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思悟理”教学主张及实施模式的构建

2024-07-16 00:00:00曹焕京曹紫穆
天津教育·上 2024年6期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世界各国都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我国提出教育强国的建设,其基点在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2年版物理新课标指出,科学思维是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品格和能力。这说明我国基础教育应关注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将教学的价值定位于发展学生个性化的分析、评价和创造等思维能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战略基础。

一、“启思悟理”教学主张的提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教学是在学生有所需要的情况下进行启发和引导,要求学生在受到启发后积极地思考,以举一反三,旨在启发思维并能灵活运用。《说文解字·心部》训解,“悟,觉也。”“悟”从心、从吾,强调靠本心去领悟、顿悟和觉悟,是人的认知经过同化与顺应的转变过程。换言之,学生学习知识应该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悟出来的,亲自领悟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并且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启发、体验、感悟、高效的教学理念,已成为众多教育智者的共同追求,即教贵启思,学贵感悟。曹焕京津门名师工作室教学主张及教学思想“启思悟理”(简称“启悟”)的提出正是源自于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为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明确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新课程方案及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突出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这为我们深化教学改革指明了育人方式与途径,进一步明确了“怎样培养人”。“启思悟理”教学主张基于“育人为本、尊重差异”的理念,追求“启”与“悟”的融合,提倡在学生发现问题或思维中断而不得解的情况下,教师适时给予适合的启发,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感悟,即以启发的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多角度创造新体验,激发内驱力,唤醒灵魂,把学生的心智推向自燃的着火点,促使其领悟事物间的联系、规律和哲理。其中,“启”为教学方式是手段,即启志、启疑、启构、启术、启元,是基于问题的,“悟”为学习行为是路径,即悟趣、悟源、悟联、悟道、悟本,需要给予学生时间去体验和感悟,旨在通过“鱼”授之以“渔”的过程中强化素养,提升思维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启思悟理”是通过“做中学”指向高阶素养培育的教学思想,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启悟”教学思想契合新课标提倡的育人方式,符合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育人目标和方向,体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中的育人智慧,强调新时代教学改革应回归教育本源。

二、“启思悟理”教学的实施模式

在“启思悟理”教学思想的引领下,我们提出“一核三环五步”教学模式。“一核”是指围绕一个核心,即以发展高阶思维为核心;“三环”是指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发展的周期循环;“五步”即导入、探究、建构、运用、反思,有意识地立足低阶思维目标向高阶思维发展,构建有效的高阶思维五步教学。该模式旨在通过“一核三环五步”教学,丰富“启悟”教学思想内涵,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不断提升学生的“悟理”素养。

(一)课前准备:启悟—明标

课前准备分为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教师方面主要指备课,包括备课标、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训练和媒体等,学生方面可依照教师要求进行。课前准备重点应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的转化。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科学、准确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基于课标、教材与学情,可以采用“四维一体”的形式,即融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于一体,明确行为条件、行为动词与表现程度,使其可操作、可评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学相长。

(二)课中实施:启悟—融合

1.导入:主要是指创设情境、聚焦问题,以启志悟趣。

学起于思,思始于疑,疑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导入重在聚焦问题创设情境,可以是情景式导入、互动式导入或浸润式导入,“导”围绕“学”展开,并为“学”服务,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境界。有效且实用的“导入”应该同时具备“收心”“激趣”“铺垫”“启思”等特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志趣,建立知识联系,引发学习需要,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并迅速投入到问题情境之中,以触发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行为。

2.探究:主要是指分析问题、自主探究,以启疑悟源。

探究学习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探究形式可以是做实验,也可以是科学推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家近似的研究历程,可以培育科学家精神,从原始问题中排疑解难,真正领悟知识的产生、演变、形成及其价值取向。

3.建构:主要是指意义建构、深度理解,以启构悟联。

建构是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属于程序性知识范畴。在建构过程中,除了要训练诸如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比较、评价等直接思维,还要注意训练一些间接思维方法,比如比值定义法、控制变量法、建立模型法、等效替代法、转化法等。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或逻辑顺序,对实验现象或探究数据进行加工建构,逐步引导学生发现、体验和感悟这些思维方法的内涵、意义、条件和步骤,从而揭示出它们的本质及关联。

4.运用:主要是指迁移应用、巩固提高,以启术悟道。

运用是以发展学生高阶思维为目标,以多方面知识整合为手段,以灵活运用解决问题为途径,引导学生深层次参与解决过程,挖掘知识所涉及的思想方法、逻辑意义及社会价值等。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客观情景,尽量减少对问题环境的加工改造,使其暴露出复杂而又多变等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新的情景中去处理真实问题,学生学习到的是知识背后隐藏的方法、思路、策略等,对于知识不再只是停留在记忆层面,而是真正地辨析、探究、决策、运用甚至可以创新,久而久之便可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术法之道。

5.反思:主要是指反思评价、质疑创新,以启元悟本。

高阶思维高于低阶思维,是因为高阶思维能够对思维本身进行监控、反思与评价,即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控制。反思与评价互为因果,其手段是鉴别和批判,其结果趋向于创新。将反思演变成为一种思辨性的学习活动,对已有的认知和思维进行批判性的评价,修正、弥补甚至重构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关键,对于学生内化成观念或思想起着重要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可以促进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悟”“仿”“用”“活”等能力进一步提高,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之目的。

(三)课后发展:启悟—达行

课后发展主要是借助课后作业助力“思理”后的达行。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将作业设置分为基础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体现出教育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评价方式采取教师批改与学生展示交流相结合,评价方法以表现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为主,让不同学生都能学有兴趣、学有收获、学有后劲,以达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知行习惯。

世界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才是最有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启思悟理”强调教以“启”为主、学以“悟”为要,即教学是“点燃”而非“灌输”、是“唤醒”而非“填鸭”,培养的是人的思维与智慧,而非解题的工具。当下中高考改革深入推进,AI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将世界变为无限可能的未知时代,我们的教育观念必须与时俱进。践行“启悟”教学思想,切实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行为,减少低效课堂,减少无用作业,减少多余考试,将时间还给学生去探索科学,学会与物质对话、与材料合作、与自然交流,多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真正实现从育分到育人、从学会到会学、从工具到价值的转变,以期赋能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