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语文课程思政的表现与对策探究

2024-07-16 00:00:00魏莉
天津教育·上 2024年6期

当前,“课程思政”作为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要求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学会做人做事;重视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及养成品性的过程。小学对学生人格精神个性上的品质有最重要的模塑作用,是儿童道德成长最重要、最敏感的时期。文以载道,以语文课本为主要载体的课程体系,体现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其人文性体现在语文学科对人性、品行和美德等方面的先天关怀,其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借助言语等进行沟通与交往的现实需求中。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也因其隐性的教育特性和优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融入“课程思政”。

一、“课程思政”融入语文教学的问题表现

(一)形式化

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中,因缺少源于问题、贴近生活、切合学生的辩证逻辑论证过程,导致思政课“空泛”。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桥》一课,由于文中多次提到“党员”一词,教师在教学时便机械地教授学生:“因为老汉是党员,是村党支部书记,所以他忠于职守、大公无私。”但学生却并不能真切理解何为“党性”,何为“共产党员的信念”。因此,缺乏必要的逻辑和现实需求必然导致形式化、机械化的课程思政教学。

(二)浅表化

在课程思政融入的过程中,还存在不遵循基本的思政规律、刻意挖掘和提炼“思政元素”、硬性嵌入或随意添加的课程思政浅表化问题。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为“科学的发现”,但教师在执教《学弈》的过程中,却会在介绍围棋在中国的起源和围棋的博大精深时硬加思政内容,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但这种硬性添加思政元素的设计偏离了单元整体和文本主题,最终也会降低教学效果。

(三)功利化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观念及其教育功利化的影响,分数成为中小学追求的首要目标,而与学生个体发展密切相关的育人目标却往往被忽视,教育的育人功能也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因此,对学生价值观及其思想的积极引导也难以真正取得成效。此外,近年来,随着我国课程思政的快速推进,也出现了少数学校在缺乏对学生现实需求的持续有效关注下,片面追求课程思政的数量而忽视质量的课程实践现象。在此背景下,少数语文学科教学中出现了脱离学生内在需求,功利推进语文课程思政的现象。

二、新课标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

(一)立足单篇阅读常态教学,深耕语文课堂

单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教师借助“联读诗词”等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完成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在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深入文本品词析句,通过打节拍、做动作、合作诵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律之美,进而在语言诵读中深化传统文化感悟。教师结合教学需要为学生补充相应的材料,帮助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展诗词资源,充实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立体认识,进而感知文化韵味并理解其中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如从杨慎的《临江仙》入手,教师领读、学生齐读《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单篇阅读,创设文化情景并引导学生走近文本背景人物,领悟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如教师使用“跨界阅读”,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成语、谚语和熟语等,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的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草船借箭——坐享其成”“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草船借箭——有借无还”等;其次,使用与《草船借箭》相关的戏剧、评书、连环画、影视作品等丰富材料,通过播放京剧《捉放曹》片段,让学生立体感知曹操的人物形象,通过播放电影《赤壁》的片段引导学生创设出赤壁之战的恢弘场面等;最后,引导学生知情合一,使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感知和认同。

(二)设置任务驱动大单元教学,提升语文课堂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与呈现。因此,教师可以以大单元为单位,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互动中获得知识。通过引导整个单元主要的学习活动围绕任务层层递进、相互关联,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带着任务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建构。同时,教学达到了延伸语文课堂、建立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如教师在讲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时通过整合《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时,设计三个学习任务把“家国情怀”这一主题根植于语文学习活动中。任务一:与古人为友,以本单元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人物;任务二:讲名人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名人故事;任务三:发现名人的朋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延伸,鼓励学生搜集整理名人故事,交流英雄事迹。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在国家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与真实的语言运用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整合跨学科内容教学,延伸语文课堂

新课标首次提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其中针对第三学段要求,“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研讨,集体策划、设计参观考察活动方案,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不是单纯的多学科叠加,而是要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寻找联结点,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并将这种联系作用于更广阔的学习领域。它是学科间概念、思想、方法等的流动结合,通过整合跨学科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体验汉字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感受祖先的聪明与才智,在延伸语文课堂的情景中感受汉字的独特与华丽,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围绕主题安排“汉字真有趣”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同时整合道德与法治课中学过的内容相似的《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通过两者整合,形成跨学科学习任务群:遨游汉字王国,共建文化自信。

首先,可将本次主题学习目标设置为:通过字谜等方式感受汉字趣味,产生探寻汉字热情;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风格;欣赏书法艺术,感知祖先智慧和灵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等。

其次,可以为本次跨学科综合性学习设计五课时。

第一课时:玩字探趣——丰厚文化积淀,旨在通过字谜、形声字、古诗、对联等汉字趣味材料激发学生探寻汉字的热情,初步领略汉字的魅力;第二课时:观字探奇——增强文化认同,通过学生课前搜集的甲骨文图片、书法作品等资料了解汉字发展历史,欣赏书法艺术,从“德”“孝”“信”等古文字中探寻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第三课时:写字探意——推动文化传播,通过学生搜集的汉字对世界其他各国的影响等资料,感受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第四课时:正字探源——守护文化瑰宝,通过课前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课上交流,增强学生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第五课时:文山字海交流会可设计为“探秘姓名里的学问”“我的年度汉字”两个板块,可引导学生查找本人姓氏的来源、同姓的历史名人和发展现状,古人姓、氏、名、字、号的区别等资料与同学交流,然后让学生选一个属于自己的“年度汉字”,与同学分享。

小学语文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新课标的颁布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整合多学科资源、确立主题内容等角度设计语文课程以达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爱国情感、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的目的,是新时期语文“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基于单篇阅读教学、任务驱动下的主题式大单元教学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我们探索了三种“课程思政”融入语文教学的可能路径。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探寻“课程思政”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与实现路径、开发整合课程资源、精选优秀案例并进行反复打磨、切实发挥语文学科的时代教育效能的工作仍然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注: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CHE210109)的研究成果。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