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芳
2023年4月,“继往开来 国韵书香”古籍保护与传承特展在辽宁省图书馆开展,以《聊斋志异》为首的十部珍藏于辽宁省图书馆的稀世古籍原本亮相。《聊斋志异》手稿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唯一存世的手本,为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手稿。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生于1640年6月5日,逝世于1715年2月25日,享年75岁。他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的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蒲松龄早年热衷于功名,19岁时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但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为岁贡生。除了中年一度在外地为幕客外,他主要在家乡担任塾师,生活穷困潦倒。
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的方式,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聊斋志异》共有431篇短篇小说,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对贪官污吏和恶霸豪绅的揭露和嘲讽、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以及对人间坚贞纯洁爱情的赞美等。蒲松龄的其他作品还包括《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以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聊斋志异》代表了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创作历时四十余载,成稿于清康熙年间。家居山东淄川蒲家庄的蒲松龄,其《聊斋志异》手稿缘何成为辽宁省图书馆的重要馆藏呢?
刘伯涛偶遇《聊斋志异》
顺着地图从沈阳往东北一厘米,便望见了西丰。西丰丘陵连绵,盛产柞蚕和梅花鹿,号称“梅花鹿之乡”。就是在这里,意外地发现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半部手稿。
辽宁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主任刘冰说,《聊斋志异》的这半部手稿系海内孤本,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保存至今唯一的一部作者手稿,属于国家级文物。这部手稿最先是在辽宁西丰被发现的。
山东人蒲松龄的手稿怎么会在西丰?何以来到西丰?今天的我们,有幸能够看到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的真迹,与共产党员刘伯涛有关。刘伯涛保留住了《聊斋志异》手稿,这是他对中华文化的大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开辟根据地,此时的刘伯涛刚刚随解放军来到西丰县,担任西丰县政府政务秘书(后任县长、县委书记)。1947年冬的一天,对于刘伯涛来说,与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这一天是他与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产生联结的一天。
那天,刘伯涛到西丰县元宝沟村忠信屯检查工作,看见农会的土炕上有一堆破旧的书籍,凌乱地堆放着。读书人出于习惯,看见书一定会去翻翻,这一翻,翻出了一函两部褪了色的蓝布皮线装书,封面上,手写的“聊斋志异”四个字映入眼帘。
刘伯涛惊奇地打开这本早年用竹制纸写的书,只见卷前有高珩的《序》、唐梦赉的《聊斋志异序》及蒲松龄所写的“聊斋志异”四个字,第一篇是《考城隍》。在翻阅过程中,他发现毛笔字字迹工整、均匀、有力,书中有多处勾画删改,有的地方甚至是大改,有的地方还加了眉批,书后还盖有“松龄”长方印章。
刘伯涛曾经读过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但从未见过手抄本。他越看越觉得这两册书非同一般。这是别人的抄本还是蒲松龄的手迹?刘伯涛问农会干部,这是谁家的书?农会干部说,说不清是谁家的了,这些无主的书,农会准备用来烧炕引火用……
刘伯涛被吓了一跳,嘱咐农会干部,这些书不能烧火,找个麻袋先装起来。然后,便将《聊斋志异》手稿带回了县城。
手稿遭遇劫难的历程
1644年,清军入关后,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东北逐渐成了满族、蒙古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自清朝顺治年间开始,山东、河北、河南的大量失地农民拉家带口地通过陆路和海路来到东北垦荒种田,或在城里做些小买卖。这次人口大迁移是民间自发的,历史上叫“闯关东”。东北地区这样的人口结构,决定了当时东北乡村的文盲率高得吓人,认识字的人也缺乏作为读者的文化根基,根本不知道《聊斋志异》,即使知道,也不清楚其价值。东北的冬天又寒冷,全靠烧炕做饭取暖。在这样的文化和自然背景下,一片纸都很难看到。农会炕头上破旧的《聊斋志异》手稿,被农会干部定性为引火烧灶的废纸,一点儿都不稀奇。
西丰县志办原主任孙超说,如果没有刘伯涛,《聊斋志异》手稿最后的命运就是被扔进灶坑烧火了。烧炕引火,这四个字与《聊斋志异》手稿关联起来,让人直冒冷汗。如果它化作灰烬,都不知道谁是罪人。
把真相追寻到底
当时,刘伯涛回到县城,先找来1938年版的《西丰县志》,果然查到了关于《聊斋志异》手稿的记载:“蒲英灏,山东淄川人……家藏原稿四部,珍密,不轻示人。”
刘伯涛专门召开了座谈会,向西丰县文化人征集有关手稿的线索,了解到蒲松龄的后人蒲文珊曾担任过西丰县图书馆馆长,给他们看过《聊斋志异》的手稿。
