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走向世界

2024-07-12 10:26陶克
雷锋 2024年6期
关键词:雷锋纪念馆雷锋

陶克

湖南2024年雷锋精神论坛,聚焦“雷锋精神走向世界 ”,这是人们久久的期盼,也是雷锋精神传播60多年的巨大影响所致。

“雷锋属于世界”这句话,早在34年前就成为许多人的共识。1990年2月2日早晨6点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每天最重要的“新闻与报纸摘要”时段,向世人传播了一个使人惊诧的信息:“雷锋属于世界”。同一天,这个醒目的标题出现在全国许多报刊上。文章是由新华社记者郑国联采写的。他写道——

慕名到湖南省望城县雷锋纪念馆参观的美国教师吴玉婷,看了雷锋事迹展览后,激动地用中文在留言簿上写道:“雷锋属于世界。”

另一位同时在这里参观的美国朋友詹姆斯接着用英文题词,高度赞扬雷锋精神。

雷锋纪念馆的留言簿上,留下了一串串外国朋友的名字和题词。这个纪念馆自1968 年10月20日建成开放以来,已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4万多名外国朋友和港澳同胞前来参观。

在北京学习的法国留学生施兰,学成回国前到雷锋纪念馆参观了一个多小时,不时发出敬佩的赞叹。纪念馆工作人员问他:你是法国人,为什么对雷锋那样敬重?他回答说:“如果我们人类都能像雷锋那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该多好啊!”

在上海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温戴尔克,专程到雷锋纪念馆参观。他在被问到向雷锋学习什么时说:学习雷锋对待事业的态度、学习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关心人、爱护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质。他说,这些精神都是人类应该有的。他表示要和更多的人一起,把雷锋精神弘扬到全世界。女青年凯西经常做好事,人们亲切地称她是美国的“活雷锋”。

34年后,湖南雷锋纪念馆接待外宾已经超过12万人次,到抚顺雷锋纪念馆参观的外宾已经达到20多万人次。有留言记录的国家达70多个。雷锋是中国人一张亮丽的名片,是中国精神的时代象征。世界人民从雷锋身上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魅力,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优秀价值观的无比美好,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可爱。

在传播雷锋精神过程中,我多次近距离和外国人接触。第一次是1990年3月8日,“活雷锋”张子祥接受外国记者采访。张子祥是沈阳军区驻丹东部队的一个志愿兵,长期为驻地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做好事,并带动一批大学生加入学雷锋队伍,他的事迹在报纸上宣传后,李鹏总理称赞他是“新时期的活雷锋”。在解放军总参外事局一间铺着红地毯的接待室里,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麦杰思,泰晤士报记者孙凯琳,法新社记者麦法诚,摄影记者凯瑟琳对张子祥进行集体采访。

麦杰思说:“我首先问你,雷锋对你意味着什么?”

张子祥回答:“雷锋是我学习的榜样。他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把这种传统美德同共产主义思想相结合,他是我做人的典范,我做人就要做雷锋这样的人。”

麦杰思说:“你讲过雷锋具有中国的传统美德,并且具有共产主义精神,你想,作为外国人怎么学?”

张子祥答:“我认为,雷锋精神体现了人类文明的精华,做人要像雷锋那样做人,像他那样助人为乐,对别人无限地爱,自己活着使别人更幸福,他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麦杰思又问:“那你能不能设想一下我们应当怎样学习雷锋,作为一个外国人怎么学习呢?”

张子祥答:“我想,每个人都有做人的道德标准,至于自己怎么学,怎么做,每个人自己都会做出选择。”

麦杰思说:“西方谈助人为乐,帮助他人,常提到耶稣,你把耶稣和雷锋如何比较?”

我想,这在本质上可以说是不同的,张子祥答:“我认为,雷锋更实在,更令人容易接受。”

“为什么呢?”麦杰思问。

“雷锋生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的助人为乐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我感到他更实在,更适合我们学习。”张子祥答。

“你是否认为中国人看雷锋就和西方人看耶稣一样?”

