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责任教育 培育时代新人

2024-07-16 00:00:00王颖
天津教育·上 2024年6期

一、“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自省”引领,激发学生责任自觉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责任自觉作为责任素养的重要内容,教育工作者必须帮助学生系好责任素养的第一粒扣子。责任教育应建立在学生对责任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开展责任认知教育,提升责任情感,辨析、自省责任行为,并将这些内化为学生的精神需求、情感需求及责任认知,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自觉,解决“何为责任”“为什么要担负责任”“如何担负责任”的问题。

(一)开展主题教育,明确责任是非观

教育者要抓住一切教育契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内容丰富、逐渐深入的责任教育,如开展“我的责任,我知道”“认识自我,认清责任”“学会合作,承担责任”“学会沟通,肩负好责任”等主题教育,加深学生对责任的理解,激发其责任动机。同时,关注微小细节开展“微班会课”,如垃圾桶外的纸屑、桌子上被轻易碰倒的杯子都可以成为开展“微班会课”的教育素材。桶外的纸屑只需要一步就可扔到垃圾桶内,个人前进的一小步却是对责任意识提升迈出的一大步;因为杯子被碰倒而迁怒他人,应换位思考,杯子放在哪里才不会对别人造成麻烦,对他人负责的同时也对自己负责。这些微小的细节、不经意的瞬间都可以作为责任教育的内容,从而产生点滴感悟,将明确的是非观根植学生心中。

(二)抓住教育契机,升华责任情感

借助学校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的过程中,明责任之理,并以此为突破口,升华责任情感。如举办“榜样力量诵读活动”,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国梦》《中国的科学家》等书籍。学生们在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中与榜样人物产生共鸣;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朗诵活动,学生们在声情并茂的展示中,不断提升责任信念;深入社区开展宣传,崇尚文明生活,学生们在身体力行中,不断拓展责任体验;参加“津和手拉手”捐赠活动,传递爱心和希望,在奉献担当中,培养责任行为。

(三)同伴教育、自我教育,辨析、自省责任行为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有着多种社会角色。因此,责任教育的内容也会随之改变。但作为责任教育本身,学生的责任素养不会随之减弱。因此,笔者在实施责任教育过程中,通过同伴教育、自身教育,让学生不断辨析、自省个人行为。例如:开展每位学生为家庭、班级、学校、社区做一件实事的活动,同龄人之间“现身说法”,产生思想碰撞,促进学生的自省、奋进。此外,进行不同的角色定位,可以是学生角色、同学角色、子女角色、公民角色等,让学生感知和体验承担的不同责任。同伴教育、自我教育让学生的责任意识不断被启发,从而意识到自身行为责任。

二、“制度建设+管理体系”打底,筑牢责任教育根基

在管理上,以“责任”为班级文化底色,创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充分发挥班级制度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构建责任教育层级管理体系,将责任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实现“责任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相结合、与班级自主管理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班级强烈的自豪感、归宿感和使命感。

首先,以时间为轴,制定责任教育脉络。初中三年时间,近120周,制定60个责任小目标,以明确的制度为出发点,多元的评价为支撑点,将责任制度从时间上按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进行规划,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每天,从晨检、课前准备到课堂表现,从卫生到眼睛保健操和仪容仪表的检查,组内职责明确,专人考评。班长每日点评、每周总结、每月汇总、每学期表彰,责任落细落小落实,保证班级各项事务有条不紊地进行,实现“人人有担当,处处有责任”。教师充分给予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促使他们对班集体负责,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到为集体做事的乐趣。

其次,培育学生责任担当行为,要拥有责任担当的智慧。通过系列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在班内,打破管理格局,构建责任教育层级管理体系,分设教务、德育、体卫三部门,每个部门由相应班委分管,对应学校各部门工作,打造横向小组执行体系,纵向班委管理体系。同时,全班自发组织以团支书为核心的志愿服务体系,轮流坚守执勤岗位,多层级管理,创造性地进行责任布局。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情感意志支配下,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负责的意识。

三、“层次性+系列化”有序推行,培育责任教育心魂

责任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心魂。在学生中进行责任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断渗透,把抽象的责任意识通过具体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置身其中感悟和体验。为此,将责任教育“层次性+系列化”有序推行,在学生中开展“胸怀祖国,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教育活动,真正达到责任教育的目的。

(一)铭记历史,培养学生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加强责任担当

例如:鼓励学生用脚步丈量青春,走进历史遗迹,感受深厚的人文底蕴;走进红色场馆,翻开历史的长卷,与爱国志士一同为祖国呐喊;了解烈士生平,重温红色故事,凝聚前行力量,抒报国之情,秉承使命担当。

(二)回报社会,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重视社会责任体验

有的学生冒着严寒为社区服务;有的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宣传等。他们举动虽小,但滴水成川,汇成温暖的洋流,把爱国化作行动,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三)关爱他人,培养学生对集体、对他人的关爱

一位学生的父母由于工作原因,不能陪伴他、与他共度除夕。班里同学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开展了送温暖活动。

四、“新时代+新责任”高效实践,锤炼自身责任本领

新时代赋予青年学生新的责任,既要有责任担当之志,又要有责任担当之能。中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我们要教育引导他们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锤炼其过硬本领,帮助其学以致用,让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不懈追求,为实现中国梦做好知识储备。

(一)以“学”固本,拥有真才实学,将获取知识的本领作为学生奋斗的直接目标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习知识、锻炼本领是对自己负责的直接体现。学习无处不在。校内夯实基础知识学习,塑造强大的内心。校外不断探索,建立多维视角,炼就搏击青春之能。

(二)以“行”筑基,开阔视野,将提升创新能力作为开创未来的钥匙,提升责任能力

例如:为学生搭建多种平台,利用学校网络建立班级网站,通过新媒体展示多彩的班级活动;拓宽学习途径,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红领巾讲解员等活动,让学生在锻炼能力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航模社团、无人机社团活动中增长见识,学科学,用科学,练就创新之能。

(三)以“思”促实,将善思以广学,明辨则身正作为引领学生思维走向理性的有效途径

例如:开展“思辨会”、铭记“九一八”等活动;关注新疆棉事件,用事实还原真相;睹“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之风采……学生了解社会热闻,捕捉评论热点,获得情感体验,练就思辨之能。

学生的责任素养,除了需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还需要社会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责任教育是永恒的主题,责任无处不在。青年学生作为整个社会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将责任教育融入新时代青年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激发责任自觉,筑牢责任根基,培育责任心魂,锤炼责任本领,探寻责任教育的真谛,让责任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为他们提供建设强国、民族复兴的源源动力,使其真正成为怀抱梦想、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新时代接班人。

(吴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