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焕忠:中关村“追梦人”

2024-07-13 06:10王彬
中关村 2024年6期
关键词:中关村创业者协会

王彬

戴焕忠表示,时至今日还将努力为协会的发展出谋划策,努力为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发展助力赋能,这是初心,更是使命。

他是一位追梦人。一位终生都在为梦想拼搏的人,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铭记了他的笑容。他用坚定的步伐丈量着中关村这片热土,每一滴汗水都闪耀着火热的光。

他是一个缩影。反映出我国在科技领域,以核心技术突破,赢得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

他是一段历史。一段活动的中关村史。作为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他见证了中关村四十多年来的发展和创新。历史的背后,是故事,是曾经的光荣与梦想、是拼搏的汗水和坚持。

回忆当初创业时的艰辛和坚持,回望那段拼过命,流过血汗的岁月,戴焕忠有太多,太多的话要给我们讲……

创新是中关村人的灵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中国大地吹拂的时候,中关村率先打破束缚科技创新发展的藩篱,释放科技人员的能量,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出高校院所的高墙。

据有关资料显示,1986年底,“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已经有148家民营科技企业,俨然初具规模。

1987年由中央和北京各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经历两个月的调研,最终肯定了这股改革的新潮。

1988年,中央出台十八条政策,开启了中关村改革创新的大门,也正是这一年,年过不惑之年的戴焕忠创办中国第一家做中文寻呼系统的民企——北京华讯集团。

如果说很多人对华讯集团陌生,那么对90年代风靡一时的BP机,一定印象深刻,那个小小的、黑色,比一张名片还要小的传呼机。

许多人腰间别着的BP机接收到的中文信息,绝大部分就是从华讯集团的平台上发出来的。

戴焕忠表示:“从BP机的单向通信到手机的双向通讯,我看到了通信技术的发展,看到了从吸收借鉴到自主创新的过程,更看到了里面无数创业者的坚持。每一次创新,都是创业者‘不放弃的成果。”

在戴焕忠的带领下,华讯集团很快成为北京100强,海淀20强企业。

戴焕忠回忆道:“早期,国内无线通讯发展还十分落后,但改革开放的大门已开,人开始流动了,通信也要跟上来。年过四十的自己,却成为无线通讯领域的一名创业者。那时候没有星期天,公司一度从二十几人发展到七八千人,现在想想都有点不敢相信。”

人的念头是一颗种子,种下了,施肥、浇水、给予阳光,就会长得一发不可收拾。

回想那时创业者的热情,戴焕忠用“一呼百应”来形容。

戴焕忠笑着说:“对于我这个当了多年的老兵,又在政府部门工作过的人来说,40多岁辞职下海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感召,尤其是科技领域、通讯信息领域机会很多,是最好的试验田。加上自己社会经验丰富、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几十年后回过头来看,这个选择是对的。”

当谈到我国的通信行业从最初1G的处处碰壁到5G的全面领先,从单向通信到双向通信,再到移动通信、互联网通信、卫星通信、量子通信,戴焕忠老人欣慰地笑了。

展望通信行业,戴焕忠坦言:“未来的十年,通信行业将会有重大变革,伴随着大数据、算力、算法、人工智能和AI的赋能,未来的通信很有可能会出现空地一体化。”

创新是中关村人的灵魂。

创业、创新,从戴焕忠这批中关村第一代人的身上,在40年前开始生根发芽,直至今天长成参天大树。

中关村成功的意义

中关村的成功不是偶然。

是什么成就了中关村?戴老用了八个字:“改革、开放、创新、奋斗。”

他说:“如果创新是中关村永恒的主题,那么改革就是第一推力,开放让一大批打开视野看世界的先行者走进了中关村。”

40年前,和戴焕忠一样,一批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闯敢试的精英们,打破“铁饭碗”的科研人员,提出了“两不四自”——不要国家拨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这何尝不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更是第一代“中关村人”投身市场、拥抱改革的决心和信心的最好诠释。

一个中关村,半部科创史。中关村的发展无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硕果。

40年来,中关村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作为先行先试改革的试验田,让创新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一面旗帜。

可以说,中关村就是科技创新的“小岗村”。

如果给我国科技的改革开放标注一个地点,那一定是中关村。

中关村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和改革发展的代表性区域。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来,一批又一批创业者在中关村留下了独特的生命印记。

戴焕忠说:“中关村的成功,得益于党中央的政策方针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关注;也得益于那些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的理论家和实践家;当然更是第一代创业者们的‘集群效应,再加上创新的基础——高校和科研机构,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好地方。”

戴焕忠老人无不感慨地说:“我相信只要是中关村精神在,这个全国创新的集聚地、全球创新的制高点,创新创业最领先的地方,创新氛围最浓厚的地方,创新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什么是中关村精神?

