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潜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4-07-09 13:35卢健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大别山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摘要 在全面分析产业融合、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潜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成效进行梳理总结,针对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与建议。研究表明:①乡村振兴背景下潜山市打造的多条风景道和旅游精品线路有效激发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禀赋、文化特色、产业布局等发展潜力;②受自然地理和旅游资源的分布差异,天柱山镇等周边区域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走出“旅游+”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③持续推进生态振兴,提升地域文化内涵,打通融合发展通道等举措是做优做强潜山市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潜山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2030年)》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潜山市;大别山

中图分类号 F 59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2-0131-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2.028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Qianshan City, Anhui Province

LU Jian

(Anhui Provincial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Bureau 311 Geological Team, Anqing, Anhui 246003)

Abstract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elevant theories such as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ourism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Qianshan City,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shortcomings in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① the multiple scenic paths and high-quality tourism routes created by Qianshan City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ave effectively stimulated the ecological endowm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layout and other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rural tourism;②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geography and tourism resources, Tianzhushan Town and other surrounding areas rely on the unique ecological natural resources to go out of the “tourism+” roa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strengthen the village and enrich the people;③ Continuously promoting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enhancing reg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opening up integrated development channels are important guarantees for optimizing and strengthening rural tourism in Qianshan City, and also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promoting Qianshan County Comprehensive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 (2017-2030).

Key words Rural tourism;Rural revitalization;Qianshan City;Dabie Mountains

作者简介 卢健(1987—),男,江西赣州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农业地质及旅游地质调查等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7-17;修回日期 2023-08-04

乡村旅游是依托乡村独特的生态空间及资源而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1]。一般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依托乡村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自然教育、生态康养、运动竞赛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从全国旅游业态来看,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旅游活动。根据有关学者研究,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大致分为田园农业旅游、村落乡镇旅游、农家乐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回归自然旅游7种模式[2]。

潜山人文厚重、风景秀妍,文化古迹甚多,是安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潜山市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初步形成以环天柱山、环潜水河、环浒山湖为依托的全域旅游格局,串联1家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11家3A级景区和40余个乡村旅游景点。乡村旅游的壮大发展既提升了潜山市的乡村物质财富,又提升乡村精神文明。

1 潜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 潜山市概况

潜山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市域总面积1 688 km2,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的美誉,截至2022年末,潜山市下辖16个乡镇,总人口58.6万。2018年7月14日,潜山撤县设县级市,是目前唯一一个以旅游特色经济获批的县级市,潜山市现由安徽省直辖,安庆市代管。

1.1.1

自然地理。潜山市位于大别山东南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梯状延伸为中低山区、丘陵、岗地和平原,呈“七山一水两分田”地貌特征。全市地貌平均海拔均在800 m,最高峰猪头尖为1 539 m,“雄、奇、灵、秀”著称的天柱峰海拔为1 488.4 m,东南部为连续低山区,山间低洼处多被浅薄的第四系覆盖,土层深厚肥沃,是粮食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域内流经河流主要是皖河,河道全长227 km,南流经凉亭至店前,最终汇入花凉亭水库。域内整体属于季风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气候呈春雨连绵,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季干冷特征。

1.1.2 经济社会发展。据潜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1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2.33亿元;第二产业100.7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4.1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6∶42.5∶43.9。在全域旅游方面强势推动“旅游+乡村、+农林、+文化、+体育、+养生”的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核两区三带四板块”的旅游空间格局。2021年京港高铁潜山站开通运营,潜山迈入高铁时代,全市基本实现了“半小时上高速、一小时乘高铁、三小时内到达周边4个省会城市”的目标。

1.1.3 生态环境。潜山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大别山区的结合部,扼大别山咽喉,濒临长江黄金水道,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优越。全域森林覆盖率55%,林木绿化率56.7%,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富硒、富锌、富负氧离子“三富”资源得天独厚,先后获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建设优秀城市。

1.2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对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方面作用明显。2022年潜山市全年共接待游客1 063.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68 400万元,潜山市在我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中排名第26位。潜山市先后荣获“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等殊荣。

1.2.1 旅游业态加速发展。1982年天柱山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17年潜山市获得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安徽省旅游强县等荣誉,2018年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连续2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百强县市。安庆市旅游“一城一核两翼”发展规划中明确,潜山为三大次中心城市之一,天柱山周边特色小镇集聚区为特色旅游城镇之一[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潜山市融合型乡村旅游理念有效构建了符合地方发展的振兴之路,其中“环潜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区”在全省率先打造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潜山样板”。

