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2024-07-16 00:00:00赵宏
天津教育·上 2024年6期

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学案优化课堂教学已经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学案导思、导学、导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教师可以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想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搭建阶梯。怎样做到让设置的问题在课堂上更有效呢?笔者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编写化学“三模块”学案如何设置问题谈谈体会。

一、设计好课前导学问题——课前准备模块

课前准备模块包括创设呈现问题的情境,还包括链接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准备这个模块的设置了解学生的学情从而“以学定教”。

(一)创设问题呈现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创造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动机。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在学习准备模块中,教师演示网红实验——“大象牙膏”:在60ml30%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洗涤剂,再将10ml碘化钾的饱和溶液迅速倒入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细口瓶中。学生们看到大量细小的淡黄色泡沫从瓶口涌出,像一个巨大的牙膏。学生在惊呆于这个奇妙的化学现象的同时,也在思考:在此化学变化中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么物质的“量”会变化吗?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变化吗?演示实验呈现出的这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设计链接性问题,梳理学生的学习思路

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梳理和复习,为新知做好铺垫。教师编写学案时可以利用实验、文字材料、课堂讨论、多媒体、“开放性”问题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课前学习问题。一是实验探究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汽水配料表完成制作汽水的家庭小实验;二是调查与交流活动:利用一周的时间收集整理“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追溯科学历程,将结果制作成手抄报或小视频。课上,学生介绍汽水制作的过程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配制的汽水总质量变小了?学生根据生活中了解到的碳酸饮料的成分和教师提供的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的方程式,很快猜想出因为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并溢出了容器,所以质量减小了。我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前后物质质量都会减少呢?有些学生根据此实验结果认为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减少,有些学生反驳认为铁生锈后质量会增加,所以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加,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在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发生改变。带着这些问题,我请学生通过小视频、手抄报等形式交流汇报第二个课前主题作业。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到在质量守恒定律发现的化学史上,科学家们开展了很多著名的定量实验。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展开学习,有效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设计好课内探究问题——学习导航模块

本模块中要设计出“导思、导练、导学、导听、导做”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做中学、研中学、思中学。

(一)问题设计要有整体性、有序性、递变性

学习导航环节是学生掌握新知的关键点,可以设计一个个层层深入的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新知。问题要少而精,表述简洁、明了,可接受性强,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保证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流畅性,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入。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在学案中设计了根据“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与假设。整合教材中的验证实验和探究实验,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笔者设计了三组实验探究问题,带领学生重走科学家的探究之路。三组探究实验内容为:第一组是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这是课本中的探究实验二;第二组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第一单元出现过);第三组是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是课本中的探究实验三。学生通过观察第一组实验和第二组实验的现象,得出反应前物质的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相等的结论,找到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关键词“相等”;第三组化学实验是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先让学生猜测此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有的学生由于第一组实验结论的影响便脱口而出“相等”,而一部分学生根据“家庭自制汽水”实验的结果认为此反应的结果为“不相等”,原因是反应过程中生成了气体,而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实验中均无气体生成。到底是否“相等”呢?学生在质疑中再次开启探究之旅,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完成第三组探究实验。经过这次实验探究,学生找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内容中的一个关键词——质量总和(即使生成气体也要把它的质量与其他生成物的质量算在一起)。通过设计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知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问题设计要体现合作性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过程中,学习准备、合作探究、交流巩固等环节都离不开学生间的小组合作。所以,在设计学案中问题时既要设计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的问题,又要设计学生不能独立解决而需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难点之一是理解从微观角度去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然而微观过程是抽象的,学生看不到、摸不到,很难理解,用微观粒子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就更加困难了。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将微观粒子放大化的“模拟”实验任务,让学生用橡皮泥做成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氧原子、氢原子、水分子,模拟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学生在合作中通过动手感受原子和分子的存在,并感知水分子变为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从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这种合作方式以学生探究和动手创新为出发点,带有趣味性,使学生的参与度更高,能深刻地理解知识。

在“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笔者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并实施探究实验方案,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似乎并不显得很突出,更为突出的是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深入思考,这有利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创新个性和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三、设计好课后拓展问题——学习评价模块

在本模块中,教师要重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科学展开评价,帮助学生在“评中学”。在《质量守恒定律》学案的学习评价模块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本题需要根据实验装置的特点来选取试剂,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应用能力、简单实验设计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讨论实验方案,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解决此问题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及时进行自评和组评,这样既关注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又提高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总之,学案中的问题设计是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所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围绕有效问题而逐步展开。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地探寻教学中的生命力与生长点,深入开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李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