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河南扩大开放中的几件大事

2024-07-12 12:37张以祥
百年潮 2024年6期
关键词:洽谈会郑州河南

改革开放后,河南抓住宝贵历史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我在任河南省副省长前后,亲身参与了河南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几件大事,至今记忆犹新。

兴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

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率先崛起,河南却长期在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的尴尬中徘徊。如何对外开放,成了困扰河南发展的最大难题。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谱写了河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篇章,把一个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省份与世界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河南的机场建设始于1920年。民国初期修建的都是简易机场,基本上属于军用。20世纪30年代后期逐步成为军民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部分原有机场进行了改建或扩建。1954年,河南省会从开封迁至郑州,1956年中国民航在位于现在郑州的中州大道与民航路的东北角处建立民用航空站,为军民合用机场,人们习惯称之为“东郊机场”或者“燕庄机场”。当时的机场跑道短、场地小、设备陈旧,不能起降大型飞机,航班也很少,更没有国际航班,吞吐量小得可怜。据《河南民用航空志》记载,1956年民航旅客吞吐量仅12人,货邮发运量0.79吨,发运收入0.29万元。1958年12月,河南开辟了第一条地方航线—郑州至南阳航线。20世纪60年代初,郑州机场开通了广州—郑州—北京航线。1977年起,辟有经过航线六条,始发航线一条,可直通北京、上海、西安、长沙、广州等城市。

郑州老燕庄机场

改革开放后,随着民航业务的发展,航线增多,业务繁忙,燕庄机场的条件越来越满足不了需求,严重制约了河南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1985年,省委、省政府开始谋划建设郑州民用机场。1989年2月5日,郑州机场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对外开放,成为河南第一个国际航空港、国内航空干线的重要枢纽之一。

1990年11月,河南省省长李长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郑州现场办公会上指出,内陆城市的开放,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上狠下功夫,“空港建设是当务之急,市里要组织专门班子,会同省里,把这项工作作为城市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决迅速地抓上去。这是城市政府应尽的责任。”为加快空港建设,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兴建新的郑州大型国际民用机场。当时,我担任郑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并兼任郑州机场建设指挥部第一任指挥长,亲历了项目前期准备直至开工建设的全过程。

确定新机场建设目标后,省委、省政府决心非常大,把新机场建设列为“一号工程”,面对资金短缺的巨大困难,发出“河南人民扎紧裤带也要建一个国际机场”的誓言。

国际机场建设项目的立项比较困难,除了当时国家对大项目审批控制比较严以外,机场项目需要国务院和军委联合审批,更增加了立项难度。从1990年11月起,我们开始立项的具体工作,多次向国家计委、总参、空军总部汇报。12月底济南军区空军派人来郑州研究新机场建设方案。建设方案的一个难点在于,军方希望新建的机场仍为军民合用,而我们地方的意见是为未来河南省的对外开放和民航事业的发展,新建一个国际民航机场。在与军方多次协商后,双方达成协议,由地方出资,在郑州西北马头岗建一个单独的军用机场,原来的燕庄机场废弃后交由地方开发(即现在郑东新区CBD的核心区)。1991年4月1日,李长春带队,省计经委副主任姚如学和我参加,向总参及空军总部首长汇报新机场立项工作,立项方案终于获得了军方的同意。

1991年4月12日,总参、空军总部、济南军区空军的机场考察团来郑州,勘察、确定新机场场址。选址必须实地观察地形地貌,考虑地质条件、气象条件、临空条件,特别是两个机场跑道间垂直距离必须大于33公里。当时,燕庄机场还在军民合用,这意味着新机场场址必须在老机场东南或西北33公里以外。考察团马不停蹄地跑了10天,考察了拟选的32个场址,初步选址在新郑市薛店镇境内,后经省市领导、军队民航专家、省市有关部门研究确认。新场址距郑州市中心二七纪念塔35公里,地域开阔、交通方便、临空条件好。

1992年10月19日,省政府正式成立了由省长助理钟力生任组长的省机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郑州市成立了机场建设指挥部,我任指挥长,负责具体筹建工作。10月23日,我们和国家计委、民航总局的同志拿到了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同意新建郑州薛店民用机场的批复。批文明确,机场飞行区按起降B747飞机设计;机场产权属地方,民航局实行行业管理。工程投资中,安排科威特政府贷款2200万美元,由河南省负责偿还,国内配套资金由河南省筹措解决,资金来源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一步落实,可行性报告由国家计委商有关方面审批。

