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当前教育教学的趋势与潮流,如大单元教学法、深度学习法、学习任务群等研究热点层出不穷,而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创新改革都无一不关注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而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详细探究了语文学科高阶思维的具体内涵,并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进一步探讨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策略,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创造能力。
一、小学语文高阶思维的本质内涵
所谓高阶思维,具体所指的是高层次认知下的思维能力,具体包括分析、综合、评论几个部分。结合当前关于高阶思维的文献来看,高阶思维可以被看作是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有利于使其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情境时,即使没有具备或掌握现成可用的知识以及可迁移的技能方法,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基础经验,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实践、纠错、反思、调整、完善,最终解决问题。所以,创新性与不确定性是高阶思维的突出特点。而构建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有助于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引发学生基于所学内容进一步探究更具价值的综合性问题,在推动高效学习的同时,促进现代化教学目标的达成,改善传统教学中以记忆、理解与训练为中心的模式,促进教育改革的落实。
二、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路径探究
(一)利用可视化手段,显化思维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关注具体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更要注重挖掘那些蕴含于文本之中,却并未被直接表述的“隐性知识”,因为这些“不被注意”的“隐性知识”往往与学习策略、路径以及知识结构息息相关,学生想要深入理解内化这些“隐性知识”,离不开高阶思维的参与,由此可见,“隐性知识”可以成为培养高阶思维的重要抓手之一。那么如何让“隐性知识”发挥理想化的成果呢,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可视化手段,帮助学生显化思维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隐性知识”,在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活动为例。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这类文体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不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难以对文章的结构、信息进行梳理整合,从而导致了教学效率的降低。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立足于文章中对恐龙与鸟类之间关系的描写,通过反复阅读,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恐龙、鸟类两条支线,并通过这两条支线的交叉,将课文中所呈现的二者之间关系简洁明了地进行表现。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学生可以更为轻松明确地揭示教学文本中隐藏的逻辑关系,形成整体性的思维路径,最终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
不仅如此,思维导图形状多样,所展示的内容不一,学生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的具体特点,更有针对性地绘制思维导图,必要时还可以推陈出新,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可以说,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可视化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思维过程的显化,推动了高阶思维的培养,而学生在设计思维导图的实践活动中,也需要从综合视角进行全方面的考量,其中自然离不开高阶思维的参与。
(二)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理解知识本质
结合教学经验,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学生难以在语文学科中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并非他们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不佳,而是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止步于浅层学习,并未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具体而言,这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只看到与理解了知识的表面,并没有从知识的本质出发,把握其中的内在联系。为改善这一现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具体教学路径,通过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问题,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并在学习活动中逐渐理解知识的本质。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结合本单元所学的具体知识,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处你们喜欢的名胜古迹进行讲解,在讲解中体现本组的语言风格。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适当运用小卡片、制作简单课件。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首先学生要对文本资料进行筛选整合,并且进行创造性的再处理;其次,他们要集思广益,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商量、改进与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了高阶思维的发展。
再如,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搭石》的教学活动为例,为了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教师就可以创设出如下问题链,驱动学生思维的发展:1.从作者的视角来看,搭石留给了他怎样的印象?2.作者运用哪些内容来说明搭石是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两个主干问题发挥着统领课堂的作用,通过解决这一问题链,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逻辑性与层次性,高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三)利用求同存异,推动自主创新
想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探寻事物的本质,从个人角度出发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与分析、概括与抽象,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求同思维。然而,在新时代教育理念视阈下,教育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求同”,而且要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自主创新,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桎梏,勇于怀疑、大胆质疑,最终在自主思考分析、评价与创造中,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创设出平等开明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22课《狐假虎威》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完成课文教学后,让学生进行一场辩论赛——“狐狸的行为是狡猾,还是机智?”这一辩论议题给学生提供了全然不同的思维视角,学生可以结合个人经验选择自己的立场,并且通过整合信息、筛选资料、梳理思路等多种方式进行辩论,以此来作为自己的立场,通过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其高阶思维的发展。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部分课文在行文上的留白,并以此为基础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填补文中的空白。例如:在教学《将相和》时,蔺相如见廉颇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关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文章轻描淡写地带过,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一部分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详写。这一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分析能力与逻辑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些阅读文本由于文体等因素,所以在学生眼中会存在一些不合乎情理的地方,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这些难以处理的“不合理”,也可以化作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着力点。以《牛郎织女》的教学活动为例,在学习中,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老牛突然就会说话了?”“为什么老牛让牛郎有急事就披上自己的皮?”“老牛是怎么知道织女何时会下凡的?”针对这一连串的质疑,教师并没有着急解释,也没有忽略不理,而是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阅读其他民间神话故事,找到其中不可思议的情节,进行记录、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探索交流。通过一番探讨,学生意识到,神话故事往往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心底美好愿望的呈现,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这一连串的学习与探究,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锻炼。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