1.2.2 人文资源优势日趋凸显。潜山素有“皖国古都、安徽之源”的美誉,旅游资源具有“文化璀璨、生态宜居、农旅融合、要素完备”等特征。立足地方资源禀赋,成功打造了天柱山茶庄、黄铺田园、官庄红色教育、王河瓜蒌产业、痘姆乡村旅游、塔畈生态茶叶、五庙茶旅融合等乡村旅游品牌,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茶庄村、官庄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截至2022年末,全域A级以上景区达17家,1个全国特色乡村旅游重点镇,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4个省级特色旅游名村,全市常年游客接待量突破千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过百亿元。

1.2.3 旅游试点示范亮点纷呈。近年来,潜山市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市、旅游兴市”战略,建成了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5A级旅游景区天柱山为龙头,天龙关、白马潭等4A级旅游景区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串珠成链形成了“山水寻秘、文化寻源、乡愁寻美、康养寻福之旅”4条全域旅游精品线路。2022年,环潜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获国家评估A等次,黄铺镇、余井天圣等7个镇村入选省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天柱山镇茶庄村、槎水镇官庄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天柱山镇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海心谷、一品峰、槎水慢庄、茶庄酒墅民宿4家入选安徽省百佳精品民宿。围绕红色文化和人文资源优势,着力培育一批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及摩崖石刻、薛家岗等人文资源景点。依托“三富”资源优势,发展森林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和医养结合等新业态,培育一批健康疗养基地、康体运动基地、体育训练基地。

1.3 旅游规划及发展定位

全域旅游作为我国新时代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与理念,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4]。据潜山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2030年),潜山全域旅游发展的总体定位:努力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特色禅休、乡村度假和健康养生产业基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重要节点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

(1)形象定位:皖源潜山 天柱恋城。

(2)具体发展定位:2021—2025年实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重要节点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2026—2030年实现国家旅游强县,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3)乡村旅游规划:按照“双极双心四片多点”的网络结构布局全市乡村旅游。双极:以梅城镇为核心的中心城区以及以天柱山为中心的旅游核心区;双心:以源潭镇和黄铺镇中心的镇;四片:中部城镇发展区、西部生态旅游区、北部生态产业发展区和南部农业示范区四大功能片区;多点:黄泥、王河、油坝、余井、槎水、黄柏、塔畈、五庙、天柱山、水吼、龙潭、官庄。

2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潜山市坚持党建引领,以产业振兴为抓手,以乡村旅游为依托,促进乡村振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呈现良好势头,新型业态不断涌现[5],在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旅游业态、产业融合、文化振兴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表现在生态理念引领、乡村文化创新、产业振兴等方面,同时旅游线路规划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品牌推广等方面也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2.1.1 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攻坚期。潜山市坚定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对乡村旅游的绿色发展仍带来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村人居环境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作为全市风景道之一的环潜水河周边,跃进闸、朝天闸等地城区黑臭水体仍未得到根本性治理,部分乡镇的管网覆盖率和生活污水收集率达不到要求。二是矿山生态修复任务艰巨。全市39处废弃矿山宕口、9家在产矿山大部分分布在潜山西侧及北侧乡镇。因矿业开发出现的裸露山体和矿坑边坡给乡村旅游的绿色发展带来一定生态环境问题,如官庄镇某生态修复项目存在“水土流失现象明显”问题。三是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不强。农业是支撑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潜山市结合“一村一品”大力推进农旅、林旅、茶旅等深度融合发展,但农业发展过程中衍生的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等综合利用问题及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难题影响了生态循环和绿色发展。

2.1.2

乡村文化创新活力不够。丰富多元的乡村文化不仅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也是乡村振兴多样化路径的基础和条件。潜山市虽然也形成了戏曲文化、古陶文化、地质文化等乡村旅游名片,但与同为著名旅游城市的黄山徽州文化、九华山佛教文化、张家界土家族民俗文化相比缺乏潜山特色的乡村文化。主要表现在:一是非遗文化成为“冷手艺”。潜山境内孕育了“痘姆古陶、官庄桑皮纸、王河舒席”等非遗文化,但由于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文化产业规模小,文化载体方式单一等短板,导致非遗多成为“冷手艺”,未能形成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也未能发挥带动旅游消费的积极作用。二是地域特色缺乏“乡味”。潜山所在大别山区是我国红色文化的宝库,但红色资源在旅游开发模式和文化表现形式上与同属大别山区的信阳市、红安县、金寨县具有同质性特征,红色旅游体验内容相差无几。民宿多已趋宾馆化,乡村旅游景点少有乡村性娱乐项目,景点“乡”味不浓,存在“城市化”倾向。三是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乡村文化主要是以当地的民风民俗、节庆活动、古代建筑等形式表现出来的[6]。潜山市没有真正将古陶文化、戏剧文化、禅宗文化、地质文化等特色资源发光发热,文化发掘和利用工作较为滞后,存在物质载体和内涵作用发挥不够的短板。

