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研究

2024-07-09 07:57:58陈虹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年6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行政事业单位

陈虹

一、前言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面临复杂挑战与转型契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与财政体制演进对传统预算模式提出新要求,尤其在全球经济复杂性增加与公共财政增速放缓态势下,优化预算管理、提升资金效能成为迫切需求。本文聚焦于这一现实命题,旨在深入剖析与探索创新路径,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策略性见解。通过综合考量当前环境的特殊性,本文力图构建高效、灵活且适应性强的预算管理体系,以指导实践,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创新背景概述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预算管理挑战尤为复杂多维。一方面,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对预算管理的精细化、透明化要求达到了新的的高度,不仅要求预算编制科学合理,反映政策优先级,还强调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灵活性与调整机制以及事后绩效评价的严格与实效。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尤其是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预算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使其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分析、智能预测与风险预警,从而提升决策的精准性和响应速度[1]。社会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意愿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意味着预算管理不仅要做到内部优化,还要向公众开放,接受更广泛的社会监督,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经得起检验,满足公众对于财政资金使用的公正性、透明度及效率的高期待。因此,构建集信息共享、公众互动、智能监控于一体的现代预算管理体系成为大势所趋。总之,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多个维度同步推进,以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有效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

三、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保证组织健康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预算管理不仅能够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而且通过合理分配资源,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的正常运行,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为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降低事故的发生,从而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2]。预算管理机制的规范化有助于核查预算项目与财务支出,实现资金流动的全程监管,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合规性,不仅保障了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的顺利进行,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通过以上措施,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在资源分配、风险控制和业务执行等方面实现高效和规范的管理,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预算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参与感,促进团队协作,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文化建设,从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竞争力。

四、行政事业单位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问题与挑战

(一)问题分析

1.预算编制的灵活性与调整性不足

传统预算管理模式正面临固化困境,成为制约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瓶颈。传统编制模式固化,依赖过往数据与经验预测未来形势,无法灵活适应经济社会与业务需求的快速变迁[3]。预算执行阶段调整难,一经确定,即便现实情况有别,变更滞后,导致预算与实际支出偏离,资源错配与效率低下问题凸显。固化的预算编制模式限制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灵活性与创新能力,因此,革新传统预算编制模式迫在眉睫,需构建灵活的调整机制,提升预算的前瞻性和适应性,以期更好地响应新的管理挑战,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2.部分预算项目无法充分利用

在传统预算管理框架下,“废弃化”问题突出表现为预算资源配置与实际执行之间的脱节。部分项目虽在预算规划阶段获得资金配置,却因执行阶段的种种障碍或需求评估不精准,导致资金闲置乃至完全未使用,削弱了公共资源的有效性,降低了公共财政的总体效能。“废弃化”问题根源复杂,涉及预算编制的精确性缺失及执行阶段的不确定性。一方面,预算制定时可能未能精确匹配项目实际需求,导致资金配置失当。另一方面,项目执行中遭遇外部环境变化,如政策调整、市场波动和技术迭代,可能直接导致项目停滞,而预算资金却持续被锁定。此类问题造成财政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可能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与形象,凸显了革新预算管理模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性。

3.缺乏预算管理绩效奖励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传统预算管理实践中显著的缺陷在于其对绩效奖励机制的忽视,削弱了预算管理的激励效能。行政事业单位传统预算管理侧重于资金分配与支出的流程管控,却忽略了将预算执行成效与奖励机制相衔接的重要性,导致预算执行动力机制缺失,员工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积极性受限,仅满足于预算指令的机械执行,而非主动探索预算优化路径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策略。更进一步,绩效奖励机制的缺位降低了员工的责任感与执行效率,为预算执行不达标及资源浪费提供了可能,直接影响预算管理成效,并成为制约行政事业单位提升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

(二)面临的挑战

1.需求多元化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面临的一大核心挑战,在于如何有效应对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与个性化趋势。社会进步促成了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期望从单一向多维转变,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决策不仅聚焦于资源的宏观均衡配置,还需精准适配各类细分群体的具体诉求。该挑战增加了预算规划的复杂度,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深度剖析跨领域、跨群体的需求异质性,旨在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双重目标。同时,对预算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适应多元化需求的动态变化与不确定性,强调快速适应与灵活调整的机制建设。

2.效率提升

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与提升利用效率,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尤其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供需矛盾加剧,高效且合理的资源配置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该挑战的核心在于应对资源信息的复杂多样性,要求精确把握资源的量化细节、品质状况及其分布格局,为科学决策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资源配置与利用受制于多重外部条件,包括技术进步、政策导向、市场波动等,以上因素的动态变化对资源配置效率构成持续性影响。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效能与组织文化建设滞后也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3.风险防控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风险防控挑战源自多维度复杂性。首要挑战在于快速演变的市场环境与经济形势,为预算管理带来了高度不确定性,易导致预算偏离原定轨迹,引发财务风险。预算数据的精确性作为风险防控的基石,其收集至分析的全链条中潜在的错误与遗漏,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复杂度。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跨部门协同与人际沟通的繁琐性亦不容忽视,交互机制若处理不当,易形成风险防控的薄弱环节,特别是缺乏有力的监控与反馈机制贯穿预算编制至执行全程,将严重阻碍行政事业单位对潜在风险的及时识别与应对。

