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究

2024-07-09 07:32:11施秋霞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年6期
关键词:导师校企农业

施秋霞

一、前言

2019年,农业农村部联合教育部启动“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面向农村和农业企业员工开展现代学徒制项目,解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和农业人才培养的缺口问题,目的是培养能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带头人。我国现代学徒制育人,从2014年开展“试点”到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实现“全面推进”,意味着“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试点目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百万扩招”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项目,是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一项重要实践,是面向农村和农业企业员工开展的项目,与传统学徒制项目相比,在企业需求、生源质量、培育场所、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何针对农业学员特征改革教学组织管理,保障达成培养目标?以某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项目实践为例,探究面向农村和农业企业员工开展现代学徒制的策略,为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提供借鉴。

二、面向农业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面临的困境

2020年,为响应“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某高职院校与GDNK集团开展会计、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热带作物等多个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项目实施前,学校面向GDNK集团各公司人力资源、财务部门、物流、生产等部门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面对面访谈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并针对人事、财务、生产、报名学员等发放了680份调研问卷,回收了527份答卷,剔除填写不合格答卷64份,共收到463份有效答卷。从调研中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的困境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企业的人才缺口巨大

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已向纵横两个方向深入发展。纵向发展指的是企业纵向拓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打通深加工、品牌创造、冷链物流、多渠道销售等环节。横向发展指的是企业整合区域特色、文化、生态等资源,打造农业新生态、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农业企业经营链条和管理范围大大延展,企业间合并、资源整合、联合经营、供应链合作等业务发生频次大幅提高,农业企业对岗位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熟悉农业企业的行业特性,洞悉产业经营规律,拥有创新能力,掌握岗位业务技能和数字化软件应用能力。但是,农业长周期的天然特性,加上地理位置偏僻,使得农业企业面临人才招进来留不住、流失率高的局面。外部招聘难以满足一线岗位的需求,内部培养不失为一条有效的人才优化通道。从调研数据可知,91.79%的人员认为内部培养能满足农业企业一线人才的需求。

(二)企业学员学情差异大,导致教学难度增大

与面向高考招生的生源相比,参加现代学徒制项目的企业员工的年龄、专业和学历背景等学情差异较大。根据调研数据,从年龄来看,19.01%的学员为30岁以下,76.24%的学员为30~50岁,4.75%的学员为50岁以上,95.03%的学员已成家,家庭负担较重,能投入到全职学习的时间有限。从专业背景来看,35.85%的学员来自专业岗位,部分已位居中层管理岗位,64.15%的学员来自非专业岗位,需要从零学起。从学历背景来看,92.22%的学员是中职毕业或高中毕业,目标是提升学历、职称晋升和转岗,7.78%的学员是其他专业本科学历,希望考取专业相关证书,掌握复合技能。生源入口基础不一,增加了教学难度,对教学效果提出了挑战。

(三)学员不脱产学习,线下统一教学组织难度较大

大批量全职职工脱产学习会影响正常农业生产经营,因此,项目要求学员不脱产学习,就要求教学组织依据农业生产特性进行灵活设置,在农闲季开展理论教学,在农忙季开展实践教学。但GDNK内部公司和部门众多,各部门的忙、闲时节不一致。学员单位之间距离较远,线下统一教学存在较大困难。比如,学员来自医院、保安队、行政、实验室、公卫科、物业、企管科、财务科等不同岗位,在收割橡胶期间,胶场职工无法参加课程学习,与其他岗位职工学习时间存在差异。即使同一家医院不同科室的休息时间不一致,有的在周六休息,有的在周日休息,在教学进度安排和学生学习辅导等方面会耗费教师较多时间和精力。

(四)缺少企业导师激励机制和培训体系,影响企业实践指导成效

企业导师在现代学徒制项目中是实践教学指导者的角色,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师傅、品德修养、工作行为规范的指引者、学徒行为的评价考核者,由工作经验丰富的职工担任企业导师,能保证实践指导效果。但是,担任企业导师,要完成实践课程资源准备、实践过程指导、设计评价标准和考核评价等任务,需要导师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会增加导师的工作负担,影响自身的工作效率。由于农业企业缺少企业导师激励机制,导致经验丰富的职工参与积极性不高,同时,因为缺少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考评方式等专业培训,企业导师实践指导成效有待提升。

三、面向农业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一)现代学徒制培育内部生源,能满足农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和劳动生产需求

现代学徒制培育内部生源,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冉云芳(2021)指出,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动机是人力资源导向动机和市场战略导向动机。人力资源导向动机是企业希望获得短期和长期的人力资源,市场战略导向动机是企业希望通过参与现代学徒制应对行业和岗位工作变化,以适应企业战略发展需求[1]。从调研数据看,农业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动机是市场战略导向,不仅希望能培养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带头人,适应农业企业面临的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能盘活和优化企业人员结构,促进企业跨部门人才流动。

