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小飞
摘 要:过去十多年里,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坚持面向群众的办馆方向,将非遗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吸收社会师资充实文艺培训人才队伍,对文化馆事业社会化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从目前来看,在服务的便利性、服务特殊群体、活动规模和品牌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提出了相应对策,并对文化馆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文化馆;社会化发展;渭南;公共文化服务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得到重视,先后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核心力量之一,有必要从实践和理论方面两条腿走路,不断推进文化馆事业的社会化发展。现从近年的工作实际出发,结合省内外同仁对这个问题的前期研究成果进行探讨。
一、现行的举措及经验梳理
(一)深化机构改革,建立理事制度,坚持面向各界群众的办馆方向
2017年,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理事会成立。理事由主管部门的有关领导、中心职工代表、退休职工代表、其他社会热心人士等组成,理事长开始由市局分管领导兼任,后由市委宣传部的退休同志专任。理事会主要负责对中心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进行审议,对主要工作内容进行提议、建议,同时还实行定期或不定期授课宣讲,提高中心职工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因为各理事来自各行各业,年龄性别各有差异,所以便于将各类群众的呼声传递给文化馆,更好地落实了文化馆“忠诚文化,服务人民”的使命担当。在文化馆面向大众宣传、线上文化馆蓬勃发展的当前,各理事也成为一个又一个的“热点”,是文化馆密切联系群众的新纽带。理事会的建立还促进了文化艺术中心的内设机构改革。有理事建议,中心的对外培训辅导增长很快,群众呼声很热烈,需要更加精准管理,应将这一部分业务(对外培训)与全市群文干部的培训(对内培训)区分开。中心领导班子认真研究,采纳了这个建议。业务分拆后,对外培训的班级管理更加专业,对内培训增加到每周1至2次,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因有专门的部室和专人负责管理,强国论坛、中央文化和旅游干部学院、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等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
(二)将公共文化服务培植在非遗资源的丰厚土壤之上
渭南非遗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国家、省、市各级非遗项目均位居陕西省前列。数十年来,渭南一直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战略,相继打造了“一元剧场”等大型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品牌。“一元剧场”是指群众花一元钱就可以在家门口看到本土戏曲名家的精彩演出。渭南是省内外有名的戏窝子,是秦腔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产生了碗碗腔、迷胡、老腔、提线木偶戏、跳戏等七个小剧种(均已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一元剧场”从空间和经费的角度出发,成功解决了群众看戏难和传承后继乏人两大难题,这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早期探索之一。此后,“四进零距工程”“正月里新春文化大庙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系列大型宣传活动”“非遗网络直播”等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在渭南的大地上冒出来,它们无一例外都建立在全市众多的非遗项目之上,兼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非遗传承,形成了许多文化馆事业社会化的宝贵经验。“四进零距工程”着眼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公共文化送进广场、社区、校园和工业园区。“正月里新春文化大庙会”旨在传承经典年味,为市民带来热闹和喜庆的新春文化氛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系列大型宣传活动”既是全市的“非遗大阅兵”“大比武”,又是吸引社会关注度和重视程度的“大手笔”和“大制作”。“非遗网络直播”则是近些年手机全民普及之后的一个新创品牌,它在资源内容上、发布平台上、传播方式上、覆盖受众上均填补了多项空白,体现出了强大的运作价值。
(三)建立了一支覆盖城乡的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
目前渭南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主要有五大来源。第一部分是文化工作者,在各类志愿服务中发挥骨干作用,主要承担管理、活动策划、沟通协调等工作。第二部分是非遗传承人,此类志愿者以掌握特定的专业技能或者手艺为主,经过多年的文化活动,沟通能力得到反复锻炼,掌握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他们行走于城乡之间,有的成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大学教师,是群众的致富带头人和代言人。第三部分是城区自乐班和文艺社团成员。此类志愿者大多由退休职工组成,文化程度相对较高,闲暇时间多,长年在公园、广场、社区等场所活动,很早就是城区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第四部分是文艺培训辅导的校外师资。此类志愿者身负一技之长,或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或是退而不休发挥余热的年长者。虽然他们在文化志愿者的存量库中不断流动,却可以填补文化馆的师资空缺,是文化馆事业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一环。第五部分是包括临聘人员、非遗传承学徒、学生社团成员、文艺培训辅导学员等在内的文化志愿者。这一部分人具有双重的身份属性,他们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者,在一定条件下又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者。
