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传统刺绣

2024-07-09 05:27
农家书屋 2024年1期
关键词:绣品针法青海省

青绣是青海各民族传统刺绣的总称,是中国刺绣中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刺绣艺术之一。青绣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题材多样、针法复杂、风格古朴、用途广泛,是青海“振兴民族传统工艺、助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交融共享的区域,青绣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相融相生的结晶。从史前文化遗存来说,考古工作者在青海河湟地区的遗址中发现了骨针和骨锥。这说明早在史前时期,青海地区的先民已经开始用骨针和骨锥缝缀衣服或装饰兽皮。而从距今约3000年的诺木洪遗址出土的毛布残片残留的拙朴缝制工艺中,人们也可依稀窥探到青海地区原始刺绣的雏形。

刺绣又称丝绣、针绣,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从青海的发展历史推测,汉代赵充国在河湟地区屯田、中原地区移民迁居青海时,可能就已经将刺绣技艺传入青海河湟地区。唐天宝十三年(754年),诗人高适游历西平郡(今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海东市乐都区之间的湟水流域),看到当地百姓为庆祝唐代武将、西平郡王哥舒翰收复黄河九曲之地的喜庆场面,挥笔写下“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麒麟”的动人诗句,从中可见唐代时河湟地区的人们仍在传承刺绣技艺。

刺绣技艺传入青藏高原后,深刻影响了藏族、土族等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据藏文文献记载,早期藏绣主要以绒线、毛线为原料,在氆氇、皮革上绣制。文成公主入藏后,开始出现用丝线在布匹上绣制的藏绣。明清以来,青海地区与中原的交流更加频繁,丝绸和棉布变得较为寻常,青绣工艺也逐步完善,刺绣开始在青海河湟地区普及,逐渐形成富有雪域高原特色的刺绣艺术。

青海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既传承中原刺绣技艺,又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青绣艺术。由于受民族历史、文化习俗和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青海各民族的刺绣既有严密规整、写实饱满、装饰完美的总体风格,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

从技法与艺术风格来说,藏族刺绣既学习和传承中原刺绣的传统技艺,又吸收和借鉴唐卡的构图手法,其绣品沉浑厚朴、精致华丽,呈现出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河湟汉族刺绣手法丰富多样,既保留中原刺绣的精湛技法,又吸收其他民族的绣法风格,绣品朴实中见华丽、静素中见风雅,具有意境深远、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因而,青绣既是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表征,也是青海地域文化多元一体的艺术实践与缩影。

在青绣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土族盘绣、湟中堆绣、湟源皮绣、贵南藏绣都是摇曳生姿的艺术奇葩。土族盘绣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人们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其用料、色彩、针法、图案等都颇有讲究,尤其是“一针两线”的针法十分独特。盘绣虽费工费料,但色彩丰富艳丽,绣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

湟中堆绣早期主要由西宁市湟中区塔尔寺的艺僧制作,表现藏传佛教题材,是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后逐渐传播到周边地区,是汉藏艺术融合的结晶。堆绣采用“剪”与“堆”的技法,呈现出浅浮雕式的艺术效果。

湟源皮绣是将中原传统刺绣技艺与高原畜牧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的典范,主要采用动物皮制作,用毛线、皮绳、马鬃、丝、棉等作绣线,运用平绣、网绣、盘金绣、锁绣等针法,绣品构图活泼、色彩艳丽。

自本世纪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作为传统技艺的青绣得到有效发掘与保护。在新时代,青绣更是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不仅成为展示青海多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交融创新的重要载体,还为各族绣娘提供了足不出户,靠自己的传统手艺就能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目前,青绣产业已成为青海省仅次于唐卡的第二大文化产业,一批专门从事青绣产业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截至2022年9月,青海省共有刺绣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0余人,刺绣经营单位近500家,刺绣行业从业人员约30万人。

通过鼓励支持各地成立刺绣行业协会、设立青绣扶贫就业工坊、认定刺绣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举办青绣大赛和展览、加大绣娘培训力度等举措,青海省聚力打造“指尖上的青绣”品牌,助推青绣产业走出农家小院和牧家草原,走向市场,走出国门。

(来源:中国民族报)

猜你喜欢
绣品针法青海省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Hong'an Embroidery: A Dance of Needles and Threads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老工艺的发展要因时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