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特别是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时候,总使我们想起并引用邓小平关于“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的政治交代。完全可以说,邓小平关于“关键在领导核心”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原创性思想理论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特别是党的建设具有无法估量的意义。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对这一极其重要的思想,开展深入的研究。
在邓小平退休前后,讲得最多、也最重要的,就是他对全党和中央新领导集体的“政治交代”。这个“政治交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既讲了我们党应该组成一个什么样的中央领导集体、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后应该怎样工作,又讲了退出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应该怎样支持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工作。其中,一个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全局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交代,就是“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关键在领导核心”。
这一重大政治交代,基于邓小平对国内政治风波发生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生死存亡严峻挑战的深刻判断。1989年春夏之交,面对国内发生的政治风波,中共中央领导层内部出现了不同意见。特别是当北京部分地区出现政治动乱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赵紫阳对动乱采取纵容和支持的态度,助长了动乱的发展。5月20日上午,邓小平在住地同陈云、李先念、彭真、杨尚昆、王震、李鹏、乔石、姚依林、宋平等开会。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问题的根子出在党中央,是在中央内部。党内有两个司令部。陈云等在会上表示,完全拥护邓小平的讲话和中央必须采取的措施。会议提议江泽民任中共中央总书记。1989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同李鹏、姚依林的谈话中,在强调改革开放政策不变的同时,提出要更换领导层,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中央领导集体。他指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真正形成成熟的领导是从毛刘周朱这一代开始;第二代是我们这一代,我算是个领班人;现在要换第三代。他明确指出:“关键在领导核心。”“这就算是我的政治交代。”他还说,这个领导集体要党内信得过、人民信得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胸襟开阔、不搞小圈子,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
这一重大政治交代,源于邓小平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邓小平在提出“关键在领导核心”这一“政治交代”后,进一步从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中,阐述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为什么要有一个“核心”。1989年6月9日,他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谈到要很冷静地考虑一下过去,也考虑一下未来时,强调:“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干下去。”不久,他就在6月16日同江泽民、李鹏、乔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环、杨尚昆、万里谈话,通过对党的历史经验的回顾总结,鲜明地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集体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因为有毛主席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进入第三代的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一点所有在座的同志都要以高度的自觉性来理解和处理。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也就是大家同意的江泽民同志。开宗明义,就是新的常委会从开始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中的核心。只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只要它是团结的,努力工作的,能够成为榜样的,就是在艰苦创业反对腐败方面成为榜样的,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9月4日,他在同江泽民、李鹏、乔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环、杨尚昆、万里商量自己退休问题时,再次以历史经验为鉴戒,强调“中国一定要有一个具有改革开放形象的领导集体”,“这个集体要有一个核心”。
这一重大政治交代,成于邓小平对党的领导制度改革的深刻思考。1989年6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赵紫阳同志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动乱中所犯错误的报告》,决定撤销赵紫阳党内一切领导职务,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调整中央领导机构部分成员,形成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11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参加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全体同志时,再次强调“确定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我们全党做出的正确的选择”。12月24日,他在同江泽民、杨尚昆、李鹏谈话时,在对一年半以来中央的工作表示满意的同时,再次强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后年党代会要选一些年轻一点的精力充沛的人进政治局,进常委会更好。”他还明确指出:“这一年多的成绩不可低估,国内外形势比我们预料的要好。最关紧要的是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这样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将是不可战胜的。”这里,他反复强调“好的政治局”“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和“团结的领导核心”,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应该形成一个什么样的领导制度,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事实上,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同时强调还要有一个“领导集体的核心”,本身就提出了一个领导制度创新的问题。
总而言之,这不是一个退休老人一般性的政治交代,而是一位老一辈革命家心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交代。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领导制度问题,一个重大的政治决策。
邓小平关于“关键在领导核心”的思想,即党的中央领导集体要有一个核心的思想,在党的民主集中制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中国共产党把“民主集中制”写进党章,是1927年6月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把它确定为党的组织原则,是192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之前,1921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但对于党的地方委员会怎么成立等问题已经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了明确规定。在1922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这部党章虽然也没有写上“民主集中制”,但“纪律”部分的规定都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1923年7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和1925年2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中重申了这些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规定。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一次把民主集中制称为“组织原则”,并且初步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之内涵。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党建立初期对于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认识过程。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中央领导机构如何设置和中央如何组织起来开展领导工作,是一个关系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的落实,以及党的组织化程度和领导力的重大问题。从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到党的十二大,再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四大,再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在党中央领导制度建设和完善问题上,我们经历了四次探索和制度创新。