2.1.3

产业振兴发展后劲不足。当前,潜山旅游资源星罗棋布、丰富多彩,但从乡村旅游助推产业振兴发展的角度来看,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竞争力不强。天柱山旅游公司、远方森林公司、舒州乡村发展振兴公司等企业均在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从统筹发展角度来看难以很好地形成品牌效应和资源合力,反观同以旅游著称的黄山、九华山均已实现A股上市。二是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在产业振兴的引领下,潜山市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了茶叶、瓜蒌、油茶、食用菌等优势产业。但农业产业发展定位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关联度不高,两者融合度不够,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上不能支持农业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下不能服务乡村旅游,提供有价值的旅游产品[6]。三是创新机制亮点不足。当前潜山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相对单一,缺少有亮点特色的体验型旅游产品,且经济收入仍以门票经济为主,购物消费占比较小,且配套的星级农家乐的菜品创新度不够,缺少一批“不得不吃”的潜山菜系、“不得不进”的网红餐厅、“不得不看”的演艺活动。

2.2 原因分析

2.2.1

旅游综合服务团队不优。潜山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随着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旅游营销水平和综合服务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潜山市旅游营销机制尚不健全,缺乏一支专业的高素质旅游服务团队,尤其在乡村旅游景点严重匮乏熟悉乡村旅游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从事导游讲解的服务人员大多为当地居民,未受过专业培训,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整体偏低。其次地方职能管理部门缺乏高质量、高品质的整体旅游营销策划,部分乡村旅游景点在宣传营销上也多为单打独斗,特色亮点不够突出,这是导致全市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创新活力不够的主要原因。

2.2.2

旅游品牌创建意识不强。随着品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也进入了品牌时代,但至今潜山市尚未形成家喻户晓的旅游形象和响亮的宣传口号,在游客眼中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较为模糊。根据2022年安徽文旅微博数据排行显示,全省各区市县文旅微博互动指数和活跃指数前3位分别是“郎溪文化旅游”“绩溪县文旅局”“泾县文化旅游”,“潜山旅游”文旅微博排名远在10名之外;在抖音平台中,“九华山风景区”粉丝数16.4万,“黄山文旅”粉丝数14.3万,“安徽天柱山”粉丝数仅8.5万,排行的背后正说明潜山的旅游品牌意识偏弱,这与旅游大县(市)的地位不相吻合,这也是造成潜山旅游弱于其他著名景区的原因之一。

2.2.3

深度融合发展潜能不足。潜山市既是农业大市,又是旅游强市,但市域内农业、工业与旅游三产业长期都是相对孤立地发展[6]。农业发展方面全市现有水稻、茶叶、油茶、瓜蒌,生产后直接用于快速消费,蚕丝和中药材等也只是初级原产品,存在产业链偏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这是导致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的原因;从个别乡镇旅游融合发展来看,也存在潜能不足的情形。如北部乡镇槎水镇由于缺少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时只能依靠人工建造景点方式来发展,该镇乐明村建有养鹿基地、茶文化园、农耕文化体验基地;源潭镇享有“中国刷业之都”美誉,但全镇乡村旅游资源匮乏,乡村旅游在经济发展中助推作用未得到凸显,这是导致部分乡镇地域文化“乡”味不浓的原因。

3 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及建议

文旅融合和乡村旅游都是比较热门的旅游主题[6],乡村旅游对于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可以说乡村旅游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道路[7]。从上述梳理出的不足和短板可以看出,潜山市文旅产业正处于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关键期,要实现全市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提升。