1993年1月18日,机场建设指挥部在建设路租用的办公楼前正式挂牌。当时办公条件很简陋,指挥部人员除少数是专业人员外,大部分是借调、招聘的。这些人多数没有建设4E级大型机场的经验。指挥部提出了“团结、拼搏、优质、高效”的工作方针,边学边干,很快启动了工程。

1997年8月28日,新郑机场通航仪式现场

1993年6月,国家计委批复了薛店机场的可行性报告。在批复以前,指挥部在省机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抓时间、抢速度,本着能干提前干的精神,已经完成近百万土方量,跑道、滑行道的土方已全部打通。同时确定由空军设计局和在郑州的机械部第六设计院承担机场主要设计任务。在研究候机楼招标方案时,民航总局负责同志说,现在改革开放,你们地方机场可以请国外公司参加投标。于是,我们邀请了几家外国公司参加招标。最后,其中一家外国公司中标,该公司的设计方案经省委常委会研究确定为薛店机场候机楼正式方案。候机楼由外国公司设计,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由于机场建设资金大部分需要省里自筹,当时国家控制信贷很严,资金缺口很大,所以省政府约定,由郑州市负责征地6000亩,每亩征地费1万元,合计6000万元,记作郑州市投入。征地拆迁涉及3个乡,10多个村,200多户,1000多口人,且征地费用这么低,阻力很大。省、市政府对这个问题都相当重视,领导小组多次开会研究征地、拆迁、安置方案,并和县领导反复协商,最后经郑州市人大批准实施。我们和拆迁群众交流意见,承诺政府一定妥善做好安置、就业工作,并展望将来机场建成以后,他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将大大改善。多数群众表示理解,支持机场建设。

1994年,投资10多亿元的新郑机场全面开始高速建设。1997年8月28日,顺利建成通航。新机场为4E级大型机场,可起降世界各种大型飞机。候机楼各种设备先进,颇具现代化气息。机场与郑州市区用全封闭的高速公路相连,并预留第二跑道位置。新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可达380万人次,每周可安排800余个航班,具备接纳波音747等大型客机的能力。新机场最后定名为“郑州新郑机场”。身处内陆的河南省终于有了一流现代化的航空港。截至2020年,改扩建后的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2140.67万人次,全国排名第11位;货邮吞吐量63.94万吨,全国排名第6位,运输起降17.86万架次。

确定实施“东引西进”发展战略

世纪之交河南省实施的“东引西进”发展战略,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依据经济发展梯度推进规律,结合河南省区位优势,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决策。

1998年下半年,河南省政府就提出了“东引西进”。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长李克强为组长,李成玉、我和张涛三位副省长为副组长,省主要综合管理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工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在省政府召开的工业结构调整会议上,李克强省长明确提出了“东引西进”,并具体说道:河南工业结构调整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光投资拉动不行,要消费拉动,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河南一定要抓住机会,在中西部地区先行一步;结构调整要往高附加值、高科技方向发展,要引进东部地区的技术、资金,着重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品升级换代;结构调整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整体联动,按市场规律引导。

1999年2月23日,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政府常务会上,李克强省长提出:今年的基本方针还是“东引西进”,地产品销售要往省外打,先在西北干。高新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很重要一点是“引”……3月23日,河南省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关于“西进”,李克强省长讲道:“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出口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开拓国内市场成为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潜力巨大的中西部市场是开拓国内市场的重点。河南在中西部具有区位、资源、人文等方面的相对优势,这次调整一定要从市场需求出发,争取能够较大范围地占领中西部市场。”关于“东引”,他讲道:“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和生产能力向内地转移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规律,也是加快全省工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机遇。要发挥河南市场腹地广阔的优势,把产品结构调整同引进东部产业结合起来,以市场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引进先进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能力”,“我们要想办法吸引他们来河南进行产业转移”。最后,他作了总结:“先把首批项目启动起来,下一步就要着重考虑东部产业转移问题和中西部市场的开拓问题。”