一是,经过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中国共产党不仅从思想上认真清理了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发扬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而且完善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了党中央主席制的领导制度。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到党的七大之前,党中央的领导制度长期以来没有定型,特别是关于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曾经有过“中央局书记”“委员长”“总书记”“主席”等各种制度设计,遵义会议后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称为“负总责”。1943年3月20日,在《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中明确:“在两次中央全会之间,中央政治局担负领导整个党工作的责任,有权决定一切重大问题。政治局推定毛泽东同志为主席。”“凡重大的思想、政治、军事、政策和组织问题,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讨论通过。”“书记处是根据政治局所决定的方针处理日常工作的办事机关,他在组织上服从政治局,但在政治局方针下有权处理和决定一切日常性质的问题。”“书记处重新决定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同志组成之,泽东同志为主席,会期不固定,得随时由主席召集之。会议中所讨论的问题,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这个文件,不仅决定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设“主席”,而且明确了主席的权限和职责,特别是规定中央书记处会议“由主席召集之”,“会议中所讨论的问题,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这样的领导制度,我们可以称为“主席制”。自1943年3月起,主席制就成为民主集中制关于中央领导制度的重要特点。党的七大修改通过的党章不仅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而且规定“中央委员会主席即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时也就成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显然,党中央领导制度的这一改革,从组织制度上保证了毛泽东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地位。党的七大实行的主席制,一直延续到党的十二大。
二是,党的十二大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把党中央的领导制度从主席制改为总书记制。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讲话中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这一重大问题。他强调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重大问题一定要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决定时,要严格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一人一票,每个书记只有一票的权利,不能由第一书记说了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决定在党中央设立“总书记”。我们可以把这样的领导制度称为“总书记制”。胡耀邦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后,在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被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他在党的十二大对此重大制度变动是这样说的:“根据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新党章强调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组织都必须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新党章规定,党中央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这里讲的“负责召集”和“主持”,就是党中央总书记的权限和职责。党中央决定重大问题,就是邓小平说的:“重大问题一定要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决定时,要严格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一人一票,每个书记只有一票的权利,不能由第一书记说了算。”显然,党的领导制度进行这一改革的初衷,是要通过强化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来防止发生个人崇拜。但是,在当时虽然没有强调党的领导集体要有核心,实际上还是有核心的。正如邓小平所说的:“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实际上”这三个字表明,开始实行总书记制时党的领导集体还是有核心的,同时也表明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正式明确和制度化。
三是,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进一步健全党中央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明确指出在实行党中央总书记制的同时要有一个领导集体的核心。面对1989年春夏之交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挑战,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意识到党的领导集体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时,还要有“核心”这一重大问题。邓小平联系党的历史经验深刻指出:“关键在领导核心。”这就明确提出了党中央的领导制度,应该是“党中央总书记+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这样的构架。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最关紧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强的又能够团结人的“领导核心”。正是基于这样深刻的考虑,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认为江泽民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为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也由此成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把邓小平提出的“关键在领导核心”思想写进了党代会报告,意味着这一思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全党所接受,开始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显然,这样的思想和制度创新,来自党的领导工作实践及其积累的丰富经验,完善和发展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四是,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问题上的历史经验,重新强调党中央和全党要有一个领导核心。自从邓小平提出党要有一个领导集体的核心问题以后,我们党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的过程中进行了新的探索。实践证明,邓小平关于党的领导集体要有核心的思想是正确的。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党,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同时,必须要有一个核心。否则,在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一些目无政治纪律、无视党和人民权威的人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党中央的权威性就会受到损害,党的领导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党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短短几年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因此,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遵循党和人民的意志,明确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号召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我们形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标志。党的十九大把这一重大成果写进了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明确了“两个确立”,即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一个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决策。
回顾党的领导制度这四个阶段的探索和制度创新,我们深深体会到,重新学习领会邓小平的政治交代,重新学习领会邓小平关于“关键在领导核心”的深刻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加自觉地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什么是“领导核心”?“领导核心”的科学内涵是什么?这里,我们结合党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问题的丰富实践,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从上述党的领导制度探索历史的回顾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关于“领导集体的核心”问题,历史上存在两种状况。一种状况,是党的领导集体核心不是党中央主要负责同志。比如遵义会议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党中央负总责的是张闻天,但核心是毛泽东。又比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党的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邓小平,但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一届六中全会党中央主席是华国锋,十一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党中央主席是胡耀邦,党的十二大到十二届六中全会后党中央总书记是胡耀邦,党的十二届七中全会前到十三大党中央代理总书记是赵紫阳,党的十三大到十三届四中全会党中央总书记是赵紫阳。另一种状况,是党中央主要负责同志就是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核心。1943年3月决定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主席,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主席,从那时一直到毛泽东去世,“主席”和“核心”的人选始终是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一直到今天,“总书记”和“核心”的人选也是统一的。我们之所以提请大家注意这两种情况,是要说明“领导集体的核心”问题,不只是一种领导制度的组织形式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强调建立“领导集体的核心”要建立的是政治强的中央领导集体,选的是政治强的中央领导核心。研究“领导集体的核心”及其科学内涵,首先要从政治上看问题,而不只是从组织形式上去把握这一问题。
