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的水、沙、树

2024-07-13 06:10王永武
中关村 2024年6期
关键词:沙区聊城风沙

王永武

聊城黄河故道沙区里,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毛白杨,同兰考的泡桐、塞罕坝的落叶松一样,成为沙区人民几十年奋斗治沙的精神象征。

水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生长。树是大地之伞,遮风挡沙避雨,固碳释氧,供给生灵呼吸。两者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物质。而沙是地球之屑,犹如生长在人体皮肤上的手足癣、银屑病等痼疾顽症,需要人类长期与之抗争,进行治疗。

在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即将来临之际,我应邀参加“两河明珠,向绿而行”聊城市防沙治沙采风活动,通过深入聊城黄河故道沙地林场、村镇进行为期3天的采访,感知和探寻聊城人民如何变劣势为优势,科学利用水、沙和树,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种植林草改善生态环境,利用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家致富的密码。

水是聊城的血脉

聊城之所以被誉为“两河明珠”和“江北水城”,是因为其作为黄河与大运河唯一交汇地,靠两河的滋养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生态魅力。明清时期借助京杭大运河漕运之利,聊城成为沿岸九大商都之一,繁荣昌盛达400年之久,被盛誉为“江北一都会”。聊城境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4条之多,各类湖泊水库21处,可利用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454.86亿立方米,过境黄河水资源420.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9.51亿立方米。

聊城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生活的态度。

湖,是聊城的镜子。聊城的水域广阔,湖泊、河流、池塘星罗棋布,它们像一面面镜子,映照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大运河、徒骇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穿城而过,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风貌。而当我们站在具有“水城之眼”之称的摩天轮大厦最高处,俯瞰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其面积为6.2平方公里,面积是大明湖的5倍,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可与西湖媲美。尤其特殊的是湖中环抱独一无二的中华水上古城,光岳楼、山陕会馆、海源阁等历史遗迹尽收眼底,洋溢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水乡风光的气息。

沙是聊城的痼疾

聊城市内水资源丰富,但分布却不平衡,东部和东南部沿黄河一带较多,西部和西北部黄河故道地区非常匮乏。

在位于聊城冠县的黄河故道防沙治沙展览馆内,我们了解到,黄河带来丰富水源的同时,也携带来大量的泥沙,致使下游决口泛滥至少1500次,大的改道就有26次。历史上黄河在聊城6次改道,淤积、沉淀了大量泥沙,形成了岗、坡、洼相间的沙化土地54.74万公顷,占山东省沙化土地的81.09%。植被稀少,风沙侵蚀,漏水漏肥,水土流失严重,生存环境极差,使聊城市成为全省受风沙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生态脆弱、土地贫瘠导致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关上门、闭上窗,不误晚上喝泥汤”“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曾是当地的真实写照。

聊城不仅有黄河故道风沙带来的旧疤,还有当今黄河带来的新沙。聊城担负着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引黄留沙。将黄河水引入沉沙池进行沉积,再将澄清的黄河水引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洁净水,真正做到将泥沙留给自己,将清水奉献他人。聊城境内有东西两片沉沙池。说是沉沙池,实际上是沉沙河。我在现场看到一个沉沙池子宽达上百米,长达数十公里。较大的沉沙池就有8个,总面积达3.5万亩。

我们来到位于5号池和6号池之间的太平新村,了解到分别在1980年和2010年,因建设沉沙池,这个村子曾两次搬迁。据当地村民介绍,第一次搬迁是搬到了1公里远的地方,一住就是30年。第二次搬迁是回迁,是在原来村址积沙厚度达十四、五米的沙土地之上重建的。

树是聊城的富根

俗语说,要想富,先修路。而在聊城沙区,要想活,先种树。由于风沙严重,粮食作物种植是个大难题,“一场风沙,麦苗白瞎”常常令当地农民欲哭无泪。

除了影响生产,风沙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风大的时候可以达到“伸手不见五指”的程度,家家户户吃饭都不敢掀锅盖,一会里面就会吹进一层厚厚的沙土,别说发展经济了,过日子都难,这也是许多当地人背井离乡闯关东的主要原因之一。

面对风沙的挑战,聊城人并没有退缩。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一场关于防沙治沙的探索开始了。

种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尤其是黄沙漫地,寸草不生的沙土地上种树更加不易。为治理沙荒,聊城在沙区建立了冠县毛白杨林场、莘县马西林场、高唐县旧城林场等8个国有林场,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在整治过程中,先要将沙丘平整,还要将沙层下面的土翻上来,才能栽树,引入水源,树才能成活。高唐旧城林场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将参与治沙的人民群众智慧进行提炼,形成“开深沟、沟内挖大穴”的整地方法,解决了“多年植树不见树”的难题,并推广至周边整个沙区,带动周边村镇沙地治理,引入林业专业户共同治理沙荒,形成“3331127”治沙模式,即每位承包户划定沙地30亩,承包期30年,在地边上盖起3间房居住,为每户打一眼机井用来灌溉树苗和庄稼,成材树收益由镇、村、户按1:2:7分成,以此吸引周边县市和从东北地区回迁山东定居的村民参与治沙。这个林场历经几十年的接续治沙绿化,荒漠被成功改造成绿洲,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

