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策略

2024-07-16 00:00:00郭艺娟
天津教育·上 2024年6期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与推进,减量、增质、提效为教育教学的优化发展指出了新方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其积极性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就当前的教学现状看,不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缺乏积极性与学习热情,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习效率低,不利于落实“双减”政策的具体要求,更无法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基于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路径,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信心与课堂参与积极性,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双重发展,也为学生未来的历史学习之路奠定积极的思想与情感基础。本文立足“双减”背景,详细论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的教学原则与具体路径,以期丰富教学路径,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与事实性。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依然秉持着传统的教育理念,以“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致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感受不到学习与探索的过程,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讲解的具体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眼中的历史学科枯燥无味,历史学习方法局限于死记硬背,学生自然难以产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趣味性原则,这一教学原则在实践落实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师要不断创新个人的教学理念,积极运用具有趣味性与生动性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引入适当的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之中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趣味性原则的应用与实践,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内容以及学科本身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层次性原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与学习特点,这就导致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感受不同,学习效果自然不同。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少教师都习惯基于班级整体学习情况展开教学设计,导致教学设计“不顾头也不顾尾”,学优生学有余力,学困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中等生选择“躺平”,长此以往,学习积极性自然难以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遵循层次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对课程目标、课堂提问、评价标准以及学生进行分层,确保教学设计能够从整体上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最大程度的进步与发展。

(三)情感性原则

历史课堂应该是有温度的课堂,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将史实罗列出来,要求学生进行理解与背诵,而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唤起学生的共情能力,引导学生深刻且正确地感受历史,真正实现以史育人的教学目的,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情感性原则。首先,通过对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共情能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情感性原则的运用正好能够顺应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唤起学生共情能力,帮助学生感受历史。其次,情感性原则有助于深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正确认识历史的基础上,逐步生发出对历史事件的情感、看法以及个人观点,进入历史情境之中,深化学习体验与思考,经历学习历史、感受历史与感悟历史的思维发展过程。

(四)模式多元化原则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深化。结合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特点,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初中生喜欢新奇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遵循模式多元化原则,积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入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以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教学目标、难易程度等多维度展开综合思考,并选择运用能D4LrB3Crr4SUzPSb75KxFg==够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必要时可以将两种教学模式进行组合,以辅助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经验总结,进而确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的路径探究

(一)采用角色体验法,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所以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是因为历史课堂缺乏温度,教学设计缺乏情感性,导致教学内容在学生眼中只是一段冰冷且需要记忆背诵的文字,难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不利于引导学生置身于历史背景下进行深入思考。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积极运用角色体验法,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率。所谓角色体验法,就是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对历史人物进行立体化的理解与感悟,“置身事内”地经历历史事件发生的全过程,由历史事件的学习者转变为参与者或旁观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可让学生作为历史中的某一个人物,亲身经历历史事件;也可以置身于历史中的某一情节,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历史事件。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将个人体验与历史情境深度融合,从而成为历史的参与者与体验者,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增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教学为例。在这一课中,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七七事变的过程与结果讲授上。如果教师一味采用传统讲授法,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角色体验法,让学生分组担任记者、现场情报人员以及侦探等角色,沉浸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进行思考与感悟。待学生选定自己的“新身份”后,教师可以将本课的必要知识点进行拆解,然后分配给三组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个人思考与充分调查,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入手,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进行表达与分析。无论是扮演哪一个角色的小组,都在把握学习内容重点的同时,深深感受到战争的罪恶与和平的可贵,他们沉浸于历史事件中,与历史人物共患难,在掌握信息的同时,充分进行信息整合与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为了加强学生对本课难点的理解与重点的掌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之中的关键性人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学习重点在于,对七七事变起因的了解与认识。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当时的主要人物,从人物的角度描述自身感受、阐述个人观点,说出七七事变的意义与影响,进而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二)引入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习视野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理解程度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往往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教材,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不足,自然难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教师要从综合的视角出发,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踏实,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与探索欲望。在引入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习视野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遵循以下两种设计路径:首先,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引入课外教学资源,让教学资源起到辅助与补充的作用;其次,教师可以以课外教学资源为主体,让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灵活解读历史资料,发展学生综合思维与理解能力,切实提升学生活学活用能力。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商鞅变法”的教学为例。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立木赏金”的视频资料:秦国准备推行商鞅变法,为了使人信服、相信变法的好处,就在城南立了一块木头,并且告诉民众:“谁能把这块木头搬去城北,就可领到十金的奖赏。”虽然奖赏丰厚,但是没有人愿意尝试。于是,商鞅便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这时,果真出现一个愿意尝试的人,这个人将木头从城南搬到城北,果真领到五十金奖赏。了解到这一课外小故事后,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顺势和学生共同探讨“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这一主题。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有价值的史料,作为丰富课堂活动的教育资源,促使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去理解史料,并且在解读史料过程中产生新的认识与思考。以《溥仪日记》为例,教师可以将现存的《溥仪日记》篇目引入课堂,并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912—1924年,溥仪在北京皇宫做“关门皇帝”;1925—1931年,溥仪在天津日本“租界”生活;1950—1959年,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1959—1967年,溥仪特赦后作为公民的生活。通过对这几个时期日记的阅读,学生可以对应到部编版初中历史半年集中所学过的辛亥革命后封建阶级败落、日本侵华史、复辟活动、新中国工业起步等诸多内容,用所学知识解读史料,也让史料成为所学知识最有力的“佐证”。要注意的是,由于《溥仪日记》是日记,必然存在个人的主观感受。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依照所学知识,对日记中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内容进行修改。例如:溥仪成为战犯时,在日记中描述新工业成就,多次强调苏联的帮助,却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有的学生提出不同修改意见;也有的学生认为,溥仪在日记中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其实是受到自己曾经所处阶级的限制。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理解与思考得到进一步深化。

(三)运用分层教学法,提高教学针对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雪花,自然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为确保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类,将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的学生分为A类,学习能力与基础一般的学生分为B类,学习能力与基础较差的学生分为C类,根据班级中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占比,合理组合教学模式,选择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创设递进式课堂提问。

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情境,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以激发C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边学边议时配合插图,加深B类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课堂提问时,教师可以抛出难度较大的文言文史料,以激发A类学生的斗志。这样的课堂设计,迎合了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提问中循序渐进,让学生采用接力的方法参与课堂活动,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打造出专属问题,让教学设计符合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推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与“双减”政策落地的大背景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构建减负、增质、提效的课堂依然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目标与导向。基于此,在历史学科课程设计中,我们要充分体现出趣味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以及模式多元化原则,通过采用角色体验法、引入丰富教学资源以及运用分层教学法等路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乐于享受课堂,感受历史学习的魅力所在。

(柳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