3.1 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8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更是实现产业兴旺,打造宜居环境的前提。因此,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要谋深谋实生态价值转化,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3.1.1 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首次提出“两山”理念,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良好的生态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资本,这是乡村旅游不同于城市旅游的典型特征[8]。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潜山市坚定不移地把青山绿水作为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2022年11月潜山市获评第六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下步全市要着力打造一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全省特色旅游名镇、名村。要稳固构建“党建+生态、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两山”转化模式,较好地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逐渐形成林、农、工、旅融合的产业业态[9]。

3.1.2

推进矿山地质生态保护。近年来,潜山市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履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大力推进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下步全市要秉承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原则,充分发挥矿产资源的生态价值,有效提升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宜景则景”的理念推进生态修复工作,为乡村旅游发展增色添景,努力做好生态修复的“后半篇文章”,着力构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体系。

3.1.3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潜山在推动“一村一品”发展中,要依托境内富硒、富锌、富负氧离子“三富”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与观光体验型旅游产品,实现“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的乡村旅游目标。在生态循环农业方面,地方政府要对农业投入品实行严格管理,对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兽药采取禁用限用措施,要有效推广“秸秆还田、氨化青贮、秸秆覆盖”等综合利用,推进废旧农膜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推进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共享绿色发展红利。

3.2 有效激发乡村文化活力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文旅融合发展离不开当地优质的文化内涵,保护好文化生态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

3.2.1 守住非遗文化的“根”。对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有助于加强市场开发主体对当地乡村文化遗产的认知[7]。乡村文化的振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传承和创新乡村、非遗文化,从根本上说要靠专业技术人才和“产学研”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培育农业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法律服务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乡村文化骨干力量。因此,全市要引进或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艺、善经营的文化人才队伍,让地方非遗真正火起来、热起来,切实守住“非遗”的根。同时,要尽快打造以旅游职业学校、研究机构、文化企业等为依托的人才培训基地,实现“产学研”“科教研”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天柱山旅游学校创成大专类院校的力度。

3.2.2

提升地域文化自信。乡土文化是乡村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加快,游客在选择乡村旅游时会更加偏重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与乡土文化的社会价值。因此,潜山市文旅部门和旅游景区在弘扬地域文化时应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共生。如潜山市余井镇应充分利用张恨水故居独有的乡贤文化价值,打造“张恨水+”形式的旅游景观;潜山市王河镇要传承好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戏曲文化,为激发全市乡村旅游的地域文化增添动能。同时,民宿等游客中心的建设要避免完全资本化、过度娱乐化、市场化,发扬“民宿+”乡村旅游模式,让游客享受美景的同时找到乡村的感觉。

3.2.3

推进文化资源高效利用。潜山在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也要注重软实力的提升,依托黄梅戏、弹腔、程长庚故居、韩再芬故居等文化资源,定期举办黄梅戏艺术节等节事活动,多样性的戏曲文化为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潜山市要进一步活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积极探索“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常态化开展“非遗+研学+旅游+文创”活动。痘姆“古陶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要与乡村旅游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发与推广古陶文化景观陶器和非遗衍生品;天柱山要深挖地质文化内涵,构建“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科普教育”的乡村旅游新模式,使潜山成为全球地质学者的重要科考点,让“地质寻秘、皖人寻根、文化寻源、乡愁寻美”等研学游线路持续升温。

3.3 同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产业正在趋于特色化、多元化[10],乡村旅游是使我国农民富裕起来的有效途径[11]。从该调查情况来看,潜山市的旅游业发展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这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也具有重要意义。下步要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6]。

3.3.1

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潜山市应抓住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利时机,按照潜山全域发展旅游规划(2017—2030年)和“生态立市、文旅兴市”发展战略,引导各乡镇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要加快整合全市文旅产业资源,全力推动天柱山旅游上市,有效拓展融资渠道,使全市旅游业呈现出良性增长、后劲十足的发展态势,从而全面提升全市旅游竞争力。同时,全市围绕“环潜水河、环天柱山”继续培育一批康体运动基地、体育训练基地、体育赛事,如举办马拉松赛、高山滑雪、长板速降大赛等高端体育赛事。

3.3.2

打通产业融合发展通道。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潜山市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发展思路,大力培育了茶叶、瓜蒌、蚕桑、油茶、食用菌、特色养殖六大农业产业,农业种植成为全市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金链条。旅游业作为综合性较强的服务行业,地方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发展项目,鼓励城市居民投入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康养中去,但不得破坏乡村生态环境。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应结合地域文化和自然地理条件推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路线,如天柱山镇在发展自然景观时要因地制宜地融合茶产业、蓝莓采摘园、果蔬园等优势农业特色,引领现代农业向“高端、高值、高效”方向发展,开辟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体-旅融合产业发展之路[8]。

