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正处于身体、智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具备较强的可塑性与拓展性,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地辅助幼儿进行思想启迪、道德培养、“三观”建设,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了优化幼儿的道德意识,教师应精心研究思想品德教育的提质增效之路,努力为幼儿提供高品质、高价值的人文资源与精神食粮。所以,教师智慧设计道德意识培养的活动必将促进幼儿启智化愚、思想进步、品德提升,帮助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心态、端正的“三观”、高尚的品德。
一、幼儿道德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注重幼儿道德意识的培养,对幼儿进行意识启迪、习惯固化、思想导引、心灵洗礼、品德教化,幼儿就会在教师的人文呵护下慢慢形成优良的思想觉悟、品德水平、“三观”标准,就会拥有博爱意识、热心助人的道德品质。这样的教育,能够让幼儿在互帮互助中形成互敬互爱、友善和睦、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形成团结一致、亲近友好、精诚团结的道德品质。所以,道德意识培养能够帮助幼儿拥有积极情绪、健康心理、乐观心态、优秀品德。
道德意识培养能够为教师智慧设计学前教育活动提供高品质的德育启迪素材、高层次的主题思想导引、高价值的人文资源教化,凸显科学育人的目标化、高度感与素养型。道德意识培养有助于提升幼儿教育活动的针对性、精准度,实现提质增效、理念进阶、活动转型、与时俱进的教育效果。道德意识培养还能够提升教师的育人责任感与教学品质感,科学淬炼教师的业务水平与专业技能。
二、幼儿道德意识培养的实践方法
学前教育活动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快乐游戏、趣味材料、卡通环境,还要拥有高品质的思想启迪、品德培养、情操陶冶。
(一)借助歌曲舞蹈进行道德意识培养
学前教育中,教师应注意在歌曲舞蹈中渗透幼儿道德意识培养的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在开心快乐的歌曲演唱、舞蹈表演、才艺展示中悦纳思想,进行品德教化。儿童歌曲与舞蹈表演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化,能够成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科学助力幼儿道德意识培养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实现德育。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一起进行歌伴舞活动,引导幼儿在唱歌、跳舞、表演中提升个人的认知能力。以《采蘑菇的小姑娘》为例,教师不仅要组织幼儿进行歌曲演唱活动,还要激励幼儿载歌载舞进行才艺表演,充分展示个人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指引幼儿在开心快乐的歌伴舞活动中习得一些道理。而且,教师还要与幼儿进行语言交流:“你喜欢这首歌吗?”“你为什么喜欢这首歌啊?”“你认为这个小姑娘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吗?”“你热爱劳动吗?”这样,教师能够借助师生间的语言交流实现对幼儿的意识点拨、思想启迪与品德教化,有效渗透课程思政理念。另外,师生交互还能够为幼儿提供新的思维活动内容,在悠扬的歌声、优美的舞蹈、快乐的体验中慢慢悦纳教师的语言启迪,从而进行间接教育,慢慢形成以“采蘑菇的小姑娘”为学习榜样的积极意识,实现对幼儿的道德意识培养。可见,歌伴舞《采蘑菇的小姑娘》能够为幼儿创设热爱劳动、自立自强、勤劳善良的人生导引与成长目标,科学落实幼儿道德意识培养。所以,教师需要精心选择优秀的歌曲、舞蹈,以主题思想、德育滋养去科学教化幼儿,助力幼儿的快乐认知、艺术欣赏、沉浸感悟、德育成长。
(二)借助美工活动进行道德意识培养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注意在美工制作中渗透幼儿道德意识培养的实践活动,深度挖掘美工制作的价值指向与人文功能,指引幼儿将美工制作改编成爱心传递的媒介。幼儿的美工作品能够承载较多的个人情感、思想意识,自然也能够成为教师渗透道德意识培养的阵地。因此,美工制作能够实现艺术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双元融合、双倍滋养,共同促进幼儿的思想进步、品德成长。
