点与应用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实现数据搜集、数据整理、统计图绘制、得出结论的全过程。这一实践活动的创设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用数学的视角进行思考,并且根据所调查主题的特点选择绘制合适的统计图,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这项主题活动中,有的学生将近一周的天气温度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以此为基础推测下周天气的变化趋势;有的学生调查了年级中同学所喜爱的球类运动,并绘制成扇形统计图,以此为基础对体育活动课的球类运动时间安排提出了建议;还有的学生调查了班级同学的上学方式,并且绘制成了条形统计图,为学校门前机动车停车点与非机动车停车点的规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所使用的知识并不局限于“统计”,实现了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使知识在数学活动中融会贯通,真正“为我所用”。

针对不同学段所创设出的具体实践活动,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点燃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于生活上的练习,也让生活成为学生延伸知识活动的“大课堂”。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迫在眉睫,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又有助于提高数学学科的教育质量。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需要深刻解读数学应用意识的内涵,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科学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生活—数学”的思维闭环,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积极践行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