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锐波 吴云峰 宋佳晞
摘要 为满足人民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现实需要,城市经济建设应立足于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即城市应以更加绿色、更具包容的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为表征的工业智能化为推动中国城市绿色包容发展提供了契机。该研究在构建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科学测算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基础上,基于2007—2020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数据和中国城市层面数据,运用多种模型实证考察工业智能化发展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制。研究发现:①工业智能化发展显著促进了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该影响在财政支持水平较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以及创新创业活力较大的城市表现更为明显,且在地理区位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②就作用渠道而言,工业智能化主要通过促进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两种渠道实现;③工业智能化发展对城市的包容性绿色水平提升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如果能有效实现带动作用,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有效提升。该研究力图丰富有关工业智能化发展促进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经验证据和实证,为城市智能制造发展和经济包容性绿色增长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 工业智能化;包容性绿色增长;数字技术;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F424;F49;X3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24)05-0162-13 DOI:10. 12062/cpre. 202312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40多年的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2022年中国人均GDP已由385元跃升至85 698元,年均增速高达13. 1%,远远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创造这一“中国奇迹”进程中带来的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问题不容忽视,表现为严峻的贫富差距与生态环境问题,阻碍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未来中国要致力于达成“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从而实现增进民生福祉,建设美丽中国的希冀。这表明目前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亟须实现根本转变。那么,如何在经济增长进程中既能提升公众分享经济成果的参与感,促进机会公平,又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而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涉及到包容性绿色增长范畴。
包容性绿色增长始于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理念,主张公平合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平等[1]。随着全球经济不断扩张对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2012年世界银行首次在包容性增长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容性绿色增长概念,并定义为“兼顾经济增长和改善社会与环境福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能确保机遇平等的社会包容性的同时实现绿色增长”,其后经联合国报告和亚洲开发银行的系统研究,成为国际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议题。那么,怎样的经济增长才是包容性绿色增长?虽然学术界对包容性绿色增长概念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但核心要义得到了一致的认同,即认为包容性绿色增长是协调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新发展理念。结合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核心要义与相关研究阐析,本文将包容性绿色增长视为包容性增长和绿色增长两大发展理念的耦合,并将其概念定义为: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既强调所有经济个体平等参与经济增长过程,共享经济增长成果,缩小贫富收入差距;又要将绿色发展纳入经济系统决策中,注重资源效率提升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
1 文献综述
谋求经济发展不能对生态环境竭泽而渔,保护生态环境也不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作为困扰全球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掣肘,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冲突及其成因历来备受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关注。自经典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刻画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倒“U”型关系以来,学者们围绕经济与环境共进开展了逐步深入的探讨[2]。相关文献早期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发展、争议以及实践[3-6]。何为可持续发展?学者们大多倾向理解为既能保护环境,又能适合当代及未来人类发展的新发展方向[7]。为更好推进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政府开始提出了“绿色增长”“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对资源有效利用从而减少污染,进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尽管上述理念广受政界和学界的青睐[8-10],但其均存在边界模糊、目标笼统、时间较长的特点,并没有一个绿色理念能够以地方发展为短期目标。因此,世界银行提出“包容性绿色增长”理念,旨在呼吁各国未来应着手制定短期的绿色经济政策,以逆转破坏性政策带来的成本高、代价大等问题,同时关注“人”对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11]。
在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理念梳理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包容性绿色增长。现有研究多从基础设施建设视角分析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实现路径,例如,吴武林等[12]、秦小迪等[13]、张涛等[14]检验了基础设施(交通、农村、网络)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实现包容性绿色增长夯实了发展根基,那么工业智能化发展则为经济实现包容性绿色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从现实背景来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导致信息和通信技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不断突破,这些先进技术正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极大地改变了经济结构,为产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动力。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制定实施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抓手、以抢占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为目标的发展战略。中国智能制造发展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不断深度融合,也在重点领域转型升级、智能装备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标准和支撑体系不断完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今,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也已覆盖各行各业,为人民日常生活、企业生产运作带来了巨大改变。因此,2021年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再度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产业发展智能转变,以提高质量和效率效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表明智能化发展承载着中国政府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双赢的希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相比2019年增长6倍多,共计超出4 000亿元。由此可知,智能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其推动了传统产业变革以及新旧动能转换。因此,关于工业智能化发展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及传导渠道研究,有利于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然而现有文献鲜见针对工业智能化发展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从已有研究来看,许多学者从单一视角证实了工业智能化对包容性增长或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15-17],但缺乏其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系统分析。