在“东引西进”总方针指引下,河南省开展了一系列经贸活动。1999年4月21日,广东省政府考察团来河南考察,并就豫粤合作与我们交换意见。5月24日,广东省政府代表团和河南省共同举办了豫粤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76个项目签约,总投资18.54亿元。当年25个项目付诸实施,14个项目建成,29个项目取得重大进展,豫粤合作成效显著。

我们经过考察认为,新疆是西北大省(区),市场广阔,但85%的产品需从外省购进,河南很多产品很受新疆欢迎,且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运输成本低,相对沿海省份有较强的竞争力;河南人在新疆占的比例较大,对河南产品有认同感、亲情感;新疆与八个国家相邻,边贸很有发展潜力。加上1998年河南省安阳、焦作两市在新疆举办名优特地产品展销会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样,“西进”第一站选择了新疆。豫新合作成了两省区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在新疆办展销会是河南省第一次出省独自办展销会,省市领导非常重视,我和陈全国副省长任组委会主任,五位市长亲自带队。全省上下深入发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为了鼓励企业参展,减轻企业负担,省政府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并为此专门召开座谈会,

进行大力宣传。

1999年7月8日至12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1999年河南产品(乌鲁木齐)展销会”成功举办,总成交额104.07亿元,其中合同金额64.52亿元,协议金额39.22亿元,零售金额0.33亿元。在全部成交额中,售出83.95亿元,购进20.12亿元。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60项,其中投资项目41项,总投资4.26亿元。科技成果交流项目18项,承接建筑工程1项。展销会取得的经济成果超出预期,而且密切了河南与新疆的合作,扩大了河南的影响,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意识,树立了河南产品在新疆以及西北地区的新形象,是一次“西进”中西部市场战略的成功实践。在后来的2000年、2001年我们连续三年在乌鲁木齐举办了河南产品展销会。展销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0年河南产品(乌鲁木齐)展销会现场

2000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力生和我率团借广西壮族自治区举办2000年广西投资贸易洽谈会之机,举办了河南名优特新产品(南宁)展销会。2001年8月,在甘肃举办了河南产品(兰州)展销会。2002年,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都收获颇丰。

豫沪合作是“东引西进”的重头戏。从1999年3月起,河南省经贸委先后六次到上海,与上海市有关部门交流情况,寻求合作,并专门在上海召开座谈会倾听上海专家的意见,10月上旬,我率省政府代表团去上海洽谈,与上海市政府签署了《关于全面加强上海市与河南省经济合作的意见》。《意见》明确了豫沪合作八个重点合作方面,即工业、电力、农业产业化、商贸、科技(包括教育)、金融证券、旅游和人才。

2000年3月10日,我率省政府代表团在上海举行了豫沪经济合作项目发布会暨河南旅游推介会,发布了145个新的工业合作项目和16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鼓励上海企业来河南,河南又制定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豫沪合作的若干意见》,从土地、资金、税费等多方面提供优惠,并鼓励上海企业直接到河南收购棉花、粮食、油料等农副产品。4月21日,豫沪经济合作洽谈会暨上海商品博览会在郑州隆重开幕。双方企业签订了103个合作项目,总投资49亿元,其中吸引上海投资23.6亿元。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27个,亿元以上项目3个,高新技术成果转让及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占30%。

2000年11月20日至22日,李克强省长率河南省政府代表团回访上海。11月20日举行了“上海—河南合作项目签约仪式”,豫沪两省市又签订了21个项目,总投资23.2669亿元,其中上海方投资15.8115亿元。这次签约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超过1/3,引进了上海著名的食品品牌,洽谈由河南向上海输送劳务人员。河南省计委还与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签订了关于两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意向。经过双方一年多的共同努力,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上海浦东新区的合作全面开展;豫沪人才交流服务合作协议顺利实施;豫沪旅游合作取得成效。河南省与上海市普通教育合作项目开始运转;劳务合作取得初步成果;在金融、保险证券等方面开展了合作,浦发银行郑州分行正式运营。

