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雨
全民族抗战时期,为巩固根据地政权,儿童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组建起来。作为基层重要的群众组织,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竭力参与宣传抗日、拥军优属、募捐慰问、站岗放哨、打探敌情、传递情报等方面的斗争实践。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他们充分发扬爱国、勇敢、团结、活泼等优秀品质,成为山东抗日救国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儿童团的创建背景及组织概况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一时间硝烟弥漫,举国上下笼罩在侵略者燃起的熊熊战火之中。战争给儿童们造成了多重伤害,民主人士沈钧儒等曾撰文记述了战时儿童们的悲惨遭遇:“自从卢沟桥事件发生以来,我们的儿童们,直接或间接被日本帝国主义杀害而死的,不计其数。即便幸而能够侥幸活着的,也是流离失所,孤苦无依,当严冬到来的今日,他们虽不曾死于炮火刺刀之下,也要丧亡于饥寒疾病之中。更不幸的,许多儿童在敌人残暴的轰炸下,变成了缺手断足的残废者,使他们在小小年纪,还没有享到国民的幸福,就先受到残废的悲哀。最使人痛心的,敌人到处使用其以华制华的毒策,把我们一部分的儿童,迁移到他们的后方,施以奴化教育,使将来做打我们父老兄弟姐妹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辛苦生养的子女,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体。”①
在这场反抗外来侵略、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其中,我们党十分重视对于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引导。1938年6月,毛泽东为陕甘宁边区第一份儿童报纸——《边区儿童》题词:“儿童们起来,学习做一个自由解放的中国国民,学习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争取自由解放的方法,把自己变成新时代的主人翁。”同年10月10日,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会后,青年救国团体迅速在各地建立起来,根据地的大部分青年、少年儿童都被组织起来,成为推动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②
面对山东大片地区沦陷的危急形势,中共中央及山东党组织带领当地人民浴血奋战,发动武装起义,开辟抗日根据地,同时努力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抗战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早在1937年12月中共胶东特委成功领导天福山起义后,一些少年就主动加入起义部队,组建起少年先锋队,随后,沂水县垛庄乡和附近20个村庄相继建立儿童团,杨家山里、泊里等地也先后组建儿童团。随着其规模不断扩大,1939年5月,苏鲁战区青年救国联合会成立,设立儿童部。在成立青救会的同时,八路军占优势的地区也普遍成立儿童团,其在党的领导下与军民血肉相连、生死相依,并且凭借自身优势不断壮大。据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通过的《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在有关基础教育小学部分指出:“学生分别年龄大小,参加儿童团、青救会,并以此种团体活动作为集体活动与自我教育的基础。”这体现出在山东加入儿童团、青救会已成一种较为普遍的要求。到1940年上半年,山东的儿童团团员已达25万人。
这些儿童团的团部遍布县区乡村各级,少年儿童部也在地区以上各级青救会设立。1940年8月颁布的《山东省青年救国联合会组织条例》规定:“各级儿童团为本会各级组织领导之一部分。专署区—行政区—省之儿童组织均隶属于本会之儿童部。县—乡—村之各级儿童组织得建独立系统,但均应接受本会同级组织之领导(儿童团组织条例另定之)。”儿童团在青救会带领下,具有一定的组织性、规范性和纪律性。同时,儿童团干部训练班、少年儿童代表大会等也应运而生,彰显出党领导下的儿童团组织不断完善。1944年7月颁布的《山东省县儿童团团章草案》,进一步明确儿童团的组织体系。《草案》指出,“凡年在七岁至十五岁的抗日儿童,不分男女,不分贫富,自动报名参加儿童团,遵守本团团章,服从本团领导,过本团生活者,都可当本团团员”。同时,儿童团“接受青救会的领导,县里成立县团部,区成立区团部,各联防区(即小学区)成立分团部,建立统一的组织和领导”。儿童团团员应有的各类权利和义务、该有的作风以及团规、具体工作等都在《草案》中得到了详细呈现。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儿童团在根据地蓬勃发展,如博兴县80%的村庄、宁津县95%的学校,均建立了儿童团。据统计,在文东县(今属文登市)8个区中,儿童团员占儿童总数的84%。由此可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的建设得到了有力保障。
