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能有效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本文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对我市部分小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进行研究,探索从不同角度协同合作,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根基和灵魂。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意志坚定的青少年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必须勇担时代重任,为建设体育强国打好基础,创建体育文化的氛围,积极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研究意义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能有效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青少年正处在个性、意志品质、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正确引导。青少年作为精神文明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在成长过程中要多参加体育活动和赛事,不但是对体育精神的宣传,也是深刻诠释爱国主义的内涵,更是培养青少年“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的具体行动。中华体育精神是体育精神核心素养的有力支撑,弥足珍贵,我们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
二、研究目标
(一)学校方面
加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加强对器材设施的投入、改善运动环境;制定相关制度建设、宣传体育文化;采用特色体育行为文化,增加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做到科学健康运动。
(二)教师方面
加强交流学习和培训,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具备现代化教育思想和观念,推行幸福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家庭及学生方面
引导家长配合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社区等组织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运动的自我防护意识,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对我市部分小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进行研究,探索从不同角度协同合作,培养青少年体育文化,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知网等资源查阅政策文件、体育发展现状等相关学术论文、研究著作和文史资料,收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关内容,并结合“十四五”规划为具体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访谈法:对我市部分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状况进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为本文撰写提供事实依据。
四、研究成果
(一)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
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加强与多学科融合教育,树立体育为健康服务意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通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指导思想的引导与应用,以促进学习和发展为目的,注重因材施教,挖掘潜能,灵活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时刻关注学生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健身育人”的思想得到了加强。通过“教会”,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最基本的认知;通过“勤练”,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体育道德风尚;通过“常赛”,形成其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结合运动项目特点融入思政教育,在比赛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良好抗压及应变能力。体育教学融入国防教育,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国防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让学生收发器材、打扫卫生、自己动手制作器材,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喜悦,做到爱惜器材,珍惜劳动成果,发挥体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二)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学校体育教育开展的重要部分,能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弥补课程资源不足等。在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不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也要鼓励学生、班主任、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家长等积极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在体育器材设施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学校不但要利用好校内、校外的体育设施,还要合理应用并改造现有的体育器材,开发新器材,弥补了现有资源的不足。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可以把竞技性运动项目进行改造,挖掘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喜闻乐见的新兴运动项目,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并具有浓郁的学校特色。
(三)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
为避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及体育课上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学校制定并完善了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体育课管理制度、操场使用常规、课外活动管理制度、器材室的管理制度(保管制度、借用制度、赔偿制度等)、体育课教学常规要求、大课间活动管理制度等,为学校正常运行、学生健康学习提高保障。
(四)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
1.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转变。
首先,教学话语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中强化健康第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参与意识。其次,体育教师逐步褪去“教书匠”角色,成为真正的社会“育人者”,在教学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使得体育与健康教学越来越有温度。再次,从“体育教师”向“体育与健康教学研究者”转变,通过思考、交流、研究、解决问题等途径参与发表论文、课题研究,改变了“只教书、不研究”的状况,使得体育与健康教学越来越有深度。最后,更加注重教学灵活性、高效性。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学生特点,注重师生和谐互动,教学组织灵活高效,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学气氛热烈活泼,使体育与健康教学呈现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景象,促进了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厚度。
2.学生的学习观念和行为转变。
学生越来越喜欢上体育课;参与学习和锻炼越来越主动;健康意识和行为逐步增强,形成了维护健康的意识和技能,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研究结论
(一)学校方面
首先,加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以口号促精神动力,激励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其次,加强对器材设施的投入、改善学校运动环境,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再次,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宣传校园文化,实现文化、体育、健康协同进步、发展。最后,采取特色体育行为文化包括课间操、特色课堂、针对学生及家长的运动防护知识讲座等,增加学生对锻炼的认识,科学运动、健康运动。
(二)教师方面
积极参加交流学习和培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不断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中因材施教,大胆改革和创新,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发展。
(三)家庭及学生方面
家长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社区组织的各类体育文化活动,了解与运动相关的专业知识,为学生健康科学运动保驾护航。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养成了运动自我防护意识,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逐渐养成校内、校外各锻炼一小时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六、总结
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加深教师以及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家庭、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教师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学生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家长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参与者,社会主体在变化,不同年龄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会有不同的认知,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能仅仅止步于此,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多方位专家共同努力,跨学科融合,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科学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