“我还是重复刚才的那一点,雷锋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我们身边到处能看到雷锋,都可以看到雷锋精神在闪光。”张子祥又答道。

面对外国记者咄咄逼人的提问,一名普通士兵能如此镇静,落落大方,回答的既真诚、得体,又有鲜明的政治态度,确实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素质。

第二次,《纽约时报》记者走进雷锋杂志社。2015年7月,出版史上第一本以人名命名的杂志《雷锋》在北京问世了,《纽约时报》对此进行专访,文中写道:退休的少将,现为雷锋杂志社总编辑,他举着新创刊的《雷锋》杂志,在一个年轻的英雄肖像和关于雷锋的题词下接受本次专访。雷锋已经去世了,但在杂志中他一直活着。一个在60年代成为宣传偶像的无私士兵在中国北京一个狭小的办公室里复活了,就在那里一本由人民出版社指导的新月刊在7月创刊了。在一个昏暗的电梯大厅的尽头,有一扇门,一打开它就可以看见一面白色的墙壁,上面展示了一个红色的士兵肖像,下面有一句铭文:“人类的美好向往——雷锋”。杂志社其他工作人员一样都戴着雷锋的徽章。雷锋——作为杂志的名称是以毛体字的形式展现的。杂志是想建立一个雷锋研究的体系去捍卫军人的形象和鼓励中国社会中的利他主义。杂志的主要任务是为给那些衰落的革命榜样赢得尊重而战斗。

这位美国记者同法新社记者几乎关心着同一个话题,“雷锋和耶稣怎么比?”雷锋已经走出国门迈向世界,《雷锋》杂志的创办能够架起国际舞台多元文化体系融合的新纪元吗?

第三次,在英国威廉首相故地举行雷锋宣讲。2017年3月,我的专著《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英文版在伦敦发行,英国人选择在威廉首相故地、英国全国自由俱乐部举行,我在发行仪式上作了一场题为《告诉你一个人间奇迹》的演讲。

雷锋去世时年仅22岁。他的一生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好人”。雷锋人类美好的向往。雷锋生长在有着5000多年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上,他知识面广,喜欢名人名句,广泛吸取人类文明智慧,在他身上闪耀着古今中外先哲们思想的光芒。从雷锋的言行中,我们仿佛看到古今中外先哲们对信仰的坚守、对仁爱的追求。

演讲开始时,台下的听众似乎一个个双目无神,但随着我的演讲的不断深入,他们听进去了,眼里也有光了,有的甚至在抹眼泪。演讲结束后,不少人上台发表感想。他们围着我要求在书上签名,我带的两百多枚雷锋像章被他们一抢而空。英国汉学家米兰·卡佩汤先生上台发表演讲《苦难的孤儿,仁爱的典范——雷锋何以从大恨走向大爱》。他说:“中国的雷锋,为人类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探索。雷锋从苦难孤儿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好人,非常不易。他可以成为千千万万人的榜样。”英国独立党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前党首候选人伊丽莎白·琼斯女士说:“中国的雷锋心有大爱,太可爱了。我们英国有个南丁格尔护士,她爱护伤员,犹如女神一般。她就是英国的‘雷锋。雷锋爱学习,有哲学思想,我很佩服。”73岁的英国全国自由俱乐部主席莫里斯·罗伯逊侯爵,听完雷锋的故事后说:“将军,可以送我一尊雷锋塑像吗?我的俱乐部是议员们会友的场所,俱乐部的墙壁上挂满了首相和名流的画像,我要把雷锋塑像也摆在这里,让他们都看看雷锋,让世界更美好!”

爱心无国界,从中国的雷锋到英国的南丁格尔,他们的大爱、奉献、敬业,都会受到敬仰。雷锋和雷锋精神在全世界的传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充满阳光的、亲和的形象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刘超)

猜你喜欢
雷锋纪念馆雷锋
全国雷锋纪念馆
辽宁省暨抚顺市向雷锋墓敬献花蓝仪式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举行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雷锋章在3月闪耀
铁岭雷锋纪念馆
辽阳雷锋纪念馆
请叫我雷锋
写给雷锋
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