儿童团的基本活动
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员们一边上学,一边参加抗日活动。
宣传抗日是儿童团的主要工作之一。宣传方式多种多样,如演唱革命歌曲、街头剧表演及扭秧歌等。儿童团的表演并不局限在本村,他们有时会走几个小时山路,到外村去演出。南山区儿童团组织剧团宣传抗日,南高而村的儿童剧团也曾多次参与外地演出。1945年,南高而的抗日儿童在泰安范镇演出时,被授予“胜利先声”锦旗,以示鼓舞与激励。在有条件的地方,儿童团员们还组成“孩子剧团”进行抗日宣传。如活跃在胶东各地的“胶东青年救国会孩子剧团”,就是由投奔到军队中的儿童团员组成的。他们在艰苦的反“扫荡”中,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进行演出,鼓舞广大军民奋起抗日的斗志和勇气。
根据地有很多富有时代特色、教育意义的儿童游戏,比如“捉俘虏”“捉懒汉”“写字比赛”“识字模范”“夺据点”等,还有经过改造的五子棋,也变成了“八路军打鬼子”的游戏。战争环境中儿童团的娱乐生活,寓教于乐,体现出儿童团的特色与风格。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儿童团坚持学习文化,吸收并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儿童团团长孟广安曾回忆道:“当时我们读两种书,一种是共产党编写的革命书,有初中课本,教科书主要是宣传革命思想。记得书的大体内容是:中国地大物博,美好山河,当亡国奴耻辱,应唤醒民众抗日救国。在学习中,我们受到抗日救国思想的熏陶和教育。另一种是国民党编写的书,原是国家通用教学课本,作为我们的副课。日伪军、国民党匪军来了,我们就拿出国民党的书,将共产党的书藏入地洞,敌人走后再搬出重读。”③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努力适应战争环境,学习积极性高涨,立志要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在慰问军属、募捐等方面,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军属抬水、拔草、拾柴、捡粪、打扫卫生等,并通过打着旗到集市上演唱、挨门挨户上门等各种方式积极募捐。蓬莱县六区于家庄的儿童团,将拣来的七八百斤麦穗,悉数送给军属,保证了他们的基本需求。另外,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及自身特点,蓬莱县的儿童团利用闲暇时间,发动儿童一起拔艾蒿,并将其扭成绳子形状,送到部队以驱除蚊虫。10岁的儿童团员矫德凤,在日军“扫荡”、追赶八路军伤员时,毅然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安危将伤员引入避难的山洞,并悉心照料,直至他们身体康复。
儿童团还探索出一套专门用于站岗放哨、送情报、侦察敌情、快速转移等方面的措施。长清宋庄村儿童团的创建人董叔衡曾回忆说:“特别是日伪‘扫荡前的隐蔽转移工作,我们学校是个重点。我们采取了就近送小的回家,找老人看管,来不及送回的由儿童骨干两人带一个走。小的在前,老师和年龄大点的在后。有纪律,不乱跑,很快就到达我们早已熟悉的山峪沟、土屋或山洞里。除突发敌情外,一般是提前有情报,让孩子们带点干粮和衣物转移。当敌伪撤走时,我们警戒的小哨位在隐蔽处用手势、呼号,很快通知各路集合返校。等老师和一些老年人带孩子们回村时,儿童团员们已把三、四年级的学生们组织到教室内唱起歌来,等老师上课。”这体现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在专项训练和指导下,已经能够在危急情况下镇静、有序地完成组织工作,并能应对日伪“扫荡”训练常态化。在战争最艰难的阶段,尽管时局动荡,物质条件匮乏,儿童们也没有耽误学习,仍坚持上课。抗日小学、冬学、识字班和民校等也兴办起来,彰显出党和抗日政府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儿童团团长崔荣绅曾回忆道:“小学生也组织了抗日儿童团,我担任了儿童团长。任务是站岗放哨,盘查行人,锄奸防特,贴标语,散传单,宣传抗日。经常写的几条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誓死不当亡国奴!……我们小学生念的旧书也换上了抗日课本。”④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日常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完成学习、生产等主要任务的同时,也担负着属于儿童自身的抗日救国的重要使命。从1944年起,评选学习模范、小先生模范和冬学教员模范的热潮,在山东各地涌起,奖励“三模”大会也次第召开。山东抗日根据地通过组织儿童团员学习,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及革命积极性,且这类政治动员也与儿童们的日常生活相契合,取得了较好效果。
