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办高校思政课路径研究

2024-07-16 00:00:00王甜
天津教育·上 2024年6期

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民办高校同样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一线思政课教师对“根”和“魂”的坚守。

一、融入的时代价值

(一)以科学理论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也是开放的理论,之所以能够在古老中华大地上引发时代变革、彰显强大生命力,是因为实现了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当下“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以科学的思想武器引领人生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二)推动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伟大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渗透于思政课程的多个章节,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可成为思政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等道德法则和道德理念,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相得益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是历史的主体”的理论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可以使政治引导和理论学习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三)提升民办高校学生综合素养,共建文化强国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这必须聚合中华民族的合力。民办高校的学生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跟公办高校学生相比,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辨能力等方面略显不足,在学习中普遍存在实用主义倾向,容易走进功利主义和狭隘的个人主义误区。所以,民办高校思政课的“铸魂育人”功能显得更为突出,单调的理论讲授显然不能激发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精神及大量英雄事迹,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注入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养,促其更科学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勇担时代责任,共建文化强国。

二、融入的现状分析

为了切实践行好“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社会各层面都在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以CNKI数据库为例,从2020年开始,相关论文发表呈倍速上升趋势,各高校对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或者课程思政的探索也全面展开。民办高校因为办学条件不足、基础薄弱,在此方面的探索存在以下问题。

(一)融入内容缺乏思想性

思政课涉及的知识门类很多,还有一些尖锐敏感问题,教学内容需要跟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党和国家工作发展。思政课教学常讲常新常备课,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更是考查思政课教师对于多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能力。民办高校师资力量不足,专职教师流动性较大,且年轻教师居多,有些“转岗”的思政课教师专业基础薄弱,而多数思政课教师并不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这就直接导致融入内容的“粗”和“浅”,缺乏深度整合,不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思政元素的精髓,使内容显得思想性不足。

(二)融入形式不够多样化

思政课着力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授课效果直接关系到时代新人的成长,关系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思政课使用的是统编教材,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甚至教学PPT都有统一规定。在学术气氛相对并不活跃的民办高校,这种“统一性”易禁锢思政课教师的手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多数教师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图片、视频等简单的多媒体手段,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另外,思政课教师与学工部联系不够紧密,所以对校园活动并不了解,无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在学生实践中发挥最大效能;民办高校经费有限,不利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未能使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鲜活素材。

三、融入的实现路径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精神遵循。

(一)“经师”与“人师”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经师易求,人师难得”。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强化自我锤炼,政治性要强,夯实专业知识,把道理讲深讲透,争做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典范,用“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规范言行,用科学的理论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强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担当,通过集体备课、校外培训、网络听课等途径,提升综合文化素养,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特征,深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做好知识积累,备课时才能随手拈来、独辟蹊径。再次,思政课教师要自觉传承“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时要遵循“因材施教”的育人规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懂学透。最后,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拓展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在分析案例时进行纵横比较、中外比较、古今比较,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语亦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应当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统一。首先,重视校园文化资源的利用,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联动教学班班主任和学工部,及时掌握学生将要参加的校园活动,在授课中精准加入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契合的文化要素,使思政理论和文化因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自我认可中,获得对思政课的深刻感悟。其次,校外实践活动可成为思政课学习的特殊形式,形式应当不拘一格,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网络直播或者拍摄小视频,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多途径深入社会,比如参观历史遗迹、访谈榜样人物、参加志愿活动等。最后,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突破教师评分的局限,可采用学生互评、网络点评等形式,使此类活动成为思政课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拓宽思政育人场域,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学思结合。

(三)真实世界与数字空间相统一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现代数字科技的深入发展,我国已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引领社会发展的全新数字化时代,教育数字化趋势越来越迫切。对于办学条件有限的民办高校来说,利用网络平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确非常便捷。手机作为日常必需品,学生上课时必然随身携带,与其勒令禁止玩手机,不如因势利导。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利用博物馆的网络平台组织学生云参观,用虚拟体验的方式呈现优秀传统文化诸多内容,也可采用部分具有知识性和深度文化色彩的游戏,例如数字敦煌藏经洞,引导学生在虚拟空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深厚积淀。

总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魅力熠熠生辉,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拓宽思政课教学维度,激发青年学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迈进。

注:本文系2022年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科研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D20229103)的研究成果。

(柳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