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倩
一、前言
在公共财政体系中,事业单位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机构,其预算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资金使用的效率以及公共服务的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和更高的管理要求。内控,即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手段,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本文旨在探讨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路径,以期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执行的规范性和监督的有效性。期望本文的探讨能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为推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内控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其日常运营与高效发展的关键支撑,不仅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也是事业单位实现战略愿景和履行职能的基础。通过实施有效的预算管理措施,事业单位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进行。此外,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同样重要[1]。作为事业单位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内部控制依托一套科学严谨的机制,确保所有业务活动遵循合规、合理及高效的准则,有效抵御各类风险,保障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二)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策略的目的和意义
探究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策略,核心目的在于借助内部控制强化、细化和改进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增进预算决策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合理性,不仅加快事业单位财务支出的透明化与规范化进程,还为有效防御和化解财务风险提供了支持,确保资产保值与安全。更深层次而言,架设了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可以凝聚单位内外之力,协同驱动事业单位战略蓝图的稳步实现。因此,深入分析内控导向下的预算管理策略,对于事业单位提升管理效能、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三、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概念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实质上是在其承担公共职责与供给社会服务的实践框架内,对所获取的财政资金实施全面的规划、配置、运作及监督的过程,包括预算的拟定、审批、实施、调整、结算及成效评估等环节。预算管理旨在促进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应用,为事业单位各项职能活动的平稳运行提供坚实的财务支撑。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预算管理对于规范经济行为、维护资金安全及提升管理效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采取科学且合理的预算管理措施,事业单位能高效地履行职能,确保公共服务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可定义为一种综合性的管理体系,由组织设计并执行,旨在达成经营目标、维护资产安全与完整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提升经营活动的效果。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程序及方法的建立与执行,保证所有业务活动的合规性。内部控制不仅构成了防范风险与减损的有效屏障,还促进了组织内部跨部门的协同合作与沟通交流,进而增强了整个组织的运作效率。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确保事业单位顺畅运营、有效履行职能的基石。
(三)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形成了紧密交织、互为依存的共生关系。预算管理为内部控制提供了清晰的目标路径与行动指南,经由预算的拟订与执行,界定了资金流向与使用界限,为内部控制确立了具体的监控标的。反之,内部控制则为预算管理构筑了坚实的防护网与支撑架构,通过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预算管理活动合规且高效运行,有效洞悉潜在的风险点与疏漏之处[2]。此外,内部控制扮演着预算管理流程的监督者与评估者的角色,能够迅速识别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预算既定目标的精准达成。由此可见,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相得益彰、互相辅助,共同构成了事业单位管理的基石。
四、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
当前,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领域已取得初步成就,预算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预算编制与执行流程也日益趋向规范化,然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仍然存在短板。首先,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过程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受限于过时的预算编制方法与数据采集不充分等因素,预算计划往往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直接影响预算执行的成效。其次,预算执行监督与控制机制薄弱成为另一项挑战。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中监控乏力,导致资金使用透明度与规范性欠佳,甚至有违规挪用资金现象发生,不仅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也对事业单位的公信力与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最后,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尚有提升空间。部分预算管理人员因缺乏系统的预算管理知识及实践经验,对预算管理的理解不深入,降低了预算管理工作的效能与质量。
(二)内部控制在预算管理中的实施情况
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实践中,内部控制是确保预算合规、合理及高效执行的核心要素,但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尽管部分事业单位已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但制度设计往往不够科学,缺乏针对特定情境的操作性指导,导致其在预算管理中的效能大打折扣。其次,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足也是一个显著问题。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某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少健全的监督与审核机制,使得内部控制的实际效能不高。除此之外,内部控制还存在一定障碍[3],例如,预算管理横跨多部门、多环节,要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备强大的跨部门协同能力,而现实中的信息流通与协调障碍削弱了内部控制的效力。同时,预算管理面临众多风险,要求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持续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内部管理的新需求,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难度。
五、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为了解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应强化内部控制机制,优化监督审计流程,并推动信息化进程,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传输与共享,全面提升预算管理效能。
首先,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事业单位需明晰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原则,制定与预算管理紧密联系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流程,明确界定预算管理权限与责任范围,确保预算制定、执行、监控及评估等环节均有严格的内部控制措施。同时,事业单位应设立专门内部控制部门或职位,负责日常监督与管理,确保内部控制机制的顺畅运行与实效性。
其次,强化监督与检查是确保内部控制机制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事业单位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查与评估机制,对预算管理全流程实行全面、系统的审核,及时识别内部控制的弱点与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事业单位要对内部控制人员的教育与指导,提升其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保障内部控制工作质效。
最后,事业单位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可实现实时的预算管理数据收集、分析与监控,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同时,促进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与效果[4]。构建内部控制信息系统时,事业单位要重视安全性、稳定性和用户友好性,确保系统的可靠性与持续性。为了促进信息的即时传递与共享,事业单位需构建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事业单位可通过定期举办预算管理会议、编制预算报告等形式,及时将预算管理的最新动态与要求传达给各部门与全体员工,同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预算管理的讨论,提出意见与建议,营造全员参与、共同监督的氛围。
总之,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构建机制、强化监督、推进信息化建设、优化沟通机制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通过上述策略的落地实施,不仅能显著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效率,还能有效降低风险,为事业单位的稳健运行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二)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
