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大发展时代下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2024-07-10 15:21:47林婉如
文化产业 2024年18期
关键词:红木刘家雕刻

林婉如

文化产业发展受到世界关注,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非遗传承需创新方法和思路,借助数字化技术还原非遗技艺,借此强化人们对非遗传承的意识。实践证明,非遗数字化保护具有时代意义,可在实现文化资源整合的同时,为构建非遗传承保护体系提供技术保障。目前,非遗数字化保护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效果。现以大涌镇非遗传承为例,分析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积极作用和潜在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非遗数字化传承路径,借此为今后的非遗数字化传承提供借鉴。

当今,文化发展多元化趋势逐渐明朗,数字技术的进步为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新契机。实践证明,依托于数字存储、VR、数字媒体以及信息化检索等功能,可将非遗的影响力大大提升。大涌镇位于中山市西南部,历史悠久,以大涌红木雕刻工艺、大涌刘家拳、木雕(大涌高浮雕)为代表的非遗更是享誉海外。在新的产业发展时期,大涌镇非遗想要实现科学的保护与传承,就要走数字化的发展道路,提高非遗的影响力,给予游客新的体验。

大涌镇非遗的传承

大涌红木雕刻工艺

红木雕刻工艺属于大涌镇传统技艺,2012年被录入广东省的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技艺主要以拉花、雕刻、装配为主,最早起源于宋元时期,主要分布在大涌镇的青岗村、南文村等村落。通过了解发现,大涌红木家具之所以备受好评,是因为其选料、拉花、雕刻都十分讲究,装配、烘干、刮磨等环节更是有严格的要求。在宋元时期,有许多本地村民利用先天的自然条件,采伐木材建造房屋,同时也会使用一些边角料制作家具以及家里供奉的神像。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涌居民的木雕工艺更加精良,在各氏族的庙宇、宗祠中的斗拱台梁、飞檐雀梯上都可以看到红木雕刻工艺的传承。

大涌刘家拳

除了大涌红木雕刻工艺外,大涌刘家拳也极具特色,大涌刘家拳是传统武术,2020年被纳入中山市文化遗产名录。大涌刘家拳属于南拳,由外地引入到大涌、西区等地,最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大涌刘家拳。该拳法短小精悍,需要步型的配合,在表演中步法更是灵活多变,基本功有桩功(也称“扎马”)、桥功和腰功等。大涌刘家拳拳术套路十分丰富,有大运天、小运天、十拳以及五形拳等,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刘家拳强调腰肢的灵活,在实际的拳法运用中,都要讲究腰的配合。

木雕(大涌高浮雕)

大涌高浮雕艺术也是优秀的传统技艺,形成于中山市大涌镇,在雕刻中以黄杨木等作为主要原料,因为该工艺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融合了西洋元素,所以大涌高浮雕有中西合璧的艺术特色,形成了岭南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大涌高浮雕工序繁复,无论是前期的选材、开料、构图以及后期的打磨、抛光、上漆都需要遵循严格的步骤要求。《清明上河图之城关》是其代表性作品,其中的细节刻画非常灵动,体现出大涌高浮雕的独特技艺。

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积极作用

实现文化资源整合

大涌镇非遗传承需要借助数字技术,提高非遗影响力,加强非遗的传承力度。通过研究证实,非遗数字化保护意义显著,可提高非遗传播效率,丰富非遗的宣传路径,让人们加深对非遗的了解,促使非遗和旅游商业元素深层次融合,从而衍生出相关的产业。在有效驱动下,文化产业工作者会更加主动地整合非遗资源,拓宽文化产业链,让非遗保护融入社会生活。

推动文化资源传播

从某种层面来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某种可行方式,转变为数字化资源,可保障文化资源的传播速度。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可提升非遗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扩大非遗的影响面。目前,互联网大数据迅速普及,人们在空闲之余会借助网络获取相关信息,而非遗数字化保护恰巧是利用此优势,让更多人看到非遗,从而增强保护非遗的意识。非遗数字化的时效性较强,可在便捷、高效传播的同时,彰显非遗的自身价值,让非遗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非遗数字化保护现有的问题

