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4-07-09 04:54
经济导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科技

要闻

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4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考察调研,听取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布西部12个省区市,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把脉定向。5年来,西部地区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重大成效,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开放型经济格局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一个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加美丽的中国西部正在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最集中的区域。西部地区发展将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促进陆海内外联动和东西双向互济,增强内生增长动力,实现西部地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习近平: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风险”

4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习近平指出,中德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巩固和发展中德关系的意义超越双边关系范畴,对亚欧大陆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要影响。两国要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待和发展双边关系,携手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中德领导人的会见吸引全球舆论关注。《纽约时报》称,朔尔茨就任德国总理3年后,那些要求“减少对中国依赖”的言论已被要求外国公司平等进入中国市场的呼声所取代。

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

“中德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彼此不构成安全威胁。”习近平强调,中德合作对双方有利,对世界有利。世界越是动荡,双方越要提升两国关系的韧性和活力,坚持中德关系的合作主基调和发展大方向,牢牢把握中德是全方位战略伙伴这一定位。

习近平指出,中德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两国市场高度依存。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风险”,而是双方关系稳定的保障、开创未来的机遇。无论是机械制造、汽车等传统领域,还是绿色转型、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两国都有合作共赢的巨大潜力亟待挖掘。中德两国都是以实业立国,都支持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双方要警惕保护主义抬头,坚持以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多探讨合作。

朔尔茨表示,他和德国企业界代表参访重庆、上海等地,亲身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德中两国企业界的紧密良好合作印象深刻。德方反对保护主义,支持自由贸易。

中欧关系将恢复正常的信号

中国是德国经济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这促使了德国总理对中国进行访问,并一再强调开放市场的重要性。与日本和美国的企业不同,德国企业在华投资几乎没有减弱的迹象。2023年,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了104亿欧元。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说,“如果你开始设置贸易壁垒,先是一个,然后是另一个,那就会走向错误的方向。退出如此大的市场并不是一种选择,我们需要增强我们的地位。”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也发表了类似的声明,“我们实际上看到的机会多于风险。不应该夸大对外国制造商的恐惧,我们对自己的竞争力有信心”。

环球

说中国产能过剩前看看贸易数据

中国对发达市场的出口几年来变化不大,但对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的出口翻了一番,这反映出中国一种新的贸易模式——中国将零部件和资本货物运往墨西哥、越南和其他国家,这些国家将其组装为成品再销往美国。中国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出口从2020年的每月约900亿美元增至目前的每月1500亿美元,其大幅增长与中国供应链延伸至发展中国家有关。

美国认为,如果不能获得先进的芯片,中国将无法推出全国性的5G网络。但几年后,中国建成了约360万个5G基站,而美国仅有10万个。2022年,美国限制所有中国企业获得先进芯片和设备。一年后,中国企业推出了5G智能手机,其先进的5G芯片是在中国生产的。中国不仅绕过了美国的科技制裁,还绕过了美国的关税。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将本国工业化的一些方面复制到其他“全球南方”国家。

美国无法承认自己犯的错误,试图对中国的成功做出歪曲的评论,这就是美国渲染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且世界受“第二次中国冲击威胁”这一说法的动机。但美国并没有看到中国对“全球南方”的出口大大增加,而且这些国家对中国便宜的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宽带基础设施需求几乎是无限的。(作者大卫·戈德曼。摘编自《亚洲时报》)

IMF:世界经济似正走向“软着陆”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调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称世界似乎正走向“软着陆”,即在不承受太多经济痛苦的情况下抑制通胀,并实现温和但比较稳定的经济增长。IMF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2%,与2023年的增长率持平。该组织还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连续第三年维持在3.2%。

物价大幅上涨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障碍。IMF预计,全球通胀率将从去年的6.8%下滑至今年的5.9%,明年将进一步降至4.5%。就全球发达经济体而言,在较高利率的影响下,通胀率将从去年的4.6%降至今年的2.6%,明年进一步降至2%。美联储、欧洲央行和英格兰银行都已大幅加息,旨在将通胀率降至2%左右。

尽管全球经济表现出令人意外的韧性,但并不强劲。目前,美国利率继续保持在高位,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生产率缓慢提升,以及新冠疫情期间推出的政府补助政策被取消,这些因素都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形成制约。

中国将成为绿色能源领军者

芬兰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预测,中国将在未来十年加快向可再生能源的过渡。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总产量足以满足该国电力需求年度增长。CREA预计,大型太阳能和风能项目将在加快中国能源转型中发挥主导作用,仅2023年,中国新增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核能发电能力,每年将产生约 423 太瓦时的电量,相当于法国全国的用电量。中国能源转型加速,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国内电动汽车产业的持续繁荣。彭博社预计,到2026年,电动汽车将占全中国新车销量的一半以上,而在美国这一数据将只略高于1/4。

中国在应对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另一举措,是北京交通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MaaS平台)这类措施,平台实施“绿色出行-碳普惠”政策,鼓励市民全方位参与绿色出行。市民乘用电动汽车、地铁、自行车或其他低碳交通工具出行结束后,会获得对应的碳能量,可用于植树等公益性活动,也可兑换一卡通充值码、购物代金券等。通过这种方式,政府希望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民众乘用清洁交通工具。截至3月20日,参与“MaaS出行绿动全城”碳普惠活动的北京市民超过440余万人,累计碳减排量68万余吨。