现代学徒制培育内部生源,能满足企业的劳动生产需求。现代学徒制不仅是一种教育制度,还是一种劳动制度[2]。农业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是职工教育的一种形式。现代学徒制项目注重“双创”教育和德育教育,将“双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是推进企业战略实施、促进“双创”、思政教育落地执行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升职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农业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是劳动制度的有机组成,遵循农业生产特征、农民特点和成人教育规律,按季节循环组织教学和生产,采取农学结合、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螺旋上升的教育形式,以学育德,以学育技,不仅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还能激发职工的职业动力和兴趣,有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二)聚焦乡村振兴产业需求施教,能满足学员职业生涯发展需求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GDNK集团在职员工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历、转岗、职称晋升,少部分学员的目标是考取专业相关证书,掌握复合技能,拓展职业宽度。但面临家庭负担重、工作任务多、学习时间较少的现状,学员参与现代学徒制的需求转化成了聚焦乡村振兴产业需求设计课程内容、授课教师富有行业经验、授课形式灵活多样,能赋予学员时间和形式的选择权等。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88.98%的学员认为应针对“三农”主题重构课程体系,引入农业前沿专题进行精准研讨,有利于提升教学实效。某高职院校有着多年服务农业企业的经验,拥有大量优质师资,在实施过程中,构建聚焦乡村振兴农业主题的课程内容,设置符合农业生产情况的教学组织形式,能满足学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

(三)服务农业企业,能满足高职院校服务乡村需求和推动教师职业发展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服务农业企业,不仅是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也是一次转型机会。一方面,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广阔的农业企业职业教育需求进行有机衔接,为农业企业提供农业专题培训、农村职业教育,解决农业企业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的实际问题,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满足高职院校服务乡村需求。另一方面,专任教师的职业发展离不开产业发展实践和教学锻炼。专业教师服务农业企业,了解企业运营规律,掌握行业发展趋势,能持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面向不同生源进行授课,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索

为解决面临的困境,某高职院校统一采取“产教融合促动力-完善机制保运行-柔性教学达目标”三步走策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基于产教融合平台提供师资服务,解决农业企业经营管理问题,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动力。其次,校企共同建立育人体制机制,激发企业导师参与动力。最后,校企共建行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柔性教学满足学员需求,为乡村振兴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共建“校—院—专业”三级产教融合平台,服务企业,提升企业参与项目动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企业转型升级是包括销售、物流、人事、财务等全方面的需求,仅通过现代学徒制单个项目培育学员难以满足企业的深层次需求。通过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依托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解决企业战略、品牌、销售、物业、财务等经营问题,满足农业企业的经营需求,是现代学徒制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也能提升企业参与项目的动力。

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为企业提供转型升级的全方位智库支持,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战略问题和专项问题,能有效提升企业参与项目的动力。学校建立了“校—院—专业”三级产教融合平台,已挂牌省级“乡村振兴培训学院”“GDNK经济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依托专业师资力量为农业企业提供战略和经营管理支持。二级学院已立项省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精准对接GDNK产业链的服务需求,为企业提供专项服务。各专业已立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服务实践教学,践行融入NK办职教的农业职业教育新模式[3],为后续校企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校企双主体”育人,完善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

校企共同建立育人体制机制,提高企业导师参与动力。职业院校与GDNK集团共同成立校企共建专业委员会,下设管理委员会,负责现代学徒制项目的运行和管理。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完善运营制度、绩效评价方案、审核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模式、实践教学项目等事项,保障现代学徒制的顺利运行和培养成效。

专业委员会完善了现代学徒制学分认定和转换、项目评价、企业导师激励、培训等制度。学分认定和转换制度是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学分认定规则、认定流程、学分转换规则,规范农业实践项目、X证书、职业相关证书等学分认定标准。项目评价制度是校企共同制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评价制度,完善评价标准,规范评价方法,确保项目实施成效。企业导师激励制度是“师带徒”的企业导师传帮带机制,赋予导师指导权、评价权,支付带教报酬、提供优先晋升机会,合理保障导师的经济利益和职业地位,提高企业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培训制度是校企共同制定的职业培训规定,并形成稳定的培训体系,系统进行师资技能培训,提升企业导师的教学指导能力,提高企业实践培养成效。