教师可以为美工制作融入主题思想、创作目的、活动指向,以此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设计一个“我为妈妈献上一朵花”的折纸活动,有效提升美工制作的目的性与指向化。幼儿就会在思想意识中思考早出晚归、日夜辛苦的“好妈妈”,然后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折纸活动。为了降低“鲜花”的折纸难度,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幼儿循环播放折纸过程,便于幼儿遇到困难时进行参考。而且,当幼儿遇到折纸困难想放弃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妈妈天天忙着工作,多么辛苦啊!这是你为妈妈折的鲜花,你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怎么能放弃啊?让我看看什么困难把你难住了。”接着,教师再帮幼儿将难题解决,引导幼儿继续进行折纸活动。这样,在折纸活动中,幼儿就会慢慢悦纳教师隐含其中的思想教育、品德培养、心灵熏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与道德品质。所以,隐含于折纸活动中的浅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幼儿慢慢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三)借助游戏活动进行道德意识培养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注意在游戏娱乐中渗透幼儿道德意识培养的实践活动,推进幼儿之间的人际交往、思想交流、情感交汇,有效培养幼儿的关爱意识、友善观念、和谐思想。游戏活动既能够推进幼儿的体育健身活动,也能够加速幼儿之间的情感宣泄、思想表达、个性磨合。因此,游戏活动能够成为教师渗透道德意识培养的有效阵地,潜移默化地优化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有些游戏活动包括大量的体育锻炼,这对幼儿的体能储备、协调能力、柔韧能力、运动技能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幼儿在快速奔跑后需要面对肌肉的酸痛感、关节的不适感、肺部的刺激感,一些体力与体质较弱的幼儿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与放弃心理,需要教师与小朋友的热心鼓励。为此,教师应不断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在快乐奔跑、个性张扬、表现自我中慢慢克服肌肉与关节的不适感。当然,教师应科学掌握幼儿的运动强度,不能过量,引导幼儿尽情体验运动的快乐。教师不仅要培养幼儿不怕困难、顽强进取的斗士精神,还要组织一些开朗外向、乐于助人的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对其他幼儿进行热心帮助、暖心鼓励,实现生命温情的优质传递。所以,教师与幼儿要在游戏活动中时刻传递生命关爱与友好互助,科学推进思想品德教育不断开展,启迪幼儿的道德意识与关爱思想。
(四)借助角色扮演进行道德意识培养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注意在角色扮演中渗透幼儿道德意识培养的实践活动,为幼儿架构生活化、职业性的信息交互环境。角色扮演活动是幼儿了解社会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教师要在模拟社会环境与职业角色中推进德育工作。角色扮演活动能够成为幼儿道德意识培养的有效载体,实现环境育人、智慧育人。
教师可以为幼儿专门设计一些承载思想品德教育的角色扮演活动,指引幼儿在角色活动中帮助他人、奉献爱心、传递温暖。例如:在“我是快乐的小交警”扮演活动中,“小交警”要帮助老人、孩子、残疾人过马路,还要在教师的设计下进行推车活动,其他幼儿也一起帮助拉货工人推动三轮车;“小交警”还要帮助小朋友扶起脚踏车、帮助外地人指路、为路人讲解交通法规等,甚至还要帮助迷路的小朋友回家……引导幼儿在演绎好“小交警”的同时实现自我促进、自我教育。这样,角色扮演活动不仅能够为幼儿带来游戏活动的快乐,还为幼儿带来良好的职业知识范畴与角色活动内容,更为幼儿提供思想启迪与品德教育的好机会,实现幼儿互帮互助、互敬互爱。所以,角色扮演活动能够成为教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人文基地,科学启迪幼儿的友善思想与道德意识,助力幼儿快乐成长。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是幼儿接受正规化学校教育的认知起点,需要为幼儿提供高品质、素养型、德育化的启迪信息、人文素材,在启智化愚、快乐育人中促进幼儿思想进步、道德提升、品质发展。因此,教师以幼儿道德意识培养为教书育人支点,借助歌曲舞蹈、美工活动、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科学推进道德意识培养,贯彻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推动幼儿在快乐游戏中健康成长。
(侯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