拉美国家拥抱中国绿色科技

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的运营商又预订了200多辆中国比亚迪e14公交车。与被取代的震耳欲聋的“油老虎”相比,这些新车带来巨大改进。现在,数以千计的类似巴士正畅行在其他拉美国家首都。美国政客担心,拉美越来越依赖中国绿色技术(从电动公交车到光伏板)是个问题,甚至是种威胁。

拉美6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当地拥有丰富的制造绿色技术所需的关键矿物,还能成为绿色技术产品的重要市场。中国在光伏板、电池和风力涡轮机的全球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担心自己正在输掉这场在全球展开的绿色技术竞赛。

中国专注于发展“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美国大西洋理事会汇编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对拉美出口的此类产品总额达50亿美元,到2023年几乎翻番。2023年,拉美进口的光伏板中约99%为中国制造;进口的电动汽车中约70%来自中国;南美进口的90%以上锂电池也是如此。中国对这个地区的绿色技术直接投资正在激增。(摘编自《经济学人》杂志)

中国企业投资拉动匈牙利经济增长

匈牙利电池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匈牙利国内电池制造业的收入为3万亿福林(约合600亿元人民币),电池行业已跃升为其第二大制造业领域。匈牙利对这个行业寄予厚望,预计今年该行业将助推匈增长率反弹至3%-4%。中国将在该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仅在2023年,亿纬锂能、欣旺达和华友钴业等中资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就宣布三个相关大型项目,这些聚焦于电池产业的行动与有关电动汽车项目齐头并进。在匈牙利投资促进局(HIPA)支持的项目中,比亚迪将在匈投资数十亿欧元建立其第一家欧洲电动汽车工厂。

匈牙利政府实施的“向东开放”政策正在有力地推动上述投资者活动。今年是中匈两国建交75周年,两国关系从未如此密切。仅过去5年,这种互信就促成来自中国投资者的85亿欧元投资、 33个项目,并创造超过1.3万个就业机会,这还不包括上述大型项目。2023年,中国继2020年后第二次成为匈最大的国家投资方。现在,在匈中资企业超过400家,雇用约2万名员工,其中最大的一家是博苏化学公司,归属万华化学集团。这表明,中国投资者对匈的承诺并不局限于汽车行业,匈可以在中资企业的全球运营中得到优先考虑。(摘编自匈牙利《布达佩斯商业日报》)

经济

李强: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4月22日,国务院以“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主题,进行第七次专题学习。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建设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作用,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做好资本市场工作,既有很强的综合性、全局性,又有很强的专业性。要以系统观念和专业思维来认识资本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把握我国资本市场的阶段性特点,既善于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始终坚持立足国情因时因势制宜,更加注重运用市场理念设计规则、制定政策,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李强指出,要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契机,扎实做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工作。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健全发行、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促进投融资良性循环和上市退市动态平衡。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促进上市公司增强回报投资者意识,提升投资价值。完善和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切实强化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中国和互联网相互塑造的三十年

1994年4月20日,扩大开放的中国开通一条64K专线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不再错过有关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第三次人类社会转型浪潮。如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并在电子商务和无现金支付等互联网服务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展现了中国人真正的创业精神。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中国从头学习一切。在设计商业模式时,中国的初创企业参照美国同行,但它们很快证明自己不仅仅是快速学习者。一旦开始适应中国用户的独特需求,它们的服务就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从而催生出相关科技巨头。例如,发明二维码的不是中国,但在移动支付革命中,中国对二维码的应用已使自己成为一个无现金社会。与此同时,中国也改变了对互联网的看法和监管方式,现在中国已探索出自己的互联网治理模式。(摘编自《南华早报》)

中国2024年一季度GDP增速5.3%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962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比2023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6%,中国经济运行起步平稳、稳中有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今年一季度,中国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8%、12.7%,充电桩、3D打印设备、电子元件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1.7%、40.6%、39.5%。从中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通过验收,到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下线,这些重大项目折射出中国科技创新活力澎湃,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消费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一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7%,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通信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和餐饮收入,分别增长14.2%、13.2%、10.8%,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文旅产业、网络消费的蓬勃发展和创新体现了消费领域的变化发展,有益于提振消费信心,进一步拉动消费增长。

中国外贸2024年实现“开门红”。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超10万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创6个季度以来新高。中国海关贸易景气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3月份反映出口、进口订单增加的企业比重均较上月明显提升。

中国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着眼长远”

“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发行1万亿元。”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了“超长期特别国债”计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认为,“超长期特别国债”既可以拉动当前的投资和消费,又能打下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超长期特别国债将用于“两重”:专项用于国家的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的安全能力建设。从主要投向看,将按照问题导向、精准突破、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原则,聚焦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大事难事。经初步考虑,将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建设。郑栅洁指出,这些领域潜在建设需求巨大、投入周期长,现有资金渠道难以充分满足要求,亟须加大支持力度。