戴焕忠老人说:“说到中关村文化,中关村精神,要特别讲到知识分子的整体觉醒。最初的中关村精神,我们可以看作是‘五四精神、‘一二·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的号召力让第一批创业者放弃一切,选择‘下海,如今的中关村精神依然离不开这些,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创新。”

中关村精神是流淌在中关村企业家和创业者身体里的血液,而且是鲜活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一系列重要论断。

戴焕忠说:“如今的中关村,早已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是北京担当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依托,是中国参与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前沿阵地。它不仅是北京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关村。中关村成功的意义在于给了我们一个在科技领域自主创新的试验田。”

未来中关村的发展,戴老更是高瞻远瞩地提出这样的建议:

一是要非常自觉地跟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二是不关门做事,今天的中关村人不能埋头创新,要开门创新、协同创新。

三是中关村人应自觉在一个科技园区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形成生态创新的优势平台。

四是要有和高校、研究机构交流、合作的意识,主动向科研高校靠拢,最好是形成利益共同体。

科技发展到今天,创新,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创新,更是体制、机制和文化层面的创新。

“中关村的企业和人永远不要停下创新的脚步,创新永无止境。要学会用新的工具创造新的环境,中关村最后的发展是文化创新。”

中关村的发展,从最初的模仿到如今的自主创新,岂不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戴焕忠说:“中关村未来的发展,一定要科技和文化两条腿走路,协同创新,这是中关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退而不休的创业型导师

有人给一个人是否具备创业型导师,归纳了如下几点:丰富的创业经验、行业专业知识、人脉资源。

这些,在戴焕忠的身上都可以找得到。

从1988年创办第一家公司——华讯集团至今,戴焕忠所参与创办的公司已经有几十家之多,目前已经85岁高龄的他,依然是多家公司的高级顾问,这些公司有的已经是羽翼丰满,有的却还在蹒跚起步……

戴焕忠说:“我现在依然是个创业者,一代一代中关村人接力传承,不断丰富中关村的创新基因。创业大军是中国力量的一部分,创业也是一场艰苦卓绝的马拉松。”

作为最早的创业者,已经85岁高龄,在很多人可能是安享晚年和天伦之乐的时候,他依然奋斗在创业的舞台上。

对此,戴焕忠这样回答:“我是中关村老人,非常热爱这片热土,中关村太有魅力了。不断出现新的科技成果、新的业态模式,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做一些新的事情,很有挑战性,每天都有新的想法、新的事物去学习,把一个老人的价值提升起来,是一件幸福的事。”

从戴焕忠的身上,真正体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含义。

2024年5月18日,大国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85岁高龄的戴焕忠,以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首席顾问的身份应邀出席。

对于活跃在中关村的这些年轻的创业者,戴焕忠总结了三个词:自觉性、主动性、使命性。

他说:“当个人目标和国家社会需要,大环境产生共情的时候,这种自觉主动地融入,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会发现自己做的事情有挑战性,有价值和意义,这是每一个有追求、有目标人的使命。”

戴焕忠同时给出了自己的忠告:“遇到新东西、新事物,要好好学习、认真学习,研究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

初心和使命

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的前身是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

这家成立于1987年的协会,迄今已经走过37个春秋。

1994年,协会第三届换届选举,戴焕忠当选为副会长。

从此戴焕忠就和协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2013年8月,北京市民政局批准“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更名为“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

在中关村创新发展旗帜的指引下,协会以“为中关村企业家发展科技产业服务,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服务,发展成为中关村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为宗旨,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和中关村定位要求,积极探索科技产业发展之路,构建汇聚政、产、学、研、金、介、用各类创新创业资源,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涵盖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推广、投融资、创业辅导、公共关系等领域的综合服务体系,搭建了以北京为核心,覆盖全国重要创新节点城市,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协同创新网络。

对于这样一个大的社会团体,作为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目前担任协会首席顾问的戴焕忠如是说:“我对协会的工作提了几点建议:高举团结大旗;创新大旗;创立新的服务理念和体系,为协会的会员企业做到全程的跟踪服务;把普惠服务和精准服务相结合,尤其是把精准服务做好,产生榜样、示范带头,形成集群效应。要善于抓热点,要学会在热点问题上造势;协会要不间断地走访会员、把深入会员企业作为一项常态性的活动去做,要组织会员互访互走;和一些金融机构交流,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走出海淀,走出北京,走向全国甚至是国外,协同发展,在创新活力上做文章。”

戴焕忠表示,时至今日还将努力为协会的发展出谋划策,努力为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发展助力赋能,这是初心,更是使命。

猜你喜欢
中关村创业者协会
娄底市翻译协会简介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