3.3.3

同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域旅游,智慧先行。新形势下,网络已成为主要旅游推广和营销的主要平台,对提升游客的观光效果和体验效果,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使其在旅游过程中有所收获[12]。潜山市要围绕“一部手机游潜山”平台高效推进“互联网+旅游”建设,精心为游客游玩提供极致服务和独特旅游体验。在呈现方式上可以借助AR数字技术、3D技术将特色景点、地域文化等内容推出大型实景演出,或将3D打印技术融入景区文创产品的开发上,使文创“活起来”,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4 结论与展望

潜山市曾为安徽省17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2020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后,立足旅游资源优势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关联性[13],党的二十大以来,潜山市所在大别山区作为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战场,关注其重大转换具有里程碑意义。虽然潜山市乡村旅游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起步较晚,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但也有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4.1 结论

笔者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潜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短板进行了深入梳理分析。从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情况说明乡村旅游在助推潜山市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通过综合研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助推潜山市乡村振兴及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结合工作实际,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4.1.1

采取有效措施补齐短板弱项。针对目前潜山市在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线路运行中存在的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乡村文化创新活力不够和产业振兴后劲不足等短板,笔者认为是影响潜山市做优做强乡村旅游产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应予以高度重视。下步全市及时锻长板补短板,解决好发展不充分问题,要把握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大好时机,突出资源优势,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拳头产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统一[11]。

4.1.2

文旅融合是乡村旅游的必然趋势。适度的旅游发展能有效促进乡村文化保护,并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4]。近年来,潜山市紧扣地方区位优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以天柱山镇为代表的乡镇通过“旅游+、+旅游”,与农业、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收获了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红利。文旅融合不仅促进了乡村地域文化的传承,还推动了乡村基础文化设施的转型升级,开拓乡村旅游发展新途径。但发展乡村旅游切不可“蜻蜓点水”,应当依托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一以贯之的科学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让乡村旅游成为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抓手之一。

4.1.3

为乡村振兴发展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潜山市秉承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立足“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通过培育壮大生态农业产业,提升智慧旅游动能,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构建了具有潜山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打造了多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旅游名片,实现了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的有效转化。与此同时,通过广泛调查和综合研究潜山市的乡村旅游问题和发展对策,为大别山区其他县域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及构建融合型旅游框架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

4.2 展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为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15]。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22年2月颁布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球生态文明发展高地、中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地。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最终目标在于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现代化,发展乡村旅游与实现乡村振兴是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随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发展规划实施,潜山市委市政府对乡村旅游高度重视,全市交通基础设施、智慧旅游的建设提升和 5A、4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申报,乡村旅游的游客体验和服务效能将实现快速提升,潜山市势必会成为安徽省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和安徽大别山区域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参考文献

[1] 杨彦锋,吕敏,龙飞,等.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0:5-36.

[2] 程金龙,王淑曼.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理论构建与区域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13-91.

[3] 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潜山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2030 年)[Z].安庆:潜山县人民政府,2017:9-13.

[4] 黄倩,潘华华,邓玉琴,等.基于全域旅游背景下上饶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1,41(6):80-89.

[5] 仰叶齐.对潜山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1,33(6):55-57.

[6] 田仔敏.文旅融合背景下和县乌江镇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22:28-38.

[7] 万盼.乡村振兴视角下旅游小镇发展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0:47.

[8] 张译月.乡村旅游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性探析[J].商展经济,2020(3):108-110.

[9] 张春燕,资明贵,周梦,等.乡村旅游融合性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大别山区潜山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22,41(4):595-608.

[10] 彭静.文化旅游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研究[J].山西农经,2019(14):63-64.

[11] 董文静,王昌森,张震.山东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时空耦合研究[J].地理科学,2020,40(4):628-636.

[12] 洪敏,黄豪建,黄翊龙,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的推介创新研究:以揭阳市旅游特色小镇为例[J].旅游纵览,2019(16):127-128.

[13] 刘少华.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机理与实效作用研究:以济南市马套村乡村旅游为例[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22:37.

[14] 储菲.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研究:以Y县为例[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22:3.

[15] 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规划[Z].北京:文化和旅游部,2021.

猜你喜欢
大别山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又见大别山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再见了,大别山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仙居湫山乡方宅村乡村旅游规划构想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同处大别山,差别为何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