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框架中,强化预算编制与执行是核心环节,不仅直接关系预算资金的合理分配与使用效率,还深刻影响事业单位整体运营绩效。
首先,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事业单位需深入分析自身业务需求与运营状态,融合历史数据与未来发展趋势,科学预估资金需求,并据此制定预算方案。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重视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是确保预算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基石。同时,事业单位要推进跨部门沟通与合作,共同完成预算编制工作。
其次,确保预算编制的精确度与可靠性。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预算审核机制,通过专家审议、内部复核等途径,严格审查预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以维护预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要对预算执行进行动态监控,定期评估与分析预算执行情况,迅速识别并应对存在的问题,保障预算计划的顺利执行。
再次,强化监督与控制是确保预算有效执行的关键。事业单位需构建预算执行监督体系,确保预算执行过程的合规性与规范性。事业单位要设置专责监督部门或岗位,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督,从而迅速发现问题并纠正偏差[5]。此外,事业单位要建立预算执行问责机制,对预算执行不力或违规行为进行追责,形成有效威慑。
最后,为了提高预算执行效率,事业单位应当加快预算执行的信息化建设步伐。通过部署先进的预算管理系统及工具,实现预算数据的实时搜集、分析与监控,增强预算执行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预算执行信息化建设还有利于预算信息的即时传播与共享,提升预算管理的协同效率。
总而言之,强化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心。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效能将得到显著提升,为单位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强化风险管理
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实践中,风险管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旨在有效应对来自内外环境的潜在威胁,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强化风险管理,构建全面的风险评估、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显得尤为关键。
构建风险评估机制是强化风险管理的根基。事业单位需全方位识别预算管理全周期中可能遭遇的风险种类,涵盖政策变动、市场波动、财务状况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利用科学方法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评估风险对预算管理可能造成的具体影响及其发生的可能性,为制定风险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强化风险预警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事业单位应建立动态的风险监控系统,持续跟踪预算执行情况,敏锐捕捉任何潜在风险的先兆。一旦发现异常迹象,立即激活预警系统,通过正式报告、紧急会议等渠道,迅速将风险信息通报给相关部门及人员,即时响应与干预。
同时,构建高效应急处理机制是风险管理的又一重点。根据风险的多样性,事业单位需预先制定详细的应急计划,明确应急响应流程、指定责任人及资源调配方式。一旦风险事件突发,能够迅速激活应急预案,动员各方资源快速应对,尽量减轻风险造成的负面影响。
此外,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与培养风险意识同等重要。事业单位应通过定期培训,增强员工对风险的认知与管理技巧,促使员工能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识别风险并采取适当措施。同时,事业单位要塑造积极向上的风险管理文化,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活动,形成风险共防、全员参与的良好环境。
综上,强化风险管理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占据核心位置。通过实施风险评估、建立预警机制、完善应急响应体系以及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事业单位不仅能够系统、全面地识别、评估和管控预算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还为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有效支撑,进而促进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效能与竞争力的提升。
(四)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
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人员培训与管理是提升预算管理质效及强化内部控制实效的关键环节,确保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以及内部控制的严格实施,要求加大对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和内部控制意识的提升。
强化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是基础。鉴于预算管理跨越财务、会计、法律及经济等多个知识领域,事业单位需定期举行培训与学习活动,以持续更新预算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提高其技能,并引导其掌握最新的预算管理理论与实践方法。培训课程应涵盖预算编制、执行、监控等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及要点,深入解析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预算管理人员要深入理解预算管理的本质与要求,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确保预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并强化其在员工中的认识同样至关重要。内部控制作为预算管理顺利推进的保障,需要全员积极参与。因此,事业单位需加强内部控制培训,通过知识讲座、案例研讨、经验分享等多元化形式,使员工深刻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理解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原则及操作方法,促使其自觉遵守内部控制规范,积极履行内部控制职责。
此外,为增强内部控制执行力,事业单位还需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与考核机制。通过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监督部门或岗位,实施定期的检查与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内部控制中的偏差。同时,将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纳入员工绩效评价体系,与晋升、薪酬等挂钩,以此激励员工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提升内部控制的实效。
预算管理的选聘与配置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招募预算管理人员时,事业单位应着重评估其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确保其能够胜任岗位要求。同时,强化日常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激发预算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与责任感。
总之,通过提升预算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及优化预算管理选任机制,事业单位不仅能够锻造出一支高水平的预算管理团队,还能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进一步推动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六、结语
综上所述,从内部控制角度审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可以深切体会到内部控制对于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事业单位构建健全且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要加强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的严谨性,还必须重视风险防控,并致力于人员培训及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实现预算管理高效性和实效性的核心要素。展望未来,事业单位需持续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推进预算管理流程不断优化,同步提升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以确保预算制定科学合理,执行严格有效。
引用
[1]傅晨曦,李延喜. 基于现金流稳定比模型的风险管理和预算管理集成化——来自双案例研究的经验证据[J].工业技术经济,2022,
41(11):48-57.
[2]赵竹明.预算管理一体化背景下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路径——评《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理论、制度、案例及经验》[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8):6-7.
[3]李祥云.我国地方财政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效果、问题与政策建议——基于湖北省直预算单位和市县财政局的问卷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9(05):50-58.
[4]邝艳华,张俊.交易型权威何以消解政府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层级冲突困境?——基于Z省的案例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1(06):36-48.
[5]杨开元,杨兴龙,袁先慧,等.渝北区财政资金“一体化”内控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财务与会计,2020(06):78-78.
责任编辑:韩 柏 蔺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