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升腾,童心奔放。暑假已拉开帷幕。对不少家长来说,暑假时节忧纷纷,忧心孩子缺乏约束,太过“放飞”自我;忧心新学期初,孩子难以适应开学生活。因此,如何既将时间还给孩子,又能让其度过一个愉快、有意义的假期,促进其健康成长,成为重要的议题。
追根溯源,厘清暑假综合征
暑假,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是一个时间、空间都不受限制的自由时光。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提出了“第四教育世界”的概念来形容寒假、暑假这两段特殊的学习阶段。孩子们在这个阶段进入了无教师指导、无规则限制的自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们远离了教师的课堂教育,没有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不受学校课程的约束,同时,熬夜增多、运动量减少、饮食不规律、学习拖延、上网无节制……生理上的松懈使得有些学生的情绪易感性变强,情绪波动变大,精神状态较差,甚至会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
对于另外一些孩子来说,暑假是一个被安排的高压时光。国家一直推进“双减”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习惯“卷”的家长眼里,暑假是“弯道超车”的好时机,因而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比上学时还要满。过度学习导致了孩子们厌倦、紧张的情绪,加上暑假缺少同辈群体的陪伴、支持,身心俱疲,从而产生焦虑、厌学、叛逆、偏激等心理问题。
由此可见,不管和严管都可能导致暑期综合征,继而引发孩子身心上的不适和问题。那么,如何通过校家社联动,让孩子过好暑假,进而保持良好的状态投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去呢?
统筹规划,过个快乐暑假
1.假期初
谋划前行,胜过奔跑。假期前,老师一般会对孩子的假期学习生活有所规划和引导。在“双减”背景下,这种规划往往还会呈现多元化、分层性。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将老师的计划进行细化,制订专属于他的自主、合理的学习计划。通过孩子的自主参与和结果的可实现性,激发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培养孩子解决问题、挑战问题的信心。
计划里应该包括每日的学习内容、时间、目标,可以包括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还可以包括和孩子一起挖掘、整合的其他形式的教育资源。通过详细的、不同形式的假期安排,让孩子在假期里学有乐、学有时、学有方、学有长。当然计划还应该注重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孩子的休息和娱乐时间,防止“放假”变“假放”。
2.假期中
长时间的自我监督、自觉执行规划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电子产品对于孩子的吸引力肯定是更大的。在这个阶段,家长应该给孩子自主权,鼓励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发展兴趣爱好,学做家务,旅行等;关注孩子的自理自立的生活样态,促成孩子完成好自己的任务,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学会成为自己的主人。《小王子》中狐狸说:“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对于孩子来说,幸福不仅仅是得到的那一刻,而是对获得幸福的那份期待。善用仪式感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内驱力。
此外,家长们可以主动和邻近的同伴家庭建立暑期执行小组,请孩子们每天在群里沟通任务的完成进度,家长适时督促和指导,并及时给予“一对一”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交流。团体的支持、同辈群体的陪伴更有利于让整个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让学生在假期中体会到团体协作的参与感、计划推进的欣喜感、外部肯定的成就感,从而能在较长的假期中坚持完成计划。
假期里,以计划为核心,家长群体、学生群体、教师群体虽然不在一个综合系统里,但是在老师的专业助力下,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在同辈群体的陪伴下,孩子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规律而又充实的暑假就徐徐展开了。
3.假期末
可以结合学校的开学活动,用多样的形式和孩子一起梳理假期生活,鼓励孩子把多彩的假期生活展示出来;多肯定孩子的优势,引导孩子注重学习的过程。梳理后,家长们可以及时给孩子肯定和奖励,让孩子的假期主人翁精神在互动中得到认可和强化,感受到这次假期中成长的快乐。暑假最后一周,以调整作息、准备开学为主,从假期相对松散的氛围中抽离出来。
这样丰富、有计划的暑期生活,既能促进孩子精神状态的改变,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为新学期开学做铺垫。
夏徐书: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专职心理老师;符小斌:江苏省南通市教科院心理健康兼职教研员。
编辑"乔可可"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