当前非遗保护备受重视,但在文化保护和传承中依然有不足,削弱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效果,不足之处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数字技术应用不足

一方面,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信息数据采集质量把控不严,标准化水平有待提升,许多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不足。主要体现在非遗数据格式不统一,导致非遗传播的范围受限,只能在小范围流通,阻碍了文化传承。以大涌镇非遗传承为例,虽然大涌镇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但因为当地数字化传播路径还在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大涌镇非遗传承。另一方面,部分非遗机构数字化意识低,后台服务水平有限,再加上数字化信息软件的更新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导致数字化管理平台的运行费用较高这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非遗数字化转型的压力。

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非遗资源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提高对知识产权问题的重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非遗保护模式,但实际保护过程中,由于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数字化资源存储不当,造成文化资源丢失。因此,应普及和宣传相关的法规,完善非遗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缓解其中的冲突和矛盾,从根源上解决非遗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非遗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可行路径

结合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现状,需制订针对性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措施,加快非遗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借此强化非遗保护效果,促进非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数字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

1.搭建数字化非遗馆

搭建非遗馆是目前比较有新意的方法之一,非遗传承与传播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就要结合时代背景,创新途径,借助数字化技术,丰富传播形式,同时保障传播形式的新颖性。实践证明,搭建数字化非遗馆是新时期对非遗保护的最佳方式之一。在具体工作中,通过形成立体化传播渠道,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可以提高非遗保护力度,让非遗直观地呈现在大众眼前,打破了非遗传播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此模式下,可以让许多热爱非遗或对非遗感兴趣的人足不出户即可以全新的视角欣赏非遗。搭建数字化非遗馆在提高非遗艺术观赏性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非遗的宣传面。针对大涌镇非遗传承中的现实问题,可以借助搭建大涌镇非遗馆的方式,提高大涌镇非遗的影响力。在数字文化馆中,需要将大涌镇非遗资源有效整合,并研发更多的文创产品,在传播大涌镇非遗的同时,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2.应用VR技术还原非遗技艺

虚拟现实技术(VR)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虚拟现实,可提高非遗的感染力。针对现有的非遗资源,除了积极拓宽非遗的产业化渠道外,还需结合现实需求,找准非遗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切入点,开发非遗延伸项目,借此提高非遗艺术的商业价值,夯实非遗传承的基础。例如,在大涌镇非遗传承中,可借助VR技术还原红木雕刻工艺技术,从而展现非遗的魅力。总而言之,VR技术是彰显非遗价值的主要平台,借助该平台,民族民俗类非遗项目以及口头文学类非遗项目可以实现真实的还原,让人们感受非遗魅力。

具体的应用策略如下。首先,借助VR技术,实现观众与非遗艺术场景的交互,在立体化的平台中将红木雕刻工艺、大涌高浮雕、大涌刘家拳等进行VR展示,借助先进技术将抽象的艺术变得形象化,从而提高非遗的魅力,最大限度吸引非遗爱好者。在此基础上,还可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深度挖掘非遗的内在商业价值,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其次,充分发挥VR实景互动的功能性,借助实景互动的方式,优化观众的观赏体验,为观众提供最具直观性的非遗艺术表演,在实践中以VR为载体,整合各种数据信息资源,不断丰富非遗的表演形式。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数字化加工,对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运作,发挥非遗项目的最大价值。总而言之,非遗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传承非遗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打破非遗传播局限性,可借VR技术的优势,为非遗爱好者展示相对真实的非遗场景,为观众提供良好的体验,借此彰显非遗的艺术价值,借助科学技术传承非遗。

3.开发非遗应用软件(App)

开发非遗应用软件(App)也是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的非遗传承创新路径之一。目前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手机App可以成为主要的信息交流平台,借助App可有效传播非遗,并将非遗数字化推向新的发展高度,满足不同受众需求。总而言之,App可以成为传播非遗的主要渠道之一,其重要性和创新性不可忽视。App的研发主要依托云计算和互联网,借助App可实现非遗资源的合理整合,让非遗爱好者可利用碎片化时间,查阅非遗的相关信息,借此确保非遗传播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从而达到强化非遗传承效果的目的。例如,在大涌镇非遗传承中,可以邀请专业技术队伍,开发大涌镇非遗App,在软件中体现大涌镇非遗的信息,如红木雕刻工艺历史、大涌高浮雕艺术特色、大涌刘家拳等,激发非遗爱好者对大涌镇非遗的兴趣。

