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明艳
一、前言
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在促进社会进步、提升民生福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随着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事业单位在财务资金管理中遭遇了诸多困境。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资金使用效率、内部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单位发展的质量。因此,优化财务资金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已成为事业单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的核心载体,其财务资金管理的规范程度与运作效能,直接影响着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与公共服务的质量。然而,一些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有效性不足,如或多或少存在预算制定与执行的非标准化、资金运用效益低下、内部控制机制缺失等问题,严重桎梏了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步伐[1]。故而,深入探究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现状
(一)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在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体系中,涵盖了一系列关键环节,包括但不限于资金的合法合规筹集、科学合理的分配、严谨高效的使用以及全面严密的监督。首先,在资金筹集层面,事业单位须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确保财政拨款及其他各类收入来源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其次,在资金分配时,务必保证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确保事业单位日常运营和各业务项目的有效推进所需经费得到充分满足。再次,资金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应坚守预算管理制度,严把资金流动每一道关口,力求达到资金使用的完全合规与最大化效益[2]。最后,财务资金管理的核心职能还延伸至对整个资金流过程的全方位监控,旨在有效防控财务风险,切实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面临的挑战
全球经济环境的动态演变对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产生了深刻且广泛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和市场化机制日趋深化,事业单位所处的经济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易变性。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无一不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稳定性与资金运营效率构成了全新挑战。
政策法规的变化对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也产生了显著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政府在财务、税务、审计等关键领域不断推出新政,对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设置了更为严格的准则与标准,一方面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进行了规范约束,另一方面有力推动其财务管理向透明化、现代化的方向演进。此外,政策法规的适时调整促使事业单位愈发重视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与合规性,引导其优化财务资源配置,实现资金使用的高效与合理。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则为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管理工作已成功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崭新阶段。先进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财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精确性,而且有力地重塑了资金管理流程,削减了管理成本支出[3]。同时,信息技术还赋予了财务资金管理更强的监控预警能力,使事业单位得以实时洞察并迅速解决可能出现的财务问题,极大地增强了风险防御与管控水平。
四、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不规范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财务资金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1.预算编制不科学
部分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科学测算,预算编制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只重视收入预算的编制,而忽视支出预算,难以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同时,预算编制与单位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衔接不紧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导致预算的针对性和可执行性不强[4]。
2.预算执行不严格
在预算执行中,一些事业单位存在超预算、无预算支出等问题,预算约束力不强。一些单位过度依赖预算追加,而没有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预算刚性不够。同时,部分单位在大额资金使用、重大项目支出等方面缺乏必要的事前论证和审批,导致预算执行的随意性较大,预算的严肃性受到影响。
3.预算监督不到位
部分事业单位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缺乏力度,预算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一些单位对预算执行偏离分析不够,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同时,预决算信息公开不够充分,公众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发挥不够,导致预算约束的外部压力不足。
(二)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的重要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资金闲置与浪费
少数事业单位资金使用进度缓慢,大量资金长期闲置,没有及时统筹安排,资金沉淀较为严重。有的单位项目规划不够周密,前期准备不足,导致资金无法及时拨付使用。同时,部分单位存在铺张浪费、过度装修等现象,资金使用缺乏必要的绩效意识和约束机制[5]。
2.资金结构不合理
部分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结构不够合理,经常性支出占比较大,用于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单位过度关注“三公”经费,而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领域投入不足,资金配置存在短期化倾向。同时,不同领域、不同项目之间资金分配不均衡,重点领域、关键项目的资金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3.投资决策失误
部分事业单位在开展基建、修缮、设备采购等投资活动时,前期可行性论证不充分,投资决策缺乏科学依据,导致投资失误,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少数单位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形象工程,而忽视了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重复建设、超标准建设等问题时有发生,资源配置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但目前部分事业单位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1.内控制度不完善
个别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管理流程不够优化,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要求。预算管理、债务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权责划分不清晰,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特别是在合同管理、风险评估等方面,缺乏专门的内控制度。
2.内部审计不严格
内部审计是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但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专业性不强。内审机构的设置不够完善,多数单位未设立独立的内审部门。内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同时,内审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彻底,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审计监督的威慑力有限。
