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可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教师在教学《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时,应该带领学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领略东晋文人的人生观、宇宙观,加深学生对东晋名士及文化的了解,同时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拓展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课前准备
课前研读文本,深入发掘思政教育元素,制定出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思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有六篇散文,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有的至情至性,令人感佩;有的理趣盎然,发人深省。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重点在探究两篇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轨迹。把两篇文章放在课堂教学的同一视域下进行比较阅读,以“东晋文人的‘困境’与‘自救’”作为标题,围绕王羲之和陶渊明的“命运困境、命运自救、命运思考”展开讨论与思考,既是求同,又是寻异。在求同与寻异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力求实现润物无声的课程育人。
二、课堂实践
(一)创设情境与课程育人结合
课堂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了“真实且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走进典籍与先贤对话,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为主导地位和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为课程思政的落实奠定基础。
本课中,教师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近期热播的中国动画电影大片《长安三万里》呈现了公元8世纪大唐由盛而衰的历史,以李白、高适等伟大诗人的情感世界为主线,讲述他们人生转折与生命态度,“诗在,书在,长安就在!文化的魂就在!”再往前追溯300年,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名人荟萃的高光时代——魏晋,王羲之、陶渊明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某剧组正在策划拍摄以魏晋美学为主题的文化大片,如果让你参与制作、编导一部电影,以展现王羲之、陶渊明二人的人生态度为主线,你会从哪些角度进行切入?
(二)阅读梳理与课程育人相结合
语文课程育人目标的落实,必须建立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生只有读懂文本,才能加深对文章内容与感情上的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读懂读深,育人才能润物无声。
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反复阅读《兰亭集序》,找出其中感情变化的三句:“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由此共同得出文章中的感情变化:乐—痛—悲,引导学生分析乐之因、痛之由、悲之叹。“痛之由”是学习的重难点。教师从两种人生态度谈起,引导学生逐层品读: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两种人生选择,展现的都是青春不再,功业无成,老之将至。通过分层品析“及其所之既倦”“向之所欣”“况修短随化”,感受“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之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两类人的不同情感的对比朗读,学生在三种情感变化中再次感知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归去来兮辞并序》后,将文章概括为四幅图:归程图、归舍图、归田图、归尽图。归程图中作者的情感从“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自责到“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自我安慰,到“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惬意,再到“恨晨光之熹微”的急切渴望;归舍图中从热闹喜悦的归家画面和闲适怡然的居家生活两个角度写;归田图中作者在“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喜悦快乐中体悟田间生活的美好;最后归尽图中陶渊明用连续反问,表达体悟生命本意,并在否定中肯定,宣告理想人生终极追求。纵观全文,作者从屋舍到庭院到田间再到山林自然(西畴—丘壑—东皋—清流),作者的活动空间或者说消解空间一步步在扩大拓展,乃至最后从观照一己的田园到观照林泉乃至万物自然,其精神世界也大大拓展,心灵认知更是大幅提升——乘化归尽、乐天安命。
深度阅读两篇文章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王羲之、陶渊明的境遇,引导学生思考:他们都面临着外部社会动荡的困扰,还有来自内心的苦痛,面临困境,王羲之、陶渊明选择了自救。那么他们面临哪些困境,又是如何自救的呢?
(三)探究活动与课程育人结合
带领学生阅读了两篇文章的文本后,引导学生分析王羲之和陶渊明命运共同点:实际上都是面临困境,展开自救。为此,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思考王羲之和陶渊明的困境分别是什么?在文中是如何表现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请学生用课件展示课前收集的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资料,理解魏晋时期时局混乱动荡,文人雅士追求物质享乐和功名利禄的社会现实。接着请学生圈画出相关的句子,结合这些句子品味王羲之的困境,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本是快乐之事,然而一想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就陷入困境之中了“岂不痛哉”?忧愁之感顿时产生,这是生命短暂、得失难忘的表现。除了乐极生悲的人之常情外,还有不可触摸的生命之痛“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让人难免有生命渺小并且生死难料的痛苦。所以学生们总结出,王羲之的困境实际上总结起来就是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快乐不永、生死难测的痛苦。
第二个任务是让学生思考王羲之和陶渊明面对困境又是如何自救的。由《兰亭集序》可以看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因良辰美景而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这是因高朋满座而乐;“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是因物我两忘而乐。站在文章结尾的沉重思考之上,回望开篇,这些既酣畅淋漓又恬然自适的快乐,正是作者在对人生宇宙的执着思考过程中产生的“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的一种自救。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考很深刻,他们认为王羲之认识到了生命的短暂和世界的虚幻,但是他并不沉湎于悲观和绝望,而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命,追求快乐,珍惜当下,这正是其达观思想的体现。
(四)拓展思考和课程育人结合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设计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你能总结《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中蕴含的生命哲学吗?在沉静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兰亭集序》中,王羲之通过对精致景致的描写、欢愉的情感表达以及对生命深刻的思考,呈现了虚无与达观的主题。他以超然的境界面对生命的虚幻和无常,珍惜每一刻的欢愉,不为生死所困扰,这正是达观生活态度的典范。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语言不事雕琢,简洁流畅,画面感很强,可以看到最普通的乡野生活场景。教师可以把他的生命哲学总结为:顺遂自然,乐天安命,融入自然、顺应大道。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了解到两位魏晋名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应用拓展与课程育人相结合
任何课程与育人的融合都需要在实践中的拓展应用,而不仅仅是读一读、说一说。引导学生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学习文章后,结合表演、演讲等方式,把学生的学习与思考结合,将自己的认识表现出来是最好的融合,能让课程育人真正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教学中设计了与课始情境相呼应的实践活动:结合以上三个任务内容,设计电影剧本,以图表的形式呈现,要求思路清晰。这个活动既高效梳理了教学内容,又很有代入感,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间自由穿梭,惬意穿越。
(六)作业设计与课程育人相结合
细读两篇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讨论新时代的青年该如何面对人生。
教材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载体,当今社会,青少年成长呈现多元化特点,在塑造青少年“三观”的重要时期,语文课上要以文化人,引导他们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这才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语文课程思政的落实,需要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解读,因此重视课程思政的同时,不能忽略对语文学科知识的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而不是简单的加法。任何课程与思政的融合都需要在生活实践中的拓展延伸,而不仅仅是落实在课堂上,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
(李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