超长期特别国债由中央政府发行,不属于地方政府债务,有利于优化我国央地之间债务结构,提升中央政府杠杆率,降低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减轻地方政府的投资支出负担。面对当前我国经济总体需求偏弱的形势,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也显示了政府对未来中长期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提振经济增长预期。

博鳌亚洲论坛的三大关键词:科技、发展与“亚洲力量”

展望“亚洲力量”。《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4年度报告》预计,2024年亚洲经济增速将达到4.5%左右,仍将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地区。能源转型是促进亚洲绿色产业革命、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政策顾问扎法尔·乌丁·马赫默德表示,中国在推动亚洲经济复苏、亚洲区域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外界十分关注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希望了解中国经济未来新的增长点,相信中国将持续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强化科技“引擎”。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人工智能的发展深度赋能产业升级,为亚洲乃至世界各国经济合作共赢提供了新机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增速达13.9%。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对此,德国数字营销服务公司董事总经理尼尔斯·霍斯特曼表示,“在数字化方面,中国的创新成果令人惊叹,包括新平台、新模式,我们可以从中借鉴经验。”

谋合作发展。如何避免滑向贸易保护主义?气候投融资存在哪些挑战?在大国之间竞争对立加剧的情况下,各方应如何加强协作?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指出,政界、企业界都应发挥作用,担起肩上的责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贫困、不平等、增长停滞、增长乏力等全球性挑战。

中国所持美国国债降至2009年以来最低

美国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3月持有美国国债规模减少76亿美元至7674亿美元,所持美国国债规模降至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在持续减持美债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正在连续大手笔买入黄金。截至4月末,中国人民银行的黄金储备规模已达7280万盎司,连续18个月增加。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此前的报告,2023年以来全球央行的购金浪潮成为推动金价上涨的一大关键因素。其中,中国人民银行黄金储备规模的增加,在已披露相关消息的央行中首屈一指。中国减少美债持仓的举措,符合海外资产配置多元化的趋势。

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正在迎头赶上

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近日发布报告指出,中国虽然还未在机器人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且在一些环节上仍存卡点,但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超越对手可能只是时间问题。通常“机器换人”的决定是为了节约成本,因此,高工资国家的机器人普及率高于低工资国家。但ITIF发现,中国远远超过预期且领先世界,其机器人采用率是预期的12.5倍。而美国只使用了它应该使用的70%的机器人。

研究认为,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和部署速度正在迅速增长。这种趋势体现在一组数据中: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据了全球市场的52%,远高于10年前的14%。目前,中国机器人应用聚焦于多领域,包括制造业、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农业、建筑、能源等。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全球第一,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392台。受益于3C、光伏、锂电、汽车等高端制造业的蓬勃发展,2021-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大幅提升,从2020年的不到18万台提升至2022年的28-30万台,其中三分之一的需求来自电气电子行业,26%来自汽车制造行业;同时单台价值量、操作自由度和可编程性能更高的多关节型机器人销售占比达到57%。

报告认为,中国政府已将机器人产业列为优先发展方向,这表明中国的机器人公司可能很快就会成为领先的创新者。现在,中国和中国的机器人公司也已经意识到他们需要成为一个创新领导者。

观点

尼古拉斯 ·拉迪:中国经济韧性十足

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强劲,民企投资上升,民间消费增加,人民币购买力强。用购买力平价指数来计算,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其实胜过美国。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1.24亿户,雇用员工近3亿人,成为中国经济韧性强劲的动力。在美欧,中国电商Temu、希音都是App下载量的前三,背后是中国产业链的数字化力量,形成沛然莫之能御的竞争力,也让深受通胀之苦的美国民众非常欢迎。“中国制造”成为美国底层社会和中产的刚需。

但美国接受不了中国高端制造的出现。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以高度性价比,碾压美国产品。美国财长耶伦称中国“产能过剩”成国际笑柄,因为这种说法违反经济学比较优势原则,也违反世贸组织的自由竞争原则。

美国更在意中国高端制造会更上层楼,进入人工智能领域,让美国日趋落后,严重打击美国国力。这是零和博弈思维。美国开始有很多反思声音,指出美国这样的经济围堵模式难以为继,最后反而会让自己无法善用中国创新产品。就以“新三样”来说,中国发展已领先,美国却无法放下身段学习,最后反而拖慢美国发展,让美国民众权益受损。

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能克服困难,在于强大韧性,源于国企和民企的两翼推动,并有长期规划。比如中国电网西电东送,加上全国交通大动脉和如微血管般的乡镇公路四通八达,让汽车业火爆、物流畅通。在全国修建的充电桩刺激电动汽车井喷式发展。反观美国,拜登政府2021年承诺到2030年在美建成50万座电动汽车充电站,但过去两年多来,只建成不到40个充电桩。中国崛起的最新版本,成为美国无法绕开的挑战。(尼古拉斯 · 拉迪,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摘编自《外交事务》杂志)

猜你喜欢
科技
点亮科技之光
科技向善
科技赋能未来
韦地科技
笔中“黑科技”
春之希望:期待未来科技之花开放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