(三)组建优质师资队伍,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

优质师资队伍是项目达成目标的关键。要组建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熟悉GDNK集团运营管理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其一,通过导师激励制度,赋予导师指导权、评价权,合理保障导师的经济利益和职业地位,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其二,建立专任教师和导师培训制度,通过内培外训、挂职锻炼、专项服务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执教能力。例如,定期在校内开展内部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在课程思政、信息化教学手段、数字化会计专业升级等能力。派遣教师参加行业协会、企业组织的财经专业教师实践等培训活动。响应“职教20条”中“原则上从具有 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要求,招聘企业师傅,充实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其三,建立合作交流机制,以项目服务、讲座等形式促进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之间的交流,提升师资农业指导能力。

依据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农业企业特色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农业特色教学资源。以会计专业为例,基于会计人才需求,校企共同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NK的高素质数字化农业财务经理人,按照职业晋升层级,分层培养业务财务、共享财务、战略财务人才。依据OBE理念,会计专业将业务财务、共享财务和战略财务的核心能力指标,分解为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商业技能、数字能力等能力指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管理会计能力框架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课程,建立业务财务、共享财务、管理会计三条课程脉络组成的农业特色会计课程体系。项目响应“五育”并举的号召,融“双创”教育、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于一体,建设了涵盖多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农业会计教学资源库,满足学校教学、企业培训的需求。教学资源建设渠道包括三种:一是将校企联合开展的“公司制改造”“绩效评价”“财务共享”“内部控制”“三资管理”等农业横向课题研究成果,脱敏融入《数字化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设计》《大数据财务管理》等课程,体现农业特色。二是由企业导师将农业乡村振兴项目,改造脱敏为实践实训项目,丰富农业实践教学案例。三是采用智能化工具,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

(四)实施“双空间”柔性授课模式,解决不脱产学习的问题

“双空间”柔性授课模式,是指教学组织基于“产”“教”双空间实施的农学一体柔性授课形式。以学校空间为教学空间,企业空间为实践空间的双空间授课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与“双空间”进行有机结合,用“教”为“产”提供理论基础,用“产”检验“教”的成果,通过“产”和“教”前后呼应、互为支持,实现“产”和“教”有机结合。柔性授课是指针对各单位的农忙农闲情况,采取与传统校内学制时间不一致、灵活安排的教学计划和实施形式。例如,企业忙季是3—4月和9—10月,则教学安排在5—7月和11月至次年1月。各单位周末休息时间不一致,可将学员分为不同班级,错开授课时间,满足学员学习需求。在理论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在教学空间采取线上直播、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完成,也可采取送教上门方式在企业空间完成。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在教学空间采取项目作业、实践案例等方式,也可在企业空间以专题式实践任务、生产实践项目、产业项目积分兑换、行业证书认定等方式完成。

双空间柔性教学组织模式在教学空间、学时安排、教学形式、学分认定等方面赋予师生较大自主选择权,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引起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共鸣,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在企业空间实施实践任务,能帮助非专业背景的学员尽快理解专业教学内容,完成实践任务,学员收获颇丰,教学效果显著,不仅能解决企业学员不脱产学习的问题,还有利于发挥学徒的工作经验优势,提升教学成效。

(五)严格实施“三全”评价体系

如何保障“标准不降”?项目通过严格教学评价保证教学质量。师资队伍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在目标上根据“标准不降”的原则,注重实现“教”的岗位能力能为“产”所用,产业前沿问题能引导教学过程和研究结果。严格教学评价,是指由管理委员会制定能力和素养双指标色彩积分评价体系,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评价,定期检查和评价项目教学效果,确保教学效果达标。色彩积分评价体系以色彩代表不同能力,以积分记录学员在各种能力和素养的成长记录,以色彩积分值提示学员的能力强弱,为学员提供即时反馈,以达到“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形成对人才培养成效的有益参考,是迭代升级的依据。

五、结语

现代学徒制基于产教融合基础提升企业参与动力,组建优质教师队伍,实施产教融合“双空间”柔性教学,充分满足企业学员的求学需求,为乡村振兴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会计专业为例,有58%的学徒通过初级会计师考试,18%的学徒取得会计师证书,84%的学徒通过智能财税X证书的书证融通考核,教学效果显著,能满足NK集团对财会人员的能力和素养要求。未来展望,希望政府部门持续推出优惠政策,提升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项目的热情。此外,农业企业需持续加大企业导师培训力度,高职院校要加大数字化技术的培训力度。

引用

[1]冉云芳.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动机及其对成本收益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21,37(06):71-80.

[2]梁卿.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困境的破解策略——来自近代工厂学徒制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09):38-42.

[3]高耀志.垦校协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J].中国农垦,2023(01):22-24.

基金项目:1.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题“基于IMA能力框架的高职现代学徒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五年一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为例”(项目编号:GDJG2019154);2.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CJ202112);3.广东省教育厅课题题目“专业群建设视角下产教融合平台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GDJG2021177)

责任编辑:王颖振

猜你喜欢
导师校企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V eraW an g
导师榜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