加强产学研结合,引导企业与国内重点高校、科研单位合作,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东引西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7月、2002年3月,我两次率团访问清华大学,寻求与清华大学全面合作,签署了《河南省政府与清华大学全面合作协议》。第一批合作项目投资总额4.6亿元,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已分别纳入省工业结构调整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和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合作形式从购买技术、成果转让发展为合作研发、共建研发机构、企业咨询诊断以及资金技术入股建立股份公司等。2000年5月17日,我率有关委局和企业去北京大学就科技成果转让和合作研发等洽谈省校合作。

除清华、北大外,河南省先后与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开展了相互访问、签订了省院(校)合作协议、举办项目洽谈会、技术难题招标等,河南省还与中科院联合举办了2000年河南科技成果交易会,组织了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信息、品牌优势与河南的区位、市场等优势结合,推动河南省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深受企业的欢迎。

“东引西进”战略的实施,扩大了河南省的对内对外开放,加快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举办河南省首届经济贸易洽谈会

河南2000年经济贸易洽谈会,是河南省首届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河南省是一个内陆省份,在国外知名度不高,经济外向度很低,举办对外经贸洽谈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同时河南省具有的区位、市场、劳动力、基础工业、历史文化优势,对外资有较大的吸引力。综合考量后,省政府在1999年10月初步决定,2000年在郑州举办河南省首次以招商引资为主题的综合性经贸洽谈会。

筹划举办商贸洽谈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找一个国家部委和河南省共同举办,以增加权威性和对外商的吸引力。我们拜访了几个部委,最终争取到和国家贸促会联合举办。1999年10月23日,我们拜会了国家贸促会会长俞晓松,俞会长对与河南省共同举办经贸洽谈会非常重视。国家贸促会的全力参与为成功举办洽谈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为争取更多的客商参加洽谈会,我们筹划洽谈会举办的时间放在2000年4月份,与洛阳牡丹花会、豫沪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相结合,在郑州开幕,在洛阳闭幕。同时要求洽谈会要与东西部经济技术合作相结合,与国外友好省、州、县交往相结合,集中各方面力量,发挥综合优势,共同唱好在省内招商引资这台戏。此外,为确保招商引资的成效,洽谈会初始定为每两年举办一次,视情况再变更为每年一次。

省政府常委会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在11月24日,下发《2000年河南经济贸易洽谈会工作方案》。11月27日,召开河南经济贸易洽谈会筹备工作会议。

1999年12月13日,张以祥在河南省·清华大学技术经济合作洽谈会上介绍省情

为确保洽谈会取得圆满成功,成立了以李克强省长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俞晓松会长为主任的组委会,我和马跃任副会长、省政府贾连朝秘书长任常务副主任。开始紧锣密鼓的工作:一是项目准备和推介工作。选择项目依照国家和河南省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并与“十五”发展规划和省工业结构调整计划相结合,引导外资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项目,重点放在基础设施、通信、汽车及其配件、电力设备、建材、农业、林业以及河南省重点产业的配套项目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上。二是客商的邀请工作。各委局、各地市都认真、详尽地制定了招商方案,在广泛邀请客商的基础上,着重邀请跨国公司、高新技术和具有品牌优势的外国公司与会。三是重点签约项目的签约准备工作。为使尽可能多的项目在这次洽谈会上签约,针对各项目单位已经签订意向、协议的项目或已在谈的项目,利用洽谈会的契机,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谈判进度,争取在洽谈会上签约。四是布展工作。各市地和一些大型企业都在郑州中原国际博览中心设立了展谈结合的洽谈室,精心布展,直观展现河南改革开放的形象和利用外资的成就。五是宣传报道工作。省、市各新闻媒体都加大了对外宣传的力度,大力宣介这次洽谈会。

2000年河南经贸洽谈会签字仪式现场

筹备期间,我们专程去北京国家贸促会向俞晓松会长汇报筹备情况并听取指示。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4月16日,河南经济贸易洽谈会在郑州开幕,并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仅在吸引外资、进出口贸易、东西部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宣传了河南,增进了外商对河南的了解,树立了河南的新形象,提高了河南的知名度。(责任编辑 崔立仁)

(本文由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薛琳同志采访整理)

作者:河南省政府原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猜你喜欢
洽谈会郑州河南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梦启郑州
8.30全国赏石日活动筹备工作对接洽谈会在京召开
第4届中国铸造科技成果交易洽谈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