(四)文艺培训辅导成为渭南文化馆事业社会化发展的创新点和新亮点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的文艺培训辅导在近年来得到强化发展,已成为非遗联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之外的又一亮点工作,并于2021年获得全国妇联授予的“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其主要做法和经验如下:1.“借鸡下蛋”,即利用搬迁后的场馆空间优势,开办文艺辅导培训班,辅导老师小部分由单位职工担任,大部分为外聘,在人员编制不变的情况下将班级的规模扩大了近十倍;2.“几乎免费”,仅象征性收取少量费用;3.“错时延时”,除工作日白天开设部分班次之外,不少班次在夜间及周末开班以照顾上班族的学习需要,同时还针对少年儿童开设了暑期班。上述做法将文化馆进一步推到了社会面前,不少市民感叹说:“以前不知道文化馆能干什么,现在你想学什么艺术,来文化馆就对了。”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文化馆的服务便利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过去文化馆人普遍存在一种认识,叫做“专业的机构人员干专业的事”。这几年在中国文化馆协会、陕西省群众文化学会等机构的宣传下,文化馆工作人员的这个认识得到了扭转。新老干部职工对群众文化工作面向社会的特点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在工作实践中,也不断实现了从“搞文化”到“引导文化”“发展文化”“繁荣文化”的转型。与之相对应的是文化服务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是好的方面。但是从需求角度来讲,群众支配闲暇的方式很多,可以上网、逛街、外出旅游,即便是在文化馆,群众需求亦是呈现非常多元的特点,绝不仅仅是对文化的需求,而且受到建设的软硬件条件限制,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未必能够全部在文化馆内得到满足。文化馆服务的核心是文化需求的满足,但在服务的便利性方面(如饮水、如厕、周边交通、便利购物等)则不妨考虑得更细致一点。建议以后文化馆提供“一站式服务”或者“订单式服务”时,可以将这些基础需求的配套乃至更高需求的文化引导做得更好。如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在社区、小区开展“一米田”美育培训活动,表面上是培训盆栽的养护知识,实则涵盖植物文化、“斗花”、邻里融洽等文化主题,具有较强的整体性。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平衡,对特殊群体照顾不周
针对特殊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馆服务均等化的一个基本要求。渭南在这个方面对中小学生、中老年等群体方面做得比较好,对留守儿童、特教学校学生等群体有结对子帮扶活动,还有非遗传承人进特教学校开展常态教学活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活动场次少,活动内容形式单一,活动效益不明显。笔者建议开展试点,重点把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三大群体的活动开展起来,举办诸如种植、厨艺、剪纸、诵读、直播等培训或赛事活动。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则可以发挥传承人的带头示范作用,将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生产性保护等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化。同时还要留意进城照顾入学的祖父母这一个群体,他们是一个比较大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作息规律性很强,要注意将他们吸纳进来。建议与文联、科协、妇联、共青团、老年大学、农业与农村局等单位建立线上线下的常态化“超链接”或以项目组的方式开展此类活动,送服务上门。
(三)大型活动过少,示范力度不足
相对于过去联动全市乃至黄河流域九省区的一年两度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现在活动覆盖的时空范围都有缩小的趋势。非遗是渭南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文化资源,需要不断检阅以便提高其活态传承能力,借助规模形成示范效应。为解决这个问题,渭南一直在积极探索构建线上活动体系,现已摸索出“同时多地直播”等初步经验。如春节的传承人视频拜年活动,清明节华阴、富平、合阳几个县(市、区)的秋千联动活动等,效果很好。建议下一步继续扩大直播的规模,发动群众参与直播,在网络平台上连麦互动。有些活动可以考虑以模块化的方式运作——采取提前录制+现场直播+专家点评的形式,同时提供丰富的相关资源供感兴趣的群众点击追溯。
三、前景展望
1.“党领导,政府办,群众管”成为文化馆事业社会化发展的核心主题。文化馆坚定不移地落实党的文化惠民政策,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让群众真正成为文化馆的主人翁、当家人。群众对文化馆管理活动的参与贯穿活动立项、策划、实施、评价全过程,特别是在立项和评价两个环节发挥积极的影响。
2.从线上虚拟服务到线下实体服务——一站式直达。群众无论从线上还是线下进入文化馆均能直抵核心需求,保障基本需求,便捷地满足群众更高层次的需求,逐渐形成类似于超链接或者“淘宝购物”式的体验。线上线下均有可供选择的反馈评价方式,常规问题可在文化馆职权范围内解决,重大事项交由理事会讨论后上报解决。
3.服务均等化初具规模,特定群体满意度提升。针对特定群体提供定制服务,必要时成立特定群体服务部(可由青少年活动部扩设),专门负责特定群体的识别、需求挖掘、文化服务项目定制等工作。特定群体服务部与兄弟单位及业务上下级单位加强合作,从活动经费和文化资源两个方面入手推进,力争在五年之内打造成为渭南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新亮点。
4.文化资源、文化人才、文化活动、文化空间得到全面统筹发展。文化资源、文化人才、文化活动和文化空间均来源于社会,最终又反哺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文化馆起到的作用是盘活资源、培育人才、组织活动、运转空间。从具体业务的角度来讲,文化馆通过品牌活动特别是各种线上线下联动的集中展示展演将群众聚集起来,使各项业务既独立发展,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
参考文献
[1] 张晓.文化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作用[J].百花,2021(12):116-118.
[2] 彭林芬.浅析新形势下文化馆如何开展文化志愿者工作[J].民族音乐,2021(2):70-71.
[3] 孙紫燕.文化馆事业社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J].参花(上),2021(4):147-148.
[4] 张海梅.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探析[J].参花(上),2020(3):144-145.
[5] 关思思,刘晓东.我国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及特点[J].图书馆建设,2020(4):23-29.
[6] 李国新.对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克拉玛依学刊,2016,6(4):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