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围绕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如何提高作业质量、如何减负增效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深入的研究。“作业减负增效”成为当前“双减”工作的核心内容。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以上课内容为主导,通过布置相对应的课下练习作辅助,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模仿式练习和变式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做题逻辑。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成绩会有一定的提升,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快乐,变成了做题机器,养成惯性思维,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当前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后作业模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为了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作业内容。
一、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作业设计时,教师既要考虑作业内容的针对性,又要保证作业设计的趣味性。这样的作业,学生才有兴趣去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既落实了学习目标,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防止学生对作业的抵触情绪。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时,如果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只是布置一些基础的口算或笔算练习,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作业的实效性也不会太高。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把我们的作业内改成“24点数学游戏”,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这样既达到了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与家长的游戏中,增进了家庭的情感融合,对学生身心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在设计作业内容时,还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作业,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内容时,我们可以在课前设计这样的预习作业,可以让学生借助教材后的附页材料自己动手裁剪、拼接,尝试将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学生通过完成这样的预习作业,既可以对要研究的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自主的操作探究过程,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意义。
二、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都设计统一的作业内容给学生,用相同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相同的作业内容对于学习程度有差异的学生来说,完成起来难度相差很大,这种“一刀切”的模式过于单一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班级中能力稍有不足的学生面对过高标准的作业内容,完成起来很吃力,长此以往,不能取得明显的进步,他们会在自我否定中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而分层化的作业设计,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为基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设计相应层次的作业内容,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层次学习需求。
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可以先将学生分层: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为A组,基础中等、能力一般的为B组,基础较差、能力不足的为C组。这样,我们每天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就可以根据当天所学的知识内容,安排不同差异的学生相对应的作业内容。对于基础较差的C组学生,我们可以考虑安排一些模仿性的作业,比如基本的计算练习,一些简单的直接套用公式就可以解决的题目等。基础中等的学生,除了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学习能力的训练,如运用基本的面积公式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利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应用题等。而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延伸拓展性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更广层次的探究。例如:学生在学习了通过将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来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基础上,可以设计更高层次的作业内容,鼓励并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将圆转化成其他学过的图形,借助已有的图形面积公式来推导面积公式的方法,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知识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三、设计具有开放性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课程特色等,探索开放性作业设计实施的有效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入研究,进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开放性的作业设计还能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使不同层次和个性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符合自身发展的空间,每个学生在尝试中都会有所进步,这也进一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创新,从而真正达到学生学业减负增效的目的。
例如:我们在对整单元内容进行整理复习时,可以设计开放性作业,比如可以让学生尝试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并以知识树或思维导图的方式绘制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任由学生发挥,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既能对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复习,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时,教师不急于给出固定的解法,可以把此内容作为一项作业,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解答,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设计多形式的作业,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双减”政策的出台就是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设计的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围绕当天内容设计大量的相应练习题,训练量很大,有可能还会出现一些重复性作业,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作业质量也随之降低。所以,新的教学模式下,作业的设计形式也要改变,要灵活多样,不能只拘于一种形式,要结合学生各种素养发展的需求,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多样的作业形式,多种有趣的活动,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在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等相关内容时,为了数据的真实性,我们可以在课前设计这样的活动作业,让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课堂中所需的数据内容,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提高了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设身处地地参与其中,对统计的内容也会有更高的兴趣去分析,对通过数据发现的问题愿意动脑思考,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学生的参与度高,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实现了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充分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及时有效地评价反馈,提高作业的实效性
想要提高作业的实效性,我们还要注重学生作业的反馈与落实情况。首先教师要对学生作业做到及时批改,全批全改,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比较集中的内容,教师根据反馈情况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作业反馈与评价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通过作业精准分析学情,采取集体讲评、个别讲解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及时反馈,特别要强化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帮扶。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对学生进行多种类型的评价。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展示型的评价方式,将优秀的学生作业贴在黑板报或作业角上,让大家参考借鉴,互相交流,还可以为学生弥补知识空白。在布置练习题类型的作业时,教师可以利用积分制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作业结果记录其中。在布置实践性的作业时,教师可以使用表现评价或谈话评价,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意见,依照每种作业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
“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是主旋律。减负增效的最终出发点还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作业设计问题重视起来,同时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分析,进而在课后作业设计过程中能够为学生布置出合理的作业内容,这样学生在课后作业完成时就会产生探索与学习兴趣,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