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编版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2024-07-16 00:00:00吴夕
天津教育·上 2024年6期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璀璨的明珠,它蕴藏着先哲古人的智慧与思想。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根本需求。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美滋润心灵,启迪智慧。

在以往的教材中,古诗词占据的比例相对较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大多停留在背诵默写上。即使进一步理解诗词的内容思想,也大多是教师总结,学生机械性地背诵记忆。这样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也没有达到语文教学目的,学生更是无法从中真正体会到古诗词的韵味和内涵。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2019年的秋季开始在全国全面推行。与之前我们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相比较,其中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即增加了传统文化的篇目。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六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由此可见,推行传统文化教育,要让古诗成为我们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对古诗词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

统编教科书一至六年级的古诗词从《诗经》到清代的诗作,不同风格的诗歌均有呈现。不同学段学习古诗词的目标要求不同,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低年级以诵读为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高年级去品味感悟,拓展延伸。那么,如何在高年级开展古诗词教学,如何在高年级将古诗词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益,这对语文教师来说都是挑战。教师要准备得更充分,才能游刃有余地开展古诗词的教学。

一、用兴趣引领,让学生走进古诗词的世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激发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是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世界的第一步。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呢?

首先,用音韵之美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中常常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在朗读的时候,就会有朗朗上口的感觉。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所以古诗诵读起来也应该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就能读出音乐感。教师用朗读感悟音韵之美,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诵读的乐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就走进了诗歌的大门。

其次,用图画之美调动学生理解的兴趣。图画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带给学生的感受也是最直接的。虽然是高年级学生,但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尽相同。为了考虑到全班的每一名学生,在教学《江南春》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诗歌内容展示一幅江南晴日美景图,将江南的景呈现在学生眼前,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图,再引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诗句,更能体会寥寥几字中描写的景物之丰富。

再次,用文字之美调动学生模仿84SAwxWZf4JLcAGPuCJgFQ==的兴趣。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排闼”就是神来之笔,山峰好像带着青翠之色推门而入,令人眼前一亮。这也正是本诗教学的一个亮点,我们常以“我所见”来描写自然风光,换一个角度,描写自然的文字一下子就变得灵动而丰富。学生可以在平时的阅读中多留意,在习作上可适当采用。

二、以教材为依托,帮助学生建构古诗词体系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内容非常丰富,既有爱国诗如陆游的《示儿》、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又包含了边塞诗,如王之涣的《凉州词》;既有山水田园诗,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还有富有哲理的诗,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对今后古诗词的学习,对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历史文化,都是大有益处的。

首先,可以以古诗词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拓展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广度。例如:整合关于古代儿童生活方面的古诗,如《小儿垂钓》《稚子弄冰》《村晚》等;也可以整理出学过的边塞诗,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等;或是山水田园诗《过故人庄》和《书湖阴先生壁》。学生可以据此,拓展更多相关的古诗词进行补充阅读,丰富积累。

其次,以诗人的人生经历为背景,加大学生理解诗词的深度。古诗词常常是诗人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载体。每首古诗词都脱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感悟都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会发现苏轼写的都是和西湖有关的诗。查阅苏轼的个人经历,就会了解到这是宋神宗在位的时候,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所写的诗作,加之苏轼个人乐观豁达,常常在西湖泛舟或者在西湖旁饮酒,对西湖格外喜爱,所以诗兴大发。在教学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前,教师可以分享宋朝被金人入侵、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的时代背景,同时介绍当时北方的老百姓在金人的奴役下,过着悲惨的生活。陆游虽身在南方,但强烈的爱国之情使他无法像南宋的那些大臣一样安于现状、纸醉金迷。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和之前五年级学过的《示儿》相联系,从而更深刻地去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鉴赏古诗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古诗词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

首先,教师要优化教案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教师不是一味地放手,还是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交流,把握大的方向,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如在教学《宿建德江》的时候,学生小组交流往往围绕着孟浩然对景色的刻画,却忽略了孟浩然的心境心情,教师应当适时引导学生理解孟浩然当时处于仕途失意,所以离开家乡去漫游,这样学生就会抓住本诗的诗眼“愁”。

其次,教学前,小组成员要大量查阅和所学诗词相关的资料,包括诗人的人生阅历、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同时期诗人的其他作品或者同时期不同诗人的作品等。这些都是为课堂上小组学习更为有效而做的准备。

最后,课堂上,教师要下发学习任务清单。任务清单要根据本课古诗词的特点以及重难点而设计,还要兼顾个性展示。小组要分工合作完成清单上的任务。小组学习后,学生要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如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全班分成小组,同样的任务清单,却收到了不同的展示成果。有的小组侧重于分析苏轼所描述的西湖雨中奇景,将短短的一首诗写成了一篇文采斐然的小短文;有的小组则发挥组员所长,学习任务单上不仅有景色的描述,还有擅长绘画的成员结合诗句内容,描摹出一幅盛夏西湖雨景;还有的小组擅长品词析句,为我们解析苏东坡的用词的精妙准确,并结合诗人的背景资料,来分析诗人写此诗时的心境,并向大家拓展了苏东坡在杭州时发生的小故事……

一节课下来,在彼此的交流中,学生既感到轻松、不乏味,又收获颇丰,他们不仅习得了一首古诗,而且了解了一个人物,知晓了一段历史。有的学生会继续通过课外阅读了解苏轼,甚至对宋代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课后延伸,让古诗词在学生心底生花

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有的学生课后会继续深入了解诗人,甚至对整个朝代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此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以制作读书小报的形式在班级进行展示,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语文教学效果。

古诗词学习是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教师作为引领者,要能够有梯度、有广度、有深度地开展古诗词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匪浅。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才能真正增进学生内心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李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