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主动搜集信息、主动分析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让学生会发现、会思考、会体验、会探究、会创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利用预习成果上课的重要性
《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预先习得的意思。通过预习,可以帮助学生踢开学习中的绊脚石,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利用预习成果上课的策略
(一)针对性原则
预习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和可以利用的资源。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年龄,决定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可利用的资源差异。因此,预习问题的设计也应该是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这样才便于学生合理地利用身边的资源完成预习内容。如以下三个实例中,对不同年龄段学生预习内容的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实例一:统编版语文第七册《6.夜间飞行的秘密》预习单设计。
6.夜间飞行的秘密
1.写一写。
léi dá jí shǐ kē xué héng shù
( ) ( ) ( ) ( )
shéng zi zhèng míng yán jiū jià shǐ
( ) ( ) ( ) ( )
2.填一填。
3.画一画。
蝙蝠夜间飞行示意图
实例二:统编版语文第十一册《17.盼》预习单设计。
17.盼
1,查一查。
A.解释词语:
B.了解作者:
2.填一填。
课文以“ ”为线索,以 的视角叙述事情经过,围绕一个“ ”字描述“我”有了雨衣, ;下起雨来, ;没法出门, ;盼来雨天,快乐出门等小事件。
3.议一议。
A.文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B.画出文中对“我”的描写,体会当时“我”的心情?
从上述两个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不同学段,预习的内容和要求应是不一样的,是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四年级的预习内容提高了一点要求,虽然是以写为主,但主要是培养学生读的兴趣,从文中筛选出有效信息;六年级的预习内容有了更高要求,在读的基础上有了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能力。这样循序渐进,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预习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激发性原则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其实指的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兴趣”二字。爱因斯坦也曾明确表示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同样强调了兴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为此,预习作业的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有了兴趣,才有了预习的动力,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呢?
1.创设情境,激发预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近十年来再次兴起的教学模式,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定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教师不妨利用这一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例如:统编教材语文第十一册《草原》一课的预习作业中,笔者曾布置过这样一个预习任务:“假设你是《大好河山》栏目编剧,你会将本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分为几组镜头拍摄?每组镜头你又想拍出怎样的特点?(结合课文说一说)”这个预习作业的设计一下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开始在课前自发的读课文,并把课文分成不同的部分,提出了不同的拍摄角度,比如:有的学生按照地点的变换,把镜头分别对准了草原、去蒙古包的路上和蒙古包内;还有的学生把镜头对准了草原上的景物和人群。他们分别抓住了草原的碧绿和辽阔,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朴实和好客,蒙古族的风俗等特点,把课文编辑成了几组不同的镜头,重新整合编排,深入体会了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发现、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新,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2.搭建展示平台,激发预习兴趣。
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只不过缺少展示的平台。如果我们能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他们将乐于在此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
统编版教材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第一部分“开展阅读分享会”。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我给他们一周时间,要求学生自由结组从“阅读材料”的七篇文章中任选一篇,然后自主设计PPT,自己准备发言稿,在课堂上展示,和大家分享阅读成果。这一预习作业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预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他们在课前依据每个人不同的特长、爱好、共情点,自由结组。在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分工明确。课堂上更是气氛活跃,“你方唱罢,我登场”,把组内研究所得和大家共同分享,班内原先的后进生现在也积极参与其中,乐于展示自己的特长,在学习中收获了一份自信心。
3.因材施教原则。
人是有差别的,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因此,预习任务的设定也应该遵循此原则。布置预习作业时要有层次、有梯度,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同年龄段学生之间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笔者在设计预习作业时会考虑到从字词、文常到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再到写作方法及对课文深层次问题的理解。
例如:统编版语文第十一册《丁香结》一课,笔者的预习设计如下:
①查找词语解释(你所不理解的词语)。
②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③找出文中描写“丁香结的句子”。“丁香结”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④假设你是《植物王国》栏目的编辑,你会将镜头聚焦哪几处的丁香花,拍出它们各自什么特点?
⑤本文作者借丁香结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这五个预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课内到课外,层次分明,差异明显,照顾到了不同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使学生在预习中都能学有所得,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又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提高了课堂听课的效率。
4.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原则。
预习作业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还应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预习作业多是面向学生个体,以个体学习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巩固为目标。因此,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应考虑到:每项作业设计的意图是什么?它能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是如何理解词语的能力,还是比对筛选能力,或是对语句的理解、对写作方法及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等等。在布置预习任务前,教师就应有所考虑,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总之,利用预习成果上课,能成功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潜在的内驱力,引导学生主动搜集信息、主动分析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体验、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