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锐芝
一、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走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逻辑,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可靠保障,还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总结梳理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要求,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组成部分,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如何进一步成为“农业强国”,从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指引方向,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培养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3.89%,居住在农村人口总数为5097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6.11%,202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总数下降至49104万人,同比下降3.6%。当前,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仍然庞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不断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同时,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乡村人才,要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教育、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人才培养等重要工作。第二,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和主要内容。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体人民都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弱项和瓶颈,是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和主要内容。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只有真正做到了乡村振兴,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宏大目标,才能确保实现涵盖所有民族、全部地区、各个群体的全体富裕,才能确保达成了物质和精神层面需求的全面富裕。第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代表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乡村文化振兴承载着实现“两个结合”的光辉使命[3],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推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指引。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一步描绘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蓝图[4]。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农耕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基因密码,也是新时代提振农村精气神的宝贵精神财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进一步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第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有效应对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和全球贫困治理问题提供新方案。粮食安全问题关乎世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乡村振兴注重农业的数字化发展,通过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为我国进行国际农业科技创新型合作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生产总量,减少粮食损耗量,为世界永续和平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二)全面乡村振兴提供中国式现代化新动力
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是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精准施策,更是调整城乡发展关系的最优举措。乡村振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动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我国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是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断增进人民幸福,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得到稳步提升,农业科技快速进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现代农业物质装备大大增强,种子等农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促使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巩固提升。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乡村振兴的逻辑向度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维度来看,需要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以及现实逻辑。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将“中国式”和“现代化”简单叠加的一个概念,而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为运行轨迹,以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为理论根柢,以此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向度[5]。《资本论》针对“农业农村”发展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中被长期忽视的问题,经过大量调研实践论证后表明,影响城乡关系和导致发展差距的根源是生产力。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工业生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充分证明,一切农业生产可围绕工业生产进行。可以看出,关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观点,是在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的前提下阐述出来的。关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是农业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需要农业物质生产才能得以完成。第二,农村人口身份更换为非农人口或者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决定因素是农业生产率。第三,稳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农业,进入工业化时代,促使农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
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要将核心汇聚至“三农”问题,并以四个历史时期为发展脉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寻历史经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针对中国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通过分析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坚力量以及革命实质,发现这些问题的落脚点都在农民身上。“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6]。正是基于对农民重要地位的认识,成功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坚持实现“耕者有其田”的革命目标,并通过一系列扫盲运动、开设识字班等活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民思想解放。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带领广大农民顺利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础上,以农业生产互助合作为主要途径,迎来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探索出了与当时国情相适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农村的重大改革举措则是将家庭承包经营引入集体经济运行中,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激活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动能,深化了党在“三农”领域的治理实践。伴随着乡镇企业这股新生力量的蓬勃发展,开辟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特色道路,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九大不失时机地提出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谋求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鲜明呈现出党领导农村治理实践的不断跃升和历史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刻并系统的阐述,对推进乡村振兴也作出了科学规划和详细部署。“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只有实施并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使“三农”问题彻底解决好,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迈进补齐短板。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乡村振兴的现实逻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农业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为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加需要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与长期繁荣。为此,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持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优化农产品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来看,乡村振兴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对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及相关利益主体间关系进行重整、协调和优化,顺应城乡关系演进趋势,把握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乡村振兴的实践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准确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要进一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还需要在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过程中保护乡村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为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一)加快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城乡融合新路径应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将县域作为切入点,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的实践经验,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升级等措施,促进市场资源与乡村特色资源有机融合,将城乡发展中的问题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解决我国目前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市资源要素有序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二)迈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新步伐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方向,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农民是先行者。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目的在于巩固农民持续增收势头,拓宽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持之以恒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新举措,让农民群众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持续加大对于“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农村农业领域通过引进数字化农机管理中心促使传统农业加快向数字农业转型。
(三)构建乡村文化振兴新蓝图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乡村文化振兴旨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产业振兴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稳步推行,需要筑牢文化内核。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不仅使农村的传统价值观和独特性得以彰显,而且对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帮助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乡土村落的文化脉动与生机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走向田间,了解乡村文化。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提出要以乡村旅游为契机,挖掘休闲农业、农村文化体验等新产业,全方位推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四)描绘谱写和美乡村新画卷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之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新要求。要进一步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持续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以农文旅融合的方式,因地制宜打造新农村。以发展生态产业为主线提高农产品价值,是发挥乡村生态功能的途径之一。要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产业体系,使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继而绘制出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乡村画卷。
(五)探索全球乡村振兴新模式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为世界乡村振兴提供了参考,并且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全面拓展乡村建设的深度、广度,还需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共同携手探索全球乡村振兴新模式,为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不断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推动高附加值农产品走向世界,着重构建“品牌效应链、绿色价值链、农旅产业链”三链融合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我国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全球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蕴含着与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关联性,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乡村振兴新征程,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理解和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视野。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三层逻辑向度,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为理论根柢,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一系列实践探索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组成部分,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针对“三农”发展和城乡关系调整的战略部署,也是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的关键环节。
引用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的生活(黑龙江),2022(11):4-23.
[2]黄承伟.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振兴:现实逻辑与高质量发展[J].新视野,2023(03):67-75.
[3]谢玉梅.走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06):15-17.
[4]姜长云.农业强国建设中需要澄清的几个重要关系[J].农村金融研究,2023(02):3-11.
[5]陈柳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演进逻辑、经济特质和价值旨归[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6):1-12.
[6]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M].王恩光,申葆青,许邦兴,等,译.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47.
基金项目: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科研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高职院校新职业青年的职业素养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XHSK-03)
责任编辑:王颖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