3.风险防控不到位
一些事业单位风险防控意识不强,对各类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够深入,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对财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能力不足,缺乏系统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无法做到对风险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此外,对外部环境变化引致的财务风险重视不够,应对外部冲击、维护财务安全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五、优化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规范预算管理
1.完善预算编制流程
优化预算编制流程对于提升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水平至关重要。构建一套科学严谨的预算编制体系,明确规定预算编制的目标框架和基本原则,以确保预算规划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强调部门间沟通协作,广泛征询各部门意见,确保预算编制贴近实际需求。同时,借鉴并引进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度和工作效率。不仅如此,强化预算编制的审核与监督同样必不可少,旨在确保预算方案的合规性与执行效果。
2.强化预算执行刚性
预算执行刚性意味着预算一经制定,即应严格执行,严禁未经批准的随意调整和超支行为。为此,事业单位需构建完善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定期对预算执行状况展开核查与评价,确保预算资金严格按照预定用途和计划使用。同时,强化预算执行内部控制,明确职责分工,杜绝预算资金滥用或挪用的可能性。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事业单位应严肃追责,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6]。
3.加强预算监督与考核
强化预算监督与考核是保障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规范高效运作的关键途径。预算监督的核心在于确保预算的刚性执行,有效防止预算资金的滥用与浪费。通过设置专业的预算监督机构,对预算执行过程实施常态化核查与审计,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并矫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同时,借助预算考核机制,能够客观评估预算执行的实际成效,激励各部门及人员恪尽职守,严格遵守预算管理制度。
(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优化资金配置
优化资金配置是提升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水平的核心策略。通过深度解析资金需求及其使用效益,事业单位能够精准布局资金投向,确保重点项目和关键领域的资金供给充足。优化资金配置还可驱动资金合理流转,有效避免资金滞留与浪费现象,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此外,强化资金配置的过程监督与效果评估,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与高效,是优化资金配置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加强项目管理与评估
强化项目管理与评估是事业单位提升财务资金管理效能的核心抓手。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能使事业单位自项目启动至结束全过程实现标准化与规范化,有效遏制项目资金的无效损耗和不当使用。同时,常态化的项目评估工作不仅能迅速揭示问题并采取纠偏措施,而且能为后续项目决策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此外,提升项目管理与评估能力也有助于增强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竞争中的实力。
3.完善投资决策机制
完善投资决策机制在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中占据核心地位。通过构建完整的投资决策流程,明确决策基准与责任界限,事业单位能够理性、明智地做出投资决策。提高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精确度,有利于减少投资风险。此外,构建投资决策的监督反馈机制,确保决策过程透明且执行有效,同样是完善投资决策机制的重点。
(三)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1.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构筑和完善内控制度体系是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的核心要务。构建一套周密细致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规定各项财务活动的标准操作程序和流程,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同时,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确保制度得以贯彻执行,形成有力的内部约束机制。此外,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需求调整,应及时优化内控体系,保持其时效性和适用性。
2.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
强化内部审计与监督在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高素质的专业审计力量,对财务活动实行全面而深入的审查与监控,能够实现对潜在问题和风险的及时发现与有效纠正。同时,扩大内部审计的执行频率和覆盖面,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效力。此外,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结果反馈和整改机制,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能够迅速响应并积极整改,以此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持续改善。通过强化内部审计与监督,事业单位能够提升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确保财务资金的安全与合规使用,从而为单位的稳健发展提供强大的保障。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不仅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本质诉求,更是加强单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步骤。
3.强化风险管理与防控
强化风险管理与防控是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的至关重要之举。面对瞬息万变的内外部环境,事业单位必须构建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系统地识别、评估与控制各类潜在风险。强化风险预警机制,以实现风险苗头的早期发现与有效应对,从而减小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不利影响。完善风险应对预案,确保在风险突发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与处理。
六、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面临着资金闲置与浪费、资金结构不合理、投资决策失误频发、内控制度存在疏漏、内部审计执行力度不足以及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挑战。为了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应着力优化预算编制流程,坚持预算执行的刚性原则,强化预算监督与考核机制。同时,合理配置资金,健全项目管理与评估体系,完善投资决策程序,并且着重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强化内部审计力度与质量,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与防控。通过综合施策,事业单位将能够有效克服财务资金管理中的问题,保障单位健康稳定的运行与发展。
引用
[1]谢玉珍.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大众投资指南,2022(16):83-85.
[2]武革平.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完善措施[J].中国总会计师,2022(06):146-148.
[3]张强.探析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效率提高的路径[J].商讯,2022(13):183-186.
[4]吕晓飞.水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J].财经界,2022(14):128-130.
[5]王悦.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问题探究[J].质量与市场,2022(07):181-183.
责任编辑:韩 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