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Algodoo软件探究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2024-07-16 00:00:00沈鑫
天津教育·上 2024年6期

一、引言

物理学的研究离不开实验。同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些物理现象及规律往往需要实验的探究或佐证,但一些实验的要求条件较为苛刻,例如忽略空气阻力、摩擦力、热能的耗散等,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利用可用的技术进行实验,来辅助教学。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仿真实验软件进入物理教师的视野。Algodoo是一款由瑞典Algoryx Simulation AB公司推出的仿真实验软件,该软件可轻松创建物理场景,并且能够模拟无阻力、无重力等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其中的图表功能可以将研究对象的速度、能量、动量等物理量进行可视化。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节课的课标是这样描述的:通过实验,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特点。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并能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现象。可见,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来研究两种碰撞问题,并基于实验现象运用数学方法定量计算得出物理规律。在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第五节《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中,教材让学生利用滑轨来研究两辆小车碰撞前后的速度、总动能的变化情况。本实验中,由于无法忽略摩擦力、空气阻力等一些系统误差,从而导致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本文利用Algodoo软件来研究高中物理中常见的两种碰撞,简化实验,以辅助本节课教学工作的展开。

二、非弹性碰撞

本节课是根据碰撞前后能量的变化来对碰撞进行分类,据此我们分别从动量以及能量两个方面来分析非弹性碰撞。

(一)分析非弹性碰撞中的动量

打开Algodoo软件,新建场景,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样式,关闭软件底部菜单栏中的“空气摩擦力和浮力”选项,以减少系统误差,并开启“网格”功能。选取工具栏中的“方框”工具,建立A、B两个大小均为1m×1m的物体。

为了方便研究问题,分别右键单击A、B两个物体,选择“材质”,将密度均设置为2.0kg/m2,质量均为2.0kg,摩擦力均为0,弹性均为系统初始值,引力均为0Nm2/kg2。然后,右键单击左侧物体,选择“速度”,将其“x轴方向速度”设置为2.0m/s,其余数值均为0。Algodoo软件的一大功能,就是可以将物理量进行可视化,避免繁杂的运算。现在,我们可以将两个物体的动量进行可视化,选择界面右上方的“可视化”功能,选择“动量”,勾选“显示动量”“显示名称”以及“显示数值”三个选项。如图1所示,根据之前所设置的数据,我们不难计算得出碰撞前A物体的动量大小为4.00Ns,与可视化之后的数值一致。

现在,我们开始运行软件来模拟碰撞的过程。点击软件底部的“启动”选项,A物体由于具有初速度,将向前运动与B物体发生碰撞。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我们已经设置一切阻力为0,因此在碰撞之后,两物体分别以各自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

若将A、B两物体看作一个系统,在碰撞前,我们已经知道系统的总动量为4.00Ns,那么发生非弹性碰撞的系统,在碰撞前后水平方向上动量是否守恒呢?我们不妨设碰撞前系统的动量为p,碰撞后A、B两物体的动量分别为PA和PB。

由于我们设置所有阻力为0,即该系统不受外力,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的描述,我们得知A、B组成的系统在碰撞前后动量守恒。

如图2所示,碰撞后pA=1.00Ns,pB=3.00Ns,于是有p=pA+pB。

可见,在非弹性碰撞中,系统的动量依然守恒。

(二)分析非弹性碰撞中的动能

由于本研究中的碰撞过程是在水平面上进行的,没有重力势能以及弹性势能的变化,因此系统机械能的变化仅考虑系统的动能变化即可。

基于上一节内容的分析,在Algodoo软件中,我们将A、B两物体还原至图1中的状态。分别右键单击A、B两个物体,选择“显示图表”选项,取消勾选“Y-坐标”中的“速度”,选择“线性动能”。

在碰撞前,系统所具有的总动能为A物体的动能,即4.000J。运行软件,如图3所示,我们发现碰撞后A物体的动能为0.250J,B物体的动能为2.250J,此时系统总动能变为2.500J。也就是说,在非弹性碰撞中,系统存在机械能的损失,而这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系统的内能。由此可见,在非弹性碰撞中,系统的机械能并不守恒。

(三)完全非弹性碰撞

在本节课的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例题:两物体在碰撞后黏在一起继续向前运动,问碰撞后系统的总动能是否有损失?下面,我们在Algodoo软件中模拟该过程。

