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构建和谐、互信、健康的家园共育关系是幼儿在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放眼全球,幼儿园中的家园共育关系都是极为重要的。丹麦幼儿园一项调查显示,当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被要求对家园合作的成功因素进行排名时,良好的沟通、对话、交流和信息传递获得了最高分。聚焦幼儿的发展过程,在家园共育工作中,有效信息的精准传递和开放的沟通交流,是塑造良好家园共育关系的必要条件。因此,本文将针对家园共育中的有效信息传递展开探讨。
一、幼儿园有效信息传递应具备三个基本特性:有效性、实效性和时效性
(一)有效性
家庭和幼儿园之间传递的内容真实有效、传递的信息质量高和有意义。在家园共育工作中,教师和家长沟通的信息和内容应具有效性,要有效准确地选取真实且高质量的信息进行传递,能够确保家长和教师之间及时、准确地交流和分享幼儿生活成长方面的重要信息,帮助家长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二)实效性
在家园共育中,信息传递的实效性是指信息传递中的真实性,以及传递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换句话说,除传递真实的信息,实效性还要求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要预设目标,在沟通的过程中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在结果上期待具有积极的效果。实效性衡量了信息传递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促进了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理解、信任与合作,以及对孩子生活、成长和发展起到了正面作用,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时效性
在家园共育中,信息传递的时效性是指信息传递的及时性、连贯性、一致性。及时性确保信息能够准确及时传达给相关的家长,使其及时采取行动或做出反应。连贯性确保园所将家园共育规划确认并执行落地,确保在园幼儿的家园互动前后衔接、连贯。一致性确保园所同家长在合作教育中传达的信息前后保持一致且具有连贯性,以确保幼儿获得一致的帮助和支持。具有时效性的信息传递能够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协调互动,及时解决问题。同时,阶段性的家园交流活动应按照计划准时进行,如家长会、一对一学期反馈、家委会、伙委会等。
二、 有效信息传递的内容
在园日常有效信息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
(一)在园教育活动和课程安排
家长需要了解幼儿园的教学计划、活动安排,以便与幼儿生活相协调。
(二)安全和健康信息
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起居、饮食安排、行为习惯、疾病异常等方面信息,确保幼儿的健康和安全。
(三)幼儿园通知及政策宣讲
包括班级日常通知、园所重要安排、相关信息变更、政策宣讲等。
(四)家庭生活及教育技巧沟通共享
提供与家长分享的教育资源等。
(五)家园协同教育沟通
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建设等。
三、有效信息传递的方式
挪威教育学家Glaser在家园共育研究中,将家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方式进行梳理及细分。结合幼儿园实际工作,将幼儿园保教过程中的家园信息传递与交流划分为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地在正式场合下进行的“公对公”的正式交流,以及不定时、具有偶然性、在非正式会面场合下进行的“私对私”的非正式交流。结合教师日常具体工作内容,整理细分(如图一)。
图一:家园信息传输与交流方式
正式沟通交流为预先组织、确定地点、规划时间、计划讨论内容、有计划地以幼儿为中心,并在正式场合下(公对公)进行的关于幼儿成长专业问题的沟通交流。在阶段沟通中,幼儿园应定期向家长反馈幼儿的在园生活和身心发展情况,包括兴趣爱好、行为表现、生活情况、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发展等方面。可召开针对全体家长而进行的学期家长会,也需要针对每一位幼儿家长进行学期一对一的见面会。为确保沟通信息内容的连贯性,这里的阶段性沟通需要确保时效性,每学年、每学期都需要有规划地准时进行沟通。
日常交流是针对幼儿日常活动给家长的反馈,如家长群中每日发放给家长的保育生活日反馈,或是教学活动照片、视频分享,以及相关书面类日常沟通文件。为确保家园共育信息交流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教师需要在固定时间准时发放,而不是毫无规律地随机发送分享。此类文字沟通交流推荐使用书面语进行信息传达。
同家长在无计划、无约定、无准备情境下进行的互动交流则称之为非正式沟通交流。以上下学环节为例,接送幼儿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进行的交流沟通即为此。又或是非工作时间线上、线下的情感沟通交流。这一过程中涉及行动、道德,沟通的时候涉及双方的认知,沟通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我身份和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将家长的私人生活同自身专业工作进行合理划分,明晰边界感。《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规定,应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组织教师开展师风师德培训,并结合教师实际工作当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帮助和指导。
四、建立完整健康的家园共育合作机制
应明确家园共育合作原则,尊重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同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在幼儿的特定成长期,增强家长对幼儿在园具体生活情况的了解,邀请家长共同制订解决方案,促使家长对园所和教师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与此同时,幼儿园应营造开放、亲和的家园共育园所环境和氛围,让家长进入园所感受幼儿在园的生活和状态。园所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定期为家长提供参与园所活动的机会,并建立园所同家长的沟通渠道,鼓励家长提出建设性意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应建立开放、透明的沟通机制,确保及时有效地向家长传达信息,包括幼儿园活动安排、幼儿在园生活情况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定期的家长会、家长群等沟通交流方式,教师可以定期与家长交流幼儿的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针对不同家庭的特点和需求,对于特殊、特需幼儿,幼儿园应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制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家园共育计划。通过了解幼儿的家庭背景、家长的教育观念、幼儿的实际需要、家庭的实际困难,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帮助家长更好地与幼儿园配合。在此基础之上,采取各种形式增进与家长的沟通,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如家长进课堂、志愿者服务等,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此外,还可以根据家长的需求开设科学讲座,促进家长间的学习和交流。幼儿园应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包括突发事件处理流程、安全预案等,以期在意外和特殊情况来临之时,同家长携手妥善处理。
家庭是幼儿生活成长的第一个家,而幼儿园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第二个家。构建和谐、互信、健康的家园共育关系是幼儿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探讨了家园共育信息传递的基本特性,并就有效信息传递的内容与方式、建立完整健康的家园共育机制展开了讨论。期望通过有效、实效、时效的信息传递,与家庭建立合作和互信是良好共育基础,更好地理解每个幼儿和家庭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专业和个性化的帮助,携手合作,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吴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