非遗App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要对非遗爱好者的需求进行全面评估,通过调研,收集相关的核心数据,加强非遗宣传展示,实现非遗项目的活化操作。目前,关于开发非遗App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为有效解决非遗App规模较小的问题,要以省际或单独非遗机构牵头开发,完善平台功能,确保使用性能。其次,为有效挖掘非遗的价值,可将地方旅游资源和非遗结合起来,并在非遗App上展现。借助旅游型App,全方面展示非遗,提高用户对非遗项目的了解。

4.成立专门非遗宣传网站

在上述措施基础上,成立专门的非遗宣传网站也很重要。目前各级非遗中心都已完成非遗网站的建设,但是在个别地方非遗网站的功能性并不突出,产业化运作存在一定问题。为此,需结合实际,借助数字化技术完善网站的功能,发挥非遗宣传网站优势。在大涌镇非遗传承中,关于非遗宣传网站的建设,要落实好以下几点。首先,借助现有的非遗网站架构,搭建非遗产品以及衍生产品的销售中心,借此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将手工技艺和私人订制服务等结合起来,搭建具有高性价比的非遗产品销售载体,提高非遗影响力和传承力度。例如,红木雕刻工艺精品有较高收藏价值,因此可在网站中增设专门的宣传渠道,提供私人订制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筹集资金,还可以扩大红木雕刻工艺的宣传面。其次,借助信息技术发挥非遗网站的信息整合和数据资源交换的功能,利用平台收集非遗的潜在客户信息,同时为客户提供检索服务,提高非遗的商业价值。最后,搭建互联网讨论平台,平台中可围绕非遗信息进行讨论,即时发布非遗信息,构建非遗网络服务体系,助力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落实好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非遗传承有非常大的影响,可以夯实非遗传承的基础,提高非遗的保护力度,不给非法行为可乘之机。实践证明,在大涌镇非遗传承中,通过法律渠道,强化非遗保护的意识,可满足非遗数字化资源保护的现实需求,为非遗传承提供法律保障。落实好大涌镇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可通过以下渠道实现。首先,出台相关的法律文件。加强对非遗数字化资源的保护,需要出台针对性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借此约束非法行为,提醒相关工作人员做好非遗数字化资源采集工作,提高非遗保护的规范性,强化非遗的保护效果。其次,强化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非遗传承企业以及个人的产权意识,构建相对完善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体系,保护非遗知识产权,使其规避非法侵害。最后,在具体实践中,加强对网站非遗信息的监管工作,落实好管理与审核,提高非遗信息的质量。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文化产业大发展时代,大涌镇非遗传承想要取得进步,需借助数字化手段,保护非遗基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非遗传承提供有力支撑。就大涌镇而言,非遗保护与传承是系统性工作,涉及内容较多,为加大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力度,数字化资源整合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都必不可少,共同发力方能加快非遗数字化传承的步伐。

总而言之,非遗传承关系到文化自信的建立以及国家地位的彰显,文化产业大发展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需要提上日程。针对现存的非遗传承问题,新时期需借助数字化手段加以解决,实现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在技术方面,利用搭建数字化非遗馆、应用VR技术、开发非遗App和成立专门非遗宣传网站等措施,提高非遗影响力;在制度方面,通过落实好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营造理想的环境。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红木刘家雕刻
陈俊:用心传承红木文化
华人时刊(2022年17期)2022-02-15 03:07:16
羽翼
艺术家(2020年6期)2020-08-10 08:35:32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cooling system in Hong Kong
魅力中国(2019年18期)2019-10-21 07:44:50
当 我 们 一 起 走 过
青年歌声(2019年6期)2019-06-26 09:11:46
On art
文化与艺术的收藏——红木
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05:23:16
雕刻树叶
My Summer Holiday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蓝木马和红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