首先,将A、B两物体还原至图1中的状态,为了使两物体在碰撞后能够黏在一起向前运动,分别右键单击两物体,将“材质”选项中的弹性均设置为0。然后,打开两物体的“显示图表”功能,同样地,取消勾选“Y-坐标”中的“速度”,选择“线性动能”。最后,点击界面左上角“开启选项设定”功能,选择“拟真”并设置计算频率为1200Hz,其目的是提高拟真实验的精确度以及还原度。

在碰撞前,系统的动量为4.00Ns,所具有的总动能为4.000J。下面,开始运行软件,如图4所示。

从图中我们看到,碰撞后pA=2.00Ns,pB=2.00Ns,可见在完全非弹性碰撞中,系统的动量依旧守恒;碰撞后A、B两物体的动能均为1.000J,系统的总动能为2.000J,与一般的非弹性碰撞相比,完全非弹性碰撞的机械能损失更大。

根据以上拟真实验,无论是一般的非弹性碰撞还是完全非弹性碰撞,在碰撞前后系统的动量依然守恒,而机械能发生了损耗,减少的机械能在碰撞过程中转化为系统的内能。

三、弹性碰撞

(一)分析弹性碰撞中的动量

在Algodoo软件中,我们首先将A、B两物体的各项数据恢复到初始值,然后分别右键单击两个物体,找到“材质”选项,将弹性均设置为1.000,目的是使A、B两物体在碰撞后不发生“粘滞”现象。

在碰撞前,系统的总动量为4.00Ns。下面,开始运行软件,如图5所示。

从图中我们看到,在发生弹性碰撞后pA=0Ns,pB=4.00Ns,因此碰撞前后系统的动量守恒。

(二)分析弹性碰撞中的动能

设置A、B两物体的“材质”数据与上节内容一致,与“分析非弹性碰撞的动能”这一节的操作相同,我们打开两物体的“显示图表”功能,将两图表“Y-坐标:速度”更改为“Y-坐标:线性动能”。

在碰撞前,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即A物体的动能为4.000J,现在运行软件,使两物体发生碰撞。如图6所示,碰撞之后,A物体的动能变为0J,B物体动能为4.000J,系统总动能为4.000J。

可见,在发生弹性碰撞的系统中,碰撞前后系统并未有机械能的损耗,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三)分析弹性碰撞中的速度

在上面两节对弹性碰撞的分析中,在相同质量的物体发生弹性碰撞后,速度发生了“交换”。倘若两物体质量不同,在碰撞前后,速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了便于问题的研究,设mA为A物体的质量,VA为A物体碰撞前的速度,VA′为碰撞后的速度;mB为B物体的质量,VB为B物体碰撞前的速度,VB′为碰撞后的速度。我们依旧设置情景为“一动碰一静”。

1.mA>>mB。

为了满足mA>>mB,右键单击A物体选择“材质”选项,将其质量改为2000kg,打开两物体的“显示图表”功能。碰撞前,VA=2.000m/s,VB=0m/s,碰撞后速度变化如图7所示。

从图表中,我们发现VA′[≈]VA,VB′[≈]2VA,也就是说在“大碰小”的情况下,质量大的物体在碰撞后速度基本不发生变化,而质量小的物体在碰撞后,速度变为大质量物体原本速度的2倍。

2.mA<<mB。

由于该情况为小质量物体碰大质量物体,因此在1的情景下,我们将B物体的质量改为2000kg,随后打开两物体的“显示图表”功能。碰撞前VA=2.000m/s,VB=0m/s,运行软件使两物体发生碰撞,碰撞后速度变化如图8所示。

从图中我们观察到VA′[≈]-VA,VB′[≈]0,所以当小质量物体碰撞大质量物体后,小质量物体的速度几乎不变,但速度的方向与碰撞前相反,而大质量物体碰撞后近乎“纹丝不动”。

根据对弹性碰撞的拟真实验,在碰撞前后,系统的动量守恒,机械能同样守恒;而质量不同的物体发生碰撞,速度有着不一样的变化。

四、结束语

本文利用Algodoo软件拟真“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的过程,还原了理想的物理情景,并且通过软件的“可视化”功能,使抽象的物理过程直观地呈现在课堂中,避免了繁琐的数学运算。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越来越多的物理教师会应用该软件,为物理课堂带来便利和乐趣。

(柳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