五、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一)绩效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

1.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实现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革新与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其中,绩效导向模式成为改革的焦点。该模式立足于绩效目标,通过构建清晰的绩效指标体系,将预算资源配置与绩效追求紧密结合,超越单纯的资金投入考量,转而重视资金运用的实际效果与社会效益[4]。绩效导向模式依托健全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强化预算执行的监测分析,保障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高效性,驱动预算管理实践从重视“投入量”向关注“产出质”跃迁。此模式不仅激励行政事业单位追求效率与成果,还促进了预算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及高效化的深度转型,为公共财政管理开启了新篇章。

2.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作用

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架构中,激励与约束机制扮演着核心角色。明确的绩效指标与奖励体系提高员工积极性与创新力,促进员工致力于提升预算执行的成效与质量。与此同时,严谨的约束规则构建行为边界,防范资源误用与浪费,确保预算资金流向合理且高效。激励与约束机制并举,不仅增强了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还提升了操作透明度与处理公正性,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健康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3.提高工作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实现工作效率与资源利用率的显著提升。优化工作流程,缩短项目周期,减少延误,确保任务时效性,是提升效率的直接途径。同时,精确判断资源需求,优化配置策略,确保关键业务资源充沛,消除浪费与冗余,是资源高效利用的核心策略。提高工作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不仅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综合绩效的跃升,还强化其市场竞争力,提升服务多元化社会需求的能力。因此,构建科学的预算管理模式,保障工作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提升,是行政事业单位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信息化与智能化预算管理

1.信息技术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化与智能化融入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提升管理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支撑。信息技术的嵌入,不仅实现了预算数据的自动化处理与实时监控,显著增强了预算制定的精确度与效率,还通过构建综合数据平台,促进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融合管理,有效降低了重复工作与错误,确保了数据的统一性和精确性。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则为预算管理带来新的变革,支持精细化的运营控制和高效决策机制,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智能化预算分析与决策支持

智能化预算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领域占据核心地位,依托先进信息技术与高级数据分析,实现预算数据的自动化集成、分析与洞察,不仅实现实时预算监控,还前瞻潜在风险,为决策层提供即时预警与策略指导,显著增强了决策的时效性与精确度。智能化进程不仅加速了决策流程,更引领预算管理向科学性与精细化迈进,为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健康至关重要。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化分析手段,可显著增强预算需求预测及评估的精度,确保资金配置既合理又高效,同时,能敏锐识别风险苗头,实现前瞻预警与策略部署,有效控制损失。此外,遵循科学流程与方法论,能够提升预算制定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减少主观臆断,增强决策的严谨性。增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不仅是确保财务目标实现的途径,更是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跨部门协同预算管理

1.加强部门间沟通与协作

跨部门协同预算管理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科学性与准确度的关键策略。传统部门间壁垒导致的信息封闭与沟通匮乏,往往限制预算效能的发挥。强化部门协同,构建信息共享与整合机制,成为破解该瓶颈的关键。通过深化跨部门合作,各部门能全面洞悉彼此需求与规划,促进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协同增效,确保预算资源配置精准与高效。跨部门协同预算管理不仅优化资源配置,还增进部门间的互信与支持,有效缓解冲突,为构建和谐的组织环境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奠定稳固基石。

2.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资源整合与配置优化,旨在通过全面审计与分析既有资源,明晰资源强项与短板,科学指引资源配置。跨部门协同机制的构建,破除了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与功能协同,最大化利用效能。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资源配置更为精准,效率与准确性显著增强,为预算管理现代化赋能。优化资源配置不仅缩减行政开支,更驱动公共服务质量跃升,确保资源使用的可持续性,展现了预算管理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效能与服务升级中的关键作用。

3.提高预算管理的整体效果

优化预算管理,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运作效能为核心目标,关键在于资源的高效利用,确保预算资金流向合理,执行高效,成效显著。跨部门协同机制的强化,打破信息孤岛,促进资源的流动与互补,合力驱动预算管理质的飞跃。智能化技术的融入,尤其是预算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为预算过程注入精准数据支持与科学决策依据,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的精准度与前瞻性。

六、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创新聚焦于科学性与精确度的双重提升,致力于资源的集约整合与配置优化,并强调跨部门协同以打破信息壁垒,旨在全面提升预算管理效能,确保财政资源的高效利用。未来,本领域将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智能化解决方案,创新预算管理模式,以灵活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此外,重视人才梯队与团队凝聚力的建设,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高效执行力的预算管理团队,是支撑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另一关键因素。总而言之,通过综合性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推动预算管理模式创新,为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引用

[1]邵珊.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24(03):171-173.

[2]李巧风.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探析[J].会计师,2023(19):59-61.

[3]连晓英.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策略[J].质量与市场,2023(02):127-129.

[4]陈瑞.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探讨[J].财会学习,2024(04):47-49.

责任编辑:韩 柏 蔺怀国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行政事业单位
行政学人
行政论坛(2022年5期)2022-10-25 04:47:00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40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人民调解(2019年5期)2019-03-17 06:55:34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26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08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18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