冠县则根据不同沙化土地的立地类型条件,结合多年的治沙实践,探索形成“带片合理布局,田路渠网并举,科学搭配林种,综合开发沙产业” 成功模式,即在沙化土地区域前沿营造防护主林带,区域内营造集中连片的生态防护林或经济林,开发建设旅游景点。全县建设高标准绿色通道427公里,农田林网化面积110万亩,林果面积40万亩,其中优质经济林16万亩,年产果品40万吨,林业总产值17.4亿元,其中果品产值12.7亿元。2021年冠县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2022年获评“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

在聊城看防风治沙,我们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因地制宜。为了提升沙区农田防护林建设,聊城在风沙危害较轻的地区推广“宽林带、大网格”模式,在风沙危害较重的地区推广“窄林带、小网格”模式,全市累计新建和完善沙区农田林网化面积40多万亩,路肩植绿种草全覆盖1000多公里。

种树防风治沙,树种的选择很重要。聊城最先向河南兰考学习治沙经验,栽种泡桐树,后来因地制宜改种杨树,以毛白杨为主。这些耐旱、抗风沙的树种,不仅能够抵御风沙,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国有旧城林场为全面做好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培育工作,坚持以营造混交林为导向,栽植环保法桐、白蜡、雄株毛白杨、榆树、楸树、刺槐等树种,通过增加树种多样性,逐步改善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提升森林资源营造质量。

聊城黄河故道沙区里,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毛白杨,同兰考的泡桐、塞罕坝的落叶松一样,成为沙区人民几十年奋斗治沙的精神象征。

光让土地绿起来还不行,还要让当地人民群众富起来,只有把叶子变成“票子”,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才能真正调动起植树的积极性。在冠县东古城镇田马园村,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田银生老汉,深情讲述了村里从最初种泡桐到植杨树治沙,再到种植苹果树、梨树增值,然后靠广泛种植樱桃树创收,到现在用科技手段用大棚种植换季樱桃致富的全过程。通过变换经济树种,年产优质果品 6500 吨,创汇220 万元,人均纯收入高达4万元以上。他还用自编的山东快书的形式演唱了田马园村的新旧变迁和现在新农村的幸福生活。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法宝

“父亲那一辈广泛筛选,发现梨树最容易种得活、长得好。” 据荣获过“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韩路村支部书记冯俊奎介绍,梨树耐寒、耐旱、耐涝、耐盐碱、根系发达的特征让它们得以适应黄河故道的土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梨树就在韩路村大规模扎根种植。几十年规模化种梨,梨产业逐步成为韩路村的经济支柱。他带领群众多次到上海、莱阳等地进行实地参观,先后引进推广丰水、黄金梨、新兴、新高等新品种,使种植效益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5倍以上。

树长起来,粮食丰产了,果品丰富了,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当地农民要想更加富足,还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聊城林区充分引进大批林业科技人才,利用林下空隙地的空间优势,以及大量树叶及林地饲草的资源优势,探索“林—菌”“林—菌—禽”“林—菌—虫”“林—菌—虫—禽”等多种林下种养经济发展新模式,进行林下培育灵芝,推广林禽、林菌、林药等发展,带领大家发家致富。

在前面提到曾两次搬迁的太平新村,我们见到村党总支部书记、村主任周润秋,这位身着一身运动休闲服装、英姿飒爽的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女硕士研究生,在聊城市委、市政府“归雁兴聊”人才引进号召下,回村当上了“领头雁”。归乡后,她带领村两委科学规划村庄布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她结合太平新村“三面环林、四面环水”的环境特点,围绕植树造林、防沙固沙和文化旅游做好配套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村里1500亩杨树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开展地下养金蝉、地表种耐阴蔬菜、地上种菌菇,实现“三位一体化”种植模式,聘请专家指导种植了羊肚菌、大球盖菇和灵芝等高收入作物,达到年亩产6万左右,促进致富带头人半年收益即达到了15万元。目前针对村庄生产的林下农作物,太平新村预备打造推出本土的村级品牌,把羊肚菌、灵芝等作物送到千家万户,为此,她注册了“村主任润秋”账号,亲自参与直播带货,成为拥有11万粉丝的“网红村主任”。她们还结合自然风光,打造观赏性更强的森林景观,投资了50万元用于打造林下露营基地,通过承接企业团建、研学游、亲子游等近郊旅游项目,仅此一项年产值达到了500万元。

三天采风时间里,我们通过到聊城东昌区、冠县、高唐、莘县等地3个国有林场和田马园、韩路村、太平新村等3个村庄实地探访,了解到聊城人民为防风治沙、保水增绿做出的巨大贡献,领略了他们在植树造林中感天动地的先进事迹,领略到他们利用树木森林创造财富的智慧。在我们眼里,他们就像孔繁森同志一样,用生命践行“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长成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毛白杨,耸立于天地之间,为他人遮风挡沙避雨,固碳释氧,营造和守护着一方风清、水净、天蓝、地绿的生态沃土。

猜你喜欢
沙区聊城风沙
红色沙区的由来及发展
推动内蒙古沙区生态产业技术实践与科技进步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风沙地区公路路基防护措施初探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
东明县风沙化土地监测与治理
沙区樟子松人工林研究进展
高考试题中“风沙、河沙”知识点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