对于工业智能化是否以及怎样影响中国经济转型增长,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深入的洞见。数字时代下,摩尔定律的存在使得技术产品价格相对下降,进而发生对其他投资的大规模挤压[18]。以技术进步为表征的工业机器人等新型人工智能产品应用更是引导生产方式和劳动力市场变革,重塑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路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机器人应用的不断深入,有效促进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作为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有机结合体,人工智能降低生产对劳动力的依赖,引致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从而优化要素禀赋结构[20]。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影响逐渐深化,智能化发展已然从初期“岗位替代”过渡到发展期的“岗位创造”,尽管短期内替代效应会导致结构性失业,进而不利于收入合理分配,但从长期来看,智能化推进产生的岗位更迭效应逐渐由创造效应主导,表现为就业机会增加和均等化程度提升,使其提升劳动者收入比例的同时,又缩小了低与高、中与高技能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而有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21-23]。此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不断突破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形成工业智能化趋势,有效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引导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同时有助于优化市场供需,使得厂商更易捕获用户真实需求,从而实现精准生产,扩大产品绿色效能[24-25],进而为从源头和过程解决企业污染减排难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与依托。
上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研究参考,但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第一,指标测度方面,现有研究大多在构建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对省际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和时空分布进行测度与分析[26-27],指标体系选择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研究结果的精准性,指标测度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二,研究对象方面,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省域层面的数据分析与研究。中国幅员辽阔,即使是同一省域内也存在明显的城市发展差异。城市既是国家生态文明任务的实际承担者,又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施单元,对于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故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基于城市单元展开更为细致的研究。第三,研究视域方面,现有文献大多聚焦对外开放、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基础设施等[13-14,28]领域探究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因素,鲜见从工业智能化发展视角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渠道展开系统性研究。新发展格局下工业智能化加速发展,相关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需进一步拓展。
基于此,本文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作为工业智能化发展的代表性与特征性指标,在科学构造并测算2007—2020年中国194个城市层面的工业智能化发展指标以及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面板计量模型、机制检验模型、工具变量法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工业智能化发展影响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效应、机制和空间效应展开较为深入的理论与实证探讨。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如下:①指标测度上,从“效率”“环境”“公平”三大包容性绿色增长核心内涵出发,将经济发展作为期望产出、环境污染和社会非公平性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同一框架,构建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衡量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测度指标系统性体现出经济系统通过劳动、资本、能源等生产要素创造经济产出和维持环境质量的能力,即指标数值更为科学。②研究方法上,引入美国工业机器人指标和《中国制造2025》政策冲击两类工具变量,强化对因果推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控制,使因果推断结果更具有信服力。③研究内容上,较早针对工业智能化发展影响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效应(本地效应、空间溢出效应)、作用机制(数字技术、产业结构)展开较为深入的理论与实证探讨,丰富了现有相关理论与实证分析。
2 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2. 1 工业智能化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直接影响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先进数字技术不断突破并与制造实体产业融合,加速形成工业智能化趋势,为城市实现包容性绿色增长提供了新的契机与依托。一方面,工业智能化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岗位,就业扩张型智能技术发展有利于提升低技能群体的相对工资水平,改善收入不平等状况。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等传统服务行业中,工业智能化发展提供给低技能水平群体更多的服务岗位就业机会[29],体现出包容性增长特征。另一方面,工业智能化发展推动了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缓解了工业在资源使用中存在的技术壁垒,降低了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空间的投入,实现了工业生产综合成本最小化以及工业全过程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30],引导了工业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有助于推动排污加工设备更新换代,从而提升污染处理效率[31],体现出绿色发展特征。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工业智能化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
2. 2 工业智能化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间接影响
作为新一代数字技术不断革新并与先进制造技术加速融合的产物,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为主要表征的工业智能化发展对中国经济转型突破具有重要性的推动作用。
鉴于其对包容性增长的促进作用已被广泛认同[15,19],作者沿用Grossman 等[2]关于经济环境效应的分解思路,从技术创新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视角探讨工业智能化发展驱动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提升的作用机制并提出假说。
技术创新效应:技术进步是工业生产进程中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节能减排能力的核心力量[32]。在智能化发展背景下,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一方面,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能够将传统劳动力从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释放出来,有助于企业更加专注战略性创新活动,进一步提升其数字技术水平[33]。智能化设备的运转往往需要人力资本的支撑,因此当“机器代人”现象发生,即企业对低技能劳动力进行替代的同时也必须引入高技能人才,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互补效应实现知识溢出和技术进步[34];另一方面,工业智能化发展会催生更多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新岗位。尽管人工智能应用产生的岗位替代效应短期内会优先于岗位创造效应显现,即短期内会加剧收入差距,但从长期而言,岗位创造效应会逐渐主导替代效应,从而实现包容性增长[21]。同时部分研究证实,工业智能化对中技能劳动力的替代强于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相较于低技能劳动力,中技能劳动力往往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使得他们在面对智能化冲击时更倾向于提升自身能力水平,从而获取更高的收入[35]。此外,数字技术也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36]。随着先进智能技术不断革新并与实体产业融合,对于企业而言,不但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人、财、物等要素的投入,以更高效、精准的方式加工生产,避免了非必要的污染排放,从而较大程度减轻企业工业生产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城市而言,智能化发展可以优化工业生产模式,推动污染加工设备更新换代,从而提升污染处理效率,进而实现城市绿色转型[37]。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