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盖曼[英]
插叙,让故事更丰富
这本书叫《坟场之书》,作者是英国的奇幻作家尼尔·盖曼,他比较擅长写这类带有一些恐怖色彩的奇幻儿童文学作品。除了《坟场之书》外,他另外一部小说《鬼妈妈》也很有名气,而且被改编成了动画电影,当年的票房还很不错。
《坟场之书》讲述了一个小婴儿在坟场长大的故事。故事的起源是有偶然性的,因为父母被杀,还是小婴儿的诺伯蒂爬到了附近的坟场,受到了幽灵的庇佑,躲过了追杀。接着住在坟场里的人都自觉成为他的养育者,他在这里认字,学习幽灵们生前的各类本事。
品读:
诺伯蒂认字的方法带有传奇的色彩,坟场里没学校,于是他的老师就带着他去读墓碑,一块墓碑就是一段文字、一个故事,比如选文中出现的萨克雷,他的墓碑上写着“萨克雷·波林格(1720—1734,上面那位之子)”,读了墓碑,诺伯蒂就认识了这几个字。除了英文之外,还有拉丁文,总之他读到什么就学什么。
除了认字之外,诺伯蒂的精神世界也很精彩,因为坟场里有守护坟墓的古老魂魄,有地狱之门,还有来去无踪的女巫,后来还出现了来自人类世界的女孩。和这些人接触,诺伯蒂的认知水平应该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
诺伯蒂就在外人觉得很恐怖,实则很温暖的坟场慢慢长大了。对了,里头还住着一个裁缝幽灵,诺伯蒂的衣服都是她缝补的,给诺伯蒂缝补衣服时,幽灵的唠叨可不比普通妈妈的少,那段读来也饶有趣味。
整个故事很温暖,作者想要构建的这个世界很庞大,读者可能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这种化恐怖为温暖的设计,现在比较出名的可能是汤汤老师的《到你心里躲一躲》。两个都是以鬼为题材却温馨感人的故事。
选文为萨克雷向诺伯蒂追讨书的一个片段。作为十八世纪就死了的鬼,萨克雷的脾气一点也不好。小说提到萨克雷时插入了萨克雷生前的故事,这个在十四岁就死亡的大男孩被所谓的学徒制度(这个大概是西方文化中捉弄新来者的传统)耍弄了,然后气得过世了。可悲的是,他的逝世并没有让捉弄他的人感到愧疚,因为他的师父“怎么也想不明白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么经不起折腾”。
以诺伯蒂为主线的故事中巧用插叙手法,让读者对坟场里出现过的人物也有了丰富的认识,这也是让这本薄薄的故事书变得丰富的秘诀之一。诺伯蒂此时成了一个媒介,一个让读者认识坟场的媒介,这个坟场连接着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每个世纪都有自己的烙印,认识了一个人,就认识了这个世纪的一部分,尼尔·盖曼的野心由此可见一斑。
尼尔·盖曼用插叙的手法让《坟场之书》变得更为辽阔,那么我们在创作时是否也能用插叙的手法让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呢?
原文:
大雨过后,坟场变得泥糊糊、污糟糟的。坟场西南方向的荒原和埃及路相接的地方有一道拱门,伯蒂正躲在这道拱门下看书。这儿很隐蔽,无论是活人还是死人,谁都找不到他。
“该死!”小路上传来一声没好气的怒吼,“你个该死的王八蛋!等我抓到你——我就……我就让你后悔降生在这个世界上!”
伯蒂叹了口气,放下书,探出身子,看到萨克雷·波林格(1720—1734,上面那位之子)正重重地跺着地,沿着湿滑的小路走来。
萨克雷·波林格是个大男孩。他在十四岁时去世,在刚成为一位粉刷匠的学徒不久之后。师父给了他八枚铜板,告诉他买不到半加仑*红白相间的颜料来漆理发店的柱子就不许回来。
在一月的那个泥泞的早晨,萨克雷在小镇里像皮球一样被整整踢了五个小时,每进一家店,他都要先被嘲讽一番,再被轰到下一家。等意识到大伙儿都在耍他时,他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地中风了。一周后,他去世了,临死时他仍愤怒地瞪着其他学徒乃至师父霍利宾先生。当霍利宾先生还是个学徒时,他受过的苦可比这难熬多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么经不起折腾。
萨克雷·波林格就这么在暴怒中去世了,入土时他的手里抓着一本《鲁滨孙漂流记》,这是他母亲的要求。他的陪葬品还有一枚带缺口的六便士银币、他生前穿过的衣服和他的所有家当。他大声咆哮:“我知道你就在这附近!快出来,为你的偷窃行径付出代价!你个小蠢贼!”
伯蒂合上书:“我不是个贼,萨克雷,我只是向你借一下而已。我保证一看完就还给你。”
萨克雷抬起头,看到伯蒂倚在古埃及冥神奥西里斯的雕像后头,说:“我警告过你不能拿的!”
伯蒂叹了口气:“可这儿的书太少了。现在故事正要到精彩的部分,他发现了一个脚印,不是他自己的,这意味着岛上还有别的人!”
“那是我的书。”萨克雷的语气不容商量,“还给我。”
伯蒂本想和他大吵一架,至少也要据理力争,可一看到萨克雷受伤的表情,他就心软了。他从拱门一侧爬下来,三步并作两步来到萨克雷面前,把书递给萨克雷。“给你。”
萨克雷一把抓过书,瞪着伯蒂。
“我可以读给你听。”伯蒂说。
“你滚吧,猪头!”萨克雷举起拳头直击伯蒂的耳朵。
拳耳相接,耳朵一阵刺痛,不过从萨克雷揪紧的脸看来,恐怕他的拳头也一样疼吧。
萨克雷咚咚咚地走下山路。伯蒂看着他走远,耳朵疼,眼睛也疼。他在雨幕中穿过不太好走的常春藤小道,不小心滑了一跤,擦破了膝盖,磨破了牛仔裤。
我们在铺陈故事时最常用的是时间顺序,但以主要人物为主线的故事如果情节单薄,不妨用插叙的手法来丰富它。用得顺的作者也许会爱上这种技巧,毕竟当一棵大树沿着主干笔直生长时,如果斜逸出有层次的旁支,这棵大树就美多了。
大树如是,作品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