蒲文珊多次被刘伯涛请到县政府,让他对从旧书堆里发现的《聊斋志异》手稿进行辨认。蒲文珊确认这是蒲松龄的手稿,但是,他家失落的手稿是两函四部,现在这些只是一函两部。
蒲文珊告诉刘伯涛,《聊斋志异》手稿同蒲氏其他一些手稿一直深藏于淄川城内玉英街蒲氏家祠。清同治年间,蒲松龄七世孙蒲价人闯关东来到奉天(今沈阳)谋生,随身携带了《聊斋志异》手稿。清光绪初年,《聊斋志异》手稿重新封装为两函八部。蒲价人之子蒲英灏供职在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幕府,依将军得知蒲家藏有《聊斋志异》手稿,便商量借阅,蒲英灏借出半部。依克唐阿将军曾在抗击日俄侵略中立下卓著功勋,后被调往北京,于1899年病逝。此后,其所借去的半部《聊斋志异》不知所终。1900年,蒲英灏镇守辽宁西丰大围场,家也搬到了西丰,剩下的半部手稿就被带到了西丰。蒲英灏去世前,将半部手稿传给了第五子蒲文珊。
伪满洲国官员和日本侵略者都想得到手稿,多次对蒲文珊威逼利诱。蒲文珊遵从祖训,对觊觎手稿的人一口咬定书稿被老家人带回山东去了。蒲文珊因此失去了西丰县图书馆馆长的职务,只能谋了一个小学教师的工作糊口。为了防止手稿发生意外,蒲文珊在住宅西山墙外面盖了一间小房,里面用土墙隔成前后两个部分,后面与西屋打通并安了一扇小门,用一个木柜挡在门前,手稿就藏在里面。后来,这部手稿在战乱中丢失,蒲文珊再也没有见到过。
千里万里追寻另一半
另两部哪里去了?刘伯涛再去元宝沟村,一位农民提供了可靠的线索:一位叫王慎之的工作队员把另外两部手稿带到了哈尔滨。于是,刘伯涛给辽东省政府写了一封求援信,请求组织协助把蒲松龄手稿要回。信发出半年,《聊斋志异》一函两部手稿,被哈尔滨市政府派人送回了西丰。
1951年春,刘伯涛亲自将两函四部《聊斋志异》手稿交给辽东省人民政府。同年4月,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致函西丰县人民政府:“由辽东省政府转来你县蒲氏家藏《聊斋志异》原稿,经专家鉴定确系真迹。篇后钤有‘松龄白文长方印一枚,是极为珍贵的《聊斋志异》定稿本。”
确认了是蒲松龄手稿真迹后,刘伯涛心中惦记着在沈阳丢失的《聊斋志异》另一半手稿,便发动一切关系寻找。后来发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北平晨报》曾报道过“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图书馆藏有蒲留仙《聊斋志异》原稿四十六卷”。同时,《盛京时报》亦以“《聊斋志异》原稿本在苏联保存”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报道说:“伯力(编者注:当时俄罗斯在中国外东北地区最高行政机关和边疆区首府所在地)函云:苏联学术院远东分院图书馆搜集得世界名贵作品多种,对于搜集中国古代原稿著作,尤特别注意。已经搜得之名贵作品为《聊斋志异》四十六卷之原稿本。此书计有空想之志异小说及物语数百篇……”了解到这些信息后,刘伯涛就拜托国家驻俄罗斯使领馆人员,到俄罗斯的各大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家等各处寻找,但是很遗憾没有找到。
现存《聊斋志异》半部手稿共收录小说二百三十七篇。其中除《库官》《酆都御史》《龙无目》等三十一篇为他人代抄外,其余二百零六篇均为蒲松龄手迹。书中眉栏上及各篇正文后间有蒲氏手录王士祯评语及佚名校语。该手稿用竹纸抄写,半页九行,每行二十七至三十字不等,系原手稿全部八册的一、三、四、七册。1951年装裱时,改为“金镶玉”形制,并由四册析为八册。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手稿影印本,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蒲松龄的手迹。
刘伯涛长时间执着地追寻和确认《聊斋志异》手稿,使手稿安然地藏于辽宁省图书馆,如同把鱼放进了水里、把花栽进了土里。这是一个读书人的担当、一个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一个为官者的深明大义。
对文化的热爱和责任
1951年5月,已经是西丰县委书记的刘伯涛,收到东北人民政府寄来的五百万元东北币奖金。他立即找来蒲文珊,将奖金如数交给了他,自己一分没留。
经测算,五百万元东北币换算成人民币,是五百元,而当时很多人的工资是一个月三十六元六角,五百元算是一笔巨款,能在沈阳买一座三间的平房。收到奖金的蒲文珊无比激动,他没有想到刘伯涛会把这笔巨款都给了他,他不但得到了奖励,也得到了尊重。蒲文珊说:“刘书记,我要把所知道的都告诉你。清同治年间,祖父蒲价人来东北时,不光携来《聊斋志异》原稿、《农桑经·草虫篇》等著作,还有蒲松龄按《聊斋志异》主要内容绘制的《聊斋行乐图》一轴,与《聊斋志异》原稿配为一套。我都上交给国家。”
第二天,蒲文珊如约把这些书籍、画轴给刘伯涛送来了。尤其是蒲松龄亲笔写下且从未流传的《农桑经·草虫篇》,也是他们家的传家宝,委托刘伯涛上交国家。
《农桑经》知名度虽然没有《聊斋志异》高,文物价值却不低,于1962年被收录于《蒲松龄集》中,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至此,世人才知晓了蒲松龄才华的全貌:他一边踏实严谨地撰写农学专著,一边把中国的志怪文学推向了顶峰。如今,《农桑经·草虫篇》手稿也被珍藏于辽宁省图书馆,是重要的馆藏之一。
如果说刘伯涛发现并拯救了《聊斋志异》手稿,是出于一个读书人的本能,也是出于一个地方官员的责任,那么,能让蒲松龄后人把《农桑经·草虫篇》手稿信任地交给他,让世间又多了一笔文化财富,则是他的人格魅力使然。从战乱的苦日子中走过来的蒲文珊,从刘伯涛这样的共产党人身上体会到一种令人景仰的精神并深受感染。
从世俗层面来看,蒲松龄一生都不得志,他写的《聊斋志异》,在当时也没给他带来任何名利。但有意思的是,真理在时间中暗自运行,蒲松龄用他那些奇异的文字,完成了与时间的对抗,以一部《聊斋志异》在天地间立了足。
《聊斋志异》的素材来自山东乡村,蒲松龄的手稿闯了关东,在西丰乡村渡了劫,最后进了沈阳城,成为辽宁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刘伯涛则完成了他的使命,无声无息地隐入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