联系历史来重温邓小平的政治交代,特别是他关于“关键在领导核心”的深刻思想,可以注意到,邓小平在政治交代中论述中央领导集体要有一个核心时,根本之点在于建立一个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央领导集体。因此,对于“领导核心”的科学内涵,他在定位“领导核心”是中央领导集体的“领班人”时,强调:一是党内信得过、人民信得过的中央领导集体“领班人”;二是胸襟开阔,不搞小圈子,能够广泛团结人的中央领导集体“领班人”;三是坚持改革开放,坚决惩治腐败,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央领导集体“领班人”。
联系党的历史来研究“领导集体”的科学内涵。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毛泽东作为“核心”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按照陈云在《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这一权威文献所陈述的,遵义会议通过的决定,第一条就是“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遵义会议后在对常委分工时,明确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由于当时党的领导主要是领导军事斗争,毛泽东由此进入中央领导集体并承担起军事指挥的领导任务。重要的是,遵义会议后,军事上的重大决策都是毛泽东带领大家作出的,不久就扭转了中央红军被动的局面,最终赢得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所以,大家一讲到遵义会议就一致认为,是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而遵义会议之所以能够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之所以能够在遵义会议上获得绝大多数领导人赞成和拥护,一是在实践中大家已经看到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危害;二是毛泽东在行军途中已经对王稼祥、张闻天及一些红军干部反复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团结了大多数;三是毛泽东在会上的长篇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及以后在军事上应该采取的方针,得到绝大多数领导的赞成。由此可见,“核心”之内涵,一是能够顺从和代表党内正确的意见;二是能够团结领导集体中的绝大多数同志;
三是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为党指出正确的方向,提出正确的路线。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在阐述党的历史及其丰富经验的时候,特别是在阐述遵义会议历史和毛泽东贡献的时候,没有使用过“核心”这一概念,我们使用得比较多的概念主要是“领导地位”和“领袖”。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党,已经是一个有了自己伟大领袖的党。”他说:“这个领袖,就是我们党和现代中国革命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毛泽东同志。”他在论述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领袖”的时候,用了党和革命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为灾难深重的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指出了达到彻底解放的唯一正确道路”、“一切都根据人民群众的意志”和“人民最忠实的勤务员和最恭谨的小学生”,并有许多中坚干部“围绕在毛泽东同志周围”,等等。邓小平在党的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也阐述了“领袖对于党的作用”,并引用了列宁关于领袖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论述,强调“这种领袖是在群众斗争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而不是自封的”。这些关于“领袖”和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论述告诉我们:作为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一能够忠实代表党和人民根本利益,二能够广泛团结和组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三能够为党和人民指明正确的道路。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党是用“领导地位”或“领袖”来阐明我们党是有“核心”的,但这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使用过“核心”这个概念。比如在1962年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邓小平在阐述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的时候,就说过:“我们党,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都特别强调树立核心;后来,核心大体上树立了,就特别强调如何当好‘班长。这就是说,一定要树立核心。不树立核心,处于涣散的状况,这个党委的工作是做不好的。”当然,邓小平在这里讲的“核心”,指的是“党委的‘班长”,和他后来强调的“党中央的核心”不完全一样,但又有联系,因为党中央和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也有一个“班长”这样的“核心”。
综上所述,无论从邓小平的论述来看,还是从党的历史经验来看,对于什么是“领导核心”问题,尽管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但其基本内涵始终是党和人民意志的忠实代表者、党的领导集体意志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的凝聚者、党的正确路线制定者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确方向的引领者。简单地说,“领导核心”就是忠于党和人民、团结党和人民、引领党和人民的领袖。
我们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20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的政治交代特别是他关于“关键在领导核心”这一重要思想的现实意义,就是要在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政治与思想的统一上,更加自觉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
首先,我们要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认识到“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涵盖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方方面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切彪炳史册的变革和成就,正如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的:“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正是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毫无疑问,“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历史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我们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上认识到“两个确立”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流、发时代之先声,作出一系列重大科学判断,成为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前进方向的领路人。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文件征求意见过程中,地方和部门以及军队都希望这次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委员会同志一致赞成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众望所归,当之无愧、名副其实;一致表示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全党的共同意志,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写入党章,同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之所以能够得到全党的一致赞同,是因为这是来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结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合乎历史逻辑的科学结论。因此,完全可以说,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必然选择,是党和国家之幸、人民之幸、中华民族之幸。
再次,我们要从政治与思想的统一上认识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是新时代新征程最紧要的任务。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世界进入变乱交织的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如同大海航行要有敢于和善于迎风破浪前进的舵手,要有全天候的罗盘指南一样,面对伟大征程上难以避免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我们更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的二十大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以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这样的权威形式,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最紧要的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可见,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最紧要的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这一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重要任务。
总之,我们今天重温邓小平关于“关键在领导核心”的政治交代,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后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在思想、行动上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在改革发展面临种种挑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艰辛攻坚克难之际,我们更要充满信心、团结奋斗,以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的要求,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步调一致向前进。
(责任编辑 杨琳)
作者: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