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需求。下面,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构建语文教学技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来源于生活,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学生才能触景生情,见景生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尽量将课文内容通过具体事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时,需要让学生理解“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笔者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由于船在动,人在动,海水在动,看的人会不由自主地眨眼睛等原因,所以产生了“太阳像负着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接着笔者创设情境,让一位学生模拟正坐在船上,由于船在动,海水在动,人也要动,然后再观察远处的篮球,理解太阳上升的样子,是不是“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呢?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都在集中精力思考着笔者提出的问题,通过笔者引导,学生模拟情境,他们脸上露出了笑容,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笔者也很有成就感。
二、让学生从“读”中找到快乐
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好方法,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不但使语言获得了丰富的“营养”,而且自己的思想也受到了启迪。尤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对课文细碎的分析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所以,朗读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内心可以经历“由文到情”的体验,读书的实效性自然也提高了。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有感情地读,另外教师的指导读、范读、引读更为重要,学生从读中感受语言、触摸语言、品味语言,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课文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染、课件呈现、实物演示、表演描绘等手段,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时,笔者主要通过演示课件,出示晴天时、有薄云时、有黑云时的海上日出图片,将日出后的美景尽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身临其境。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再通过配乐、配图反复朗读,将海上日出的美景在读中体会得淋漓尽致。为了燃起学生兴趣的火焰,笔者让学生静静地听教师朗诵,同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日出景象,让笔者出乎意料的是,有的学生竟然闭着眼睛说:“我看到了!我看到日出的壮观景象啦!”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美景之中,领略着日出后的壮观景象,学生高涨的情绪使知识得到很好的吸收,这样的教学真可谓教中有趣,学中有乐。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把摆在师生面前不能说话、不能动的教材激活了,使教材在这些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教学媒体的帮助下“活”起来,“动”起来,甚至发出声来,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震撼学生的心灵。
例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感官上真实地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谊,使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和谐相处及爱鸥、护鸥的一片深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感情。这样,多媒体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长长的文章立体地展示给学生,使原来呆板的教材“活”起来,从而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
四、让过渡语为语文课堂增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语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教学语言。一堂好的语文课,要想让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环环相扣,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就需要恰当地用好过渡语。虽然教学过渡语不是教学的主体,但对教学各环节内容起到“串连”作用,能提醒学生注意,激发思维,还有温故知新的作用,甚至可以给课堂教学增加美感。
例如,在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时,笔者首先利用课件出示“黄山日出”“月亮湾日出”“沙漠日出”,然后笔者问“大家见过海上日出吗?”“今天就让巴金爷爷带领我们去领略一下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吧!”从而引出课题。然后笔者问:“日出时,天空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天空变化的语句。“晴天时的日出很壮观,有云时的日出还这样美吗?让我们快去欣赏一下有云时的日出吧!”就这样……学生根据笔者的引导很快进入了下文的学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很快就能找出答案了。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除此之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有亲切的教态、饱满的情绪、宽大的胸怀、聪明的才智,更要有耐心和爱心,理解、尊重、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这样,学生的身心才能获得自由和解放,他们才会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作者单位:济南市高新区瀚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