儿童团的作用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通过政治动员、实践锻炼等方式,使儿童们获得更多的学习、生产以及生活经验,在思想与行动中很好地践行了爱国主义精神。
山东历来是物产富饶之地,粮食棉花产量较高。但随着日军的侵袭“扫荡”、经济掠夺与封锁,加上国民党顽固派的阻碍,山东抗日根据地遭遇了财政经济危机。为恢复生产建设,解决经济问题,群众的大规模生产运动成为重要途径。在大体计划方面,“全家人如何分工,老头、八岁以上的小孩、青年、姑娘、媳妇、老太太都须各有专责,并且应尽可能匀出一定的时间上冬学。计划定出后,要大家一齐到外面去宣传,推动全村穷富各家、远近各村都来照样的办。在宣传动员时,特别先注意个别的酝酿,推动妇女、小孩们到处传播,直至到开村民大会动员,互相发起竞赛,订立条约,争取劳动英雄,尽量鼓动与提高其生产热情”⑤。
在动员的过程中,儿童已经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生产发展、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山东省县儿童团团章草案》中也提到村团的活动,其中有一条就是:“动员团员积极参加家庭生产,组织儿童订个人生产节约计划,及业余集体生产劳动等活动。”这彰显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儿童团员使战时根据地的劳动力量得到了一定的扩充,不仅提高了生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生产气氛,在经济上促进了抗战活动的进行。
学习作为少年儿童的首要任务,在儿童团工作中也受到重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原则中就提到:“把小学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要发动儿童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如募捐慰劳,成立小先生制,成立歌咏队儿童团等。”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合乎了抗战的、革命的、进步的教育原则,也为击碎敌人的奴化教育阴谋提供了保障。此外,1940年3月,《中央青委关于儿童工作的决定》指出:“儿童团的中心任务是教育工作”,同时也提到,“青委要多编通俗读物、民谣,普遍传播,内容以当时当地的抗战时事及动员号召为主,同时青委要以更大的积极性,创造性,深入到敌区开展儿童工作”。这些都体现出儿童团中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是对儿童团团员价值观进行培育和塑造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为党的革命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随着根据地儿童团逐渐发展壮大,儿童们的革命积极性显著提升,政治觉悟也随之提高。1940年,一份《抗战以来山东青年运动的总结及其发展的新方向》的报告中就举过一些典型例子:湖西某一县中,因为某个儿童唱救亡歌曲被顽固县长打了一顿。县里的儿童便四处联络号召,一下子集合了数十人。第二天早上浩浩荡荡到县政府去请愿,县长不答应,于是大家痛哭。并且提出3个条件:准许儿童唱救亡歌,赠一面旗子及承认儿童团合法。一直坚持到最后,以胜利告终。鲁西的儿童团为争取儿童团的合法地位,还举行过游行示威。胶东等县的儿童团,曾因为先生不让唱救亡歌曲和不教学生念国防课本,而举行全体罢课,结果先生不得不辞职。
在党的组织和号召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发展迅速,到1945年,人数已达81万人。以统一的儿童团形式,有组织地开展相应工作,体现了儿童成长与国家需要的融合与贯通。在战火频发的年代,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员们与成人们一起,将“小我”融入“大我”,彰显了抗日小英雄本色。
注释:
①潜江市委统战部、潜江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潜江保育生联谊会编:《潜江文史资料第7辑》,第2-3页。
②和平、王军主编:《世界青年运动史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③山东省胶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编:《胶州文史资料第16辑》,2003年,第34-35页。
④山东省宁津县政协文史资料组编:《宁津文史资料第2辑》,1983年,第97页。
⑤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5-146页。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2022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 李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