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多,如中国传统建筑、中国戏剧、琴棋书画、剪纸、武术、瓷器等。在学校美术教学中,篆刻是绕不开的学习内容。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就有十二生肖篆刻作品欣赏。在初中美术教材中,八年级上册也有藏书印的学习,在《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一课中,详细讲解了篆刻在中国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高中也有《篆刻鉴赏》,供学生学习。初中的篆刻教学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于篆刻的历史
篆刻是现代人对古代印章的一个称呼。有说“印章一道,始于殷商,兴于秦汉,盛于明清”。依据史料记载,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大多属于战国时期,分官、私两类。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古玺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作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辉煌的时期,现有《学印歌》为证:“学印先学篆,书法是灵魂。汉印笔法正,印家无不尊。择优多摹写,复制须逼真。创新做参考,务必得其神。仔细写印稿,结构求严森。宽处可走马,密处不容针。奏刀稳准狠,方划有圆氛。外柔而内刚,朴茂见厚浑。兼学各家妙,不独师一人。谦虚进步快,勤学能入门。发扬好传统,风格真正新。”
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对后世的篆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纸张普及之前,古人在使用简牍的绳结处加上软泥,然后钤盖玺印,这就是缄。因为使用广泛,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说印章出现之初是辉煌灿烂的。至元代起,篆刻材料由金属玉石逐渐发展成比较软的石头,印章由工匠专门制作逐步变成了文人画家来治印。在明朝中叶,逐渐形成了流派。印章从实用品、书画艺术的附属品,发展成为独特的篆刻艺术。
近现代著名的篆刻家有吴昌硕、齐白石,适合初中生学习的参考资料有《篆刻起步》《篆刻五十讲》等教材。
二、欣赏篆刻作品,了解篆刻的技法和用途
八年级《美术》教材有一节美术课《藏书印》,在这节课上,教材里图文并茂地讲解了篆刻技法,冲刀法如何冲过去,切刀法如何刻得圆滑,线条要有柱体状的效果。在小组教学中尽可能使学生尝试一下刻线条。藏书印一般印在书籍扉页,欣赏“三希堂藏书”印,了解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书房,里面藏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真迹、王献之的《中秋帖》真迹、王珣的《伯远帖》真迹。因此被称为“三希堂”。“三希堂藏书”刻有多枚印,教材选的是一个朱文五字正方形印,左面两个字“藏书”平分上下,右面“三希堂”前两个字写得挤了一些,所有的横画均呈上弧状,线条圆润,非常美。
在初中开展篆刻教学需要删繁就简,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易入难,逐渐进入佳境。篆刻首先需要软一些的石料,正方形3厘米见方,篆刻刀,粗细砂纸,黑色油性记号笔。把需要刻的字设计好写在纸上,一般写小篆体字,把字反过来使用记号笔写在石头上,然后开始刻。朱文刻掉白的地方,保留笔画,白文刻掉笔画,印出来的笔画是白色的。篆刻技法一般分为冲刀法和切刀法。
三、篆刻教学实践
1.时间:美术课堂,社团时间。
2.地点:美术教室。
3.学生构成:以社团学生为主,大约每个班有两位同学参加。选出篆刻社团组长,学习时间最多两年。(七年级,八年级)
4.学具安排:篆刻刀50把,篆刻用石头50块,粗细砂纸共计大约100张,玻璃板,连史纸、册共计10份,专业印泥三盒。
5.篆体字的学习与实践。篆体字体是我国古老的文字,可以分成大篆和小篆,一般把秦始皇之前的各国文字统称为大篆,秦朝建立后,丞相李斯统一了全国的文字体,称为小篆。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有许多字体出现,但是字形、字义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障碍。世界上只有汉字是唯一流传至今从未中断的文字。常用汉字的个体差异不到25%,并且字体转换都有规律可循,尤其通过电脑软件转换非常方便,不存在交流障碍。讲篆刻一定要把篆体字讲清楚了,把汉字文化讲一下,询问大家:如果我们不使用汉字了,将会发生什么?是不是将出现不能阅读古诗文,没有了本民族的文字,文化断代等现象?所以,汉字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从金文大篆小篆到隶楷行草书体,汉字具有音律美、意象美、形体美的特征。
6.学期教学计划。
学期篆刻教学计划会随着时间有调整。例如:今年在篆刻的时候增加了“甲辰龙年”、生肖龙的形象设计的篆刻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简单了解一下中国的“天干”“地支”,了解一下十二生肖,知道2023年是癸卯兔年,2024年是甲辰龙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直接体现。这样的实践在学习生活中还有体现。有一段时间,应学生要求,篆刻社团小组成员专门进行了二十四节气的一个连续性的篆刻实践,从立春开始,经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到夏天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到秋天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到冬天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社团组长组织学生准备石料,安排学生设计稿,写稿上石,每个月到了节气前后才刻。整整一年,学生自行组织安排,最后把作品呈现出来,还是很惊艳的。这个活动把会背诵《二十四节气歌》升华了。学生不仅会背诵,还能够篆刻出来,也是传统文化的实践。
7.初中生学习篆刻的特点:学生敢于直接上手刻。每届学生在第一次准备刻石头的时候都表现得非常大胆。一般老师会给每一个学生写好一方石头,以白文“军司马印”“福”“万福”入门。治印需要胆大心细,即大胆下刀,细心收拾。学生普遍喜欢刻石头,但是懒得写印稿,也可能是写印稿对学生来说有难度,短时间出精品少。给学生对比欣赏赵孟頫篆刻、吴昌硕篆刻、齐白石篆刻、陈巨来篆刻。以学生的评价标准,篆刻朱文要越细越好,白文的笔画越均匀越好。在教学中,美的概念很宽泛,美具有对称的特性,美还有变化统一的特征。美的基本法则需要学生有所认知。
学生篆刻从白文入手,如同“挖沟”,刻时要有坡度。古“军司马印”在入门学习的时候,需要学生写一写印稿。赵之谦的“人书俱老”,可以作为朱文临摹一下,尽量在笔画布局上接近原作,使用冲刀法刻出笔画线条,注意转折的时候笔画要圆润,用刀须谨慎。朱文篆刻线条要像铁丝,注意铁丝是圆柱体的,不要刻“薄”,线条虚而飘。在学生进行篆刻稿设计的时候,无论是生肖章,还是姓名章,或者闲章,都要遵循笔画粗细统一,注意知白守黑,写稿须严谨,篆刻要谨慎。石料不同,学生篆刻作品呈现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对学生作品评价时注意讲出优点与不足。
8.学生篆刻作品展览。随着社会发展,篆刻知识虽然小众,但是越来越专业。在篆刻材料多样化,专业美观的印泥、连史纸,使篆刻作品的展示越来越漂亮。篆刻作品有印好放在玻璃镜框里的,有印在扇面的,也有把作品印在连史纸上装裱挂起来,更多人喜欢把自己的篆刻作品印到专门的册子里面永久保留。这些形式都非常适合展览展示。通过篆刻作品的展览与展示提高篆刻在学生生活中的影响力,把传统文化的知识技能根植于学生心中。
综上所述,是依据课本教材展开的学校(美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也是美术教材中《藏书印》一课的前期准备和知识技能的拓展。作为美术课堂的延伸,社团课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美术技能,提高审美的绝佳课堂。学校(美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任重而道远,在美术教学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给学生,